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辅公祏发动叛乱,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上辅公祏发动叛乱,最终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231 更新时间:2024/1/23 2:10:13

大唐立国初期,江南地区是发生过叛乱的,辅公祏发动叛乱,建国称帝,国号为宋,使得江南一带动荡再起。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是,唐军已经武力平定了那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而割据江南的杜伏威,见唐军势大,是有意归附的,就直接入朝了。

《资治通鉴.唐纪六》世民击徐圆朗,下十馀城,声震淮、泗,杜伏威惧,请入朝。

在唐代一统战争进展顺利之下,杜伏威不想打了,江南之地虽然还算富裕,不过已然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和唐军相抗了。

更何况,杜伏威入朝的时间,是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这个时候,隋末割据各方的主要实力都相继被灭,唐代已经实现了对中原和南方的大致一统,这个时候,仅凭江南一地,是掀不起大风浪的。

所以说杜伏威主动归附是最好的结果。

辅公祏的反叛就是在杜伏威入朝之后,不想臣服李唐,趁机起兵反叛的。

杜伏威入朝时,其实做好了准备,防备辅公祏搞事情,毕竟自己入朝了,如果自己的地盘突然发生叛乱的话,那么自己容易小命不保,而且自己也解释不清啊,谁了解辅公祏会不会以自己的名义起兵。

所以杜伏威是把兵权交予王雄诞的,而且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告诉王雄诞,如果自己在长安无事,就不要让辅公祏动。

毕竟杜伏威是最了解辅公祏,他了解,自己走后,辅公祏肯定要搞些动作,加之其在江南一带还有威望,可以一呼百应,杜伏威是把自己小命交给王雄诞了,他也害怕,万一辅公祏这的造反了,自己的脑袋会不会被砍下,给唐军祭旗。

可是最终王雄诞还是没能压制辅公祏,主要还是他没有足够的谋略吧,被辅公祏给骗了,辅公祏谎称,自己收到了杜伏威的来信,杜伏威怀疑王雄诞有二心,结果王雄诞就相信了,不理世事了,辅公祏趁机夺取了兵权,并且安插自己的人马。

王雄诞没有核验消息的准确性,其实他完全可以写信给杜伏威求证一下的,但是他没有,是直接撂挑子了,等到辅公祏控制了兵权,准备反叛的时候,王雄诞得知真相,想反抗已经晚了。

最终王雄诞被杀,辅公祏拉起大旗反唐了。

《资治通鉴.唐纪六》雄诞善抚士卒,得其死力,又约束严整,每破城邑,秋毫无犯。死之日,江南军中及民间皆为之流涕。公祏又诈称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大修铠仗,运粮储。寻称帝于丹杨,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

可以说辅公祏起事之初就落了下成,因为王雄诞颇得人心,他被杀,辅公祏就丢掉了人心啊,同时他有急于起事,假称杜伏威想会江南,但是被李唐扣押,自己得到了杜伏威的书信,让他厉兵秣马,准备战事。

这辅公祏就是想害死杜伏威了,他希望这些话传到李渊耳朵里去,借李渊之手杀了杜伏威,结果也算是达到了吧。

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李氏父子因为辅公祏的叛乱而惩治杜伏威,可是辅公祏反叛,他杜伏威难脱干系啊,历史记载他是暴毙的,真相究竟是被杀,还是惊恐之下,郁郁而终,我们是不得而知了。

而杜伏威的义子,阚陵,是参与了对辅公祏的征讨的,他凭借自己在江南军中的威信,动摇了辅公祏的军心,是平定江南之乱的功臣,原本他是等着封赏的,可是在唐军统帅李孝恭没收反贼财产时,把杜伏威的财产也抄没了,阚陵不满,和李孝恭大吵了一架,结果被李孝恭扣上罪名,说杜伏威父子才是反叛的幕后主使。

结果阚陵被杀,死去的杜伏威也被李渊剥夺了官职和爵位。

这都是辅公祏的“功劳”啊。

话说回来,李渊见江南叛乱再起,赶紧下令军队讨逆。

《新唐书.李靖传》辅公祏据丹阳反,诏孝恭为帅,召靖入朝受方略,副孝恭东讨,李世勣等七总管皆受节度。

李渊以宗室李孝恭为帅,命名将李靖做他的副手,节制七位总管,集结重兵围剿辅公祏,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尽快灭了辅公祏,以免事态扩大。

同时让李孝恭为帅,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李渊可不想,讨逆军队一上去,把旗帜一换,也成为叛军了。

面对唐军军队来袭,辅公祏的战略就是拖。

《新唐书.李靖传》公祏遣冯惠亮以舟师三万屯当涂,陈正通步骑二万屯青林,自梁山连锁以断江道。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为犄角。

辅公祏命手下两员大将,统军5万余众,分兵屯驻当涂和青林,在长江安置铁链,拦截唐军的战船,同时陆地上,建造营寨,陈正通屯兵青林,和冯惠亮互为犄角,抵御唐军的进攻。

显然辅公祏的部队就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他们采取了绝对的守势,依托地利优势,不让唐军顺江南下,一时间,唐军诸将,都表示,这仗不好打,不可强攻。

简单来说,辅公祏也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明白,自己没有正面和唐军一战的实力,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防守足够强,令唐军吃不掉自己,辅公祏希望的局面是,李唐承认自己存在的事实,之后称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依然是皇帝,宋国的皇帝。

因此,辅公祏的部队,就是把唐军拖在当涂一线。

当时唐军很多将领建议,不要和冯惠亮的先锋部队较量,直接绕道,奇袭丹阳,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辅公祏的老巢。

可是李靖是不同意的,他认为,如果唐军奇袭丹阳久攻不下,冯惠亮率部回援,那么唐军将在坚城之下,腹背受敌,而且冯惠亮所率的部队,善于野战,那样的话,对唐军是很不利的。

想要平定辅公祏,最有把握的打法就是,正面击溃冯惠亮,陈正通,击败辅公祏的主力部队,那样的话,军队顺江而下,直抵丹阳,辅公祏不战自溃。

当然,唐军也没有蛮干,直接强行攻城。

《新唐书.宗室传》公祏将冯惠亮等拒嶮邀战,孝恭坚壁不出,遣奇兵绝饷道,贼饥,夜薄营,孝恭卧不动。

唐军的打法是常见的战术,就是断了敌军的粮道,辅公祏的兵力不足以维持后方丹阳和前线之间的运输线足够安全,他没有那么多兵力。

所以唐军可以轻易断掉他们的粮道,而唐军粮道则很是安全。

这样的话,冯惠亮,陈正通想要拖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

迫于粮道被断的窘境,他们只能尝试主动进攻,而唐军则是稳坐钓鱼台,心中一点都不慌。

之后,李靖看准时间,待敌军被消磨的战力大减之时,发动了对敌军的总攻。

《新唐书.李靖传》靖率黄君汉等水陆皆进,苦战,杀伤万余人,惠亮等亡去。靖将轻兵至丹阳,公祏惧,众尚多,不能战,乃出走,禽之,江南平。

唐军正面强攻,敌军溃败,唐军直抵丹阳城下,辅公祏出城而逃,最后还是被抓到了,斩首示众,传首于长安,江南彻底平定。

标签: 辅公祏唐朝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两次令李广利征讨大宛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汉朝

    汉武帝在位时期,曾经令李广利两次远征大宛,斩杀大宛国王毋寡,西域各国臣服,但是代价是数万将士命丧他乡,汉武帝的决定是否是一意孤行的后果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毕竟后来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向就说过,“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

  • 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他为何没完成大一统?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刘裕,南北朝

    在那个混战的年代,刘裕是很有可能完成大一统的,他所建立的刘宋也是实力强劲的王朝。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如果他实现了霸业的话,那么刘宋必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完成一统的王朝,可是为何最后刘宋只能成为割据南方的政权,无力一统呢?简单来说就是天命,有些事情真的就像上天注定一样,

  • 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达,明朝

    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元顺帝,他不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出名。徐达、常遇春是明初名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元勋,大家很熟悉。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同属一类型的人。元顺帝继位之初,重用丞相脱脱,改革吏制,勤于

  • 朱元璋和马皇后如此恩爱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马皇后,明朝

    朱元璋和马皇后恩爱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孝慈高皇后马氏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两人结婚一共30年时间。马氏是在郭子兴的主持下,嫁给了朱元璋,两人此后也是携手渡过了诸多苦难,所以朱元璋和马氏的感情十分深厚。等朱元璋建国称帝后,马氏被封为皇后,虽然朱元

  • 常遇春为什么一直都是徐达的副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常遇春,明朝

    常遇春为什么一直都是徐达的副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元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元朝已经岌岌可危。在元末时期,各地的起义是接连不断的出现,这其中就有郭子兴的红巾军。在历史上,能够起义成功的,并且建立王朝大业,这是比较罕见的。可是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一个人不得

  •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都经历了什么事情?权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唐朝

    武则天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武则天最初想要当上皇后,遭到了大臣们的一直反对,通过不断地分化瓦解,最终废王立武事件落下帷幕。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老臣被清理出朝廷,换上来的都是比较听话的臣子,同时武则天也慢慢形成了以

  • 为什么说嘉靖是明朝最无情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嘉靖,明朝

    嘉靖是明朝最无情的皇帝?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嘉靖从小就很聪明,父亲教他读书,几次下来他就会背诵了,后来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便让他学习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对各种礼仪和规范流程十分熟悉。他很聪明,而且在当刚登基之时,年轻的他就给了权臣一个下马威。开始百官

  • 明英宗废除活人殉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英宗,明朝

    明英宗废除活人殉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人们还是相信死后有灵魂的,只不过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墓葬就是死后的居所,所以人死后的墓葬不能太过简陋。早在商朝的时候,贵族死后就会用奴隶为自己陪葬,这也是身份尊贵的一种象征。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层仍然

  • 王振是怎么一步步得到明英宗信任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振,明朝

    王振是怎么一步步得到明英宗信任的?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王振,明朝蔚州人氏,汉族人,幼时吸读书识字,年长之后,自阉入宫。王振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刚刚入宫的时候,便得到了明宣宗的喜爱。但是因为当时明宣

  • 朱棣登基后,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明朝

    朱棣登基后,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在位时被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朱允炆,朱棣为此心有不甘,于是篡位夺权,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在民间一直有传闻,说他登基之后注定没有好下场,甚至断子绝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