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允炆如果坐等朱棣到来的话 朱棣敢不敢对朱允炆下手

朱允炆如果坐等朱棣到来的话 朱棣敢不敢对朱允炆下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519 更新时间:2024/1/24 13:20:34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允炆朱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允炆当初没有逃跑的话,而是坐在皇宫中等着朱棣的话,朱允炆的下场会是什么?朱棣敢不敢动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明代一大疑案,至今已经600多年,依然没有证据确凿的定论。

《太宗实录》中记载,朱棣攻陷京城后,朱允炆自焚于皇宫中,这是朱棣一脉的明代官方对外的说法。野史认为朱允炆是出家为僧了,流传最广的则是他逃到明代统治不到的海外,朱棣组织庞大的船队让郑和数次下西洋,为的就是搜捕朱允炆。

真相究竟是什么,谁都无法确定。反正朱棣一到南京,朱允炆的踪迹就没了,生死不知。

由此衍生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朱允炆哪都不去,也不自杀,就坐在皇宫大殿中,朱棣敢杀他吗?个人认为,这问题得分两种情形:

一种是有很多人在场,那么朱棣绝不会杀朱允炆。

古代做什么都讲究师出有名,有点理想的山贼土匪都不会二话不说闷头就抢,往往要给自己包装出个替天行道的模样,披上层侠义的外衣,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眼里,这些人说不定还是侠客。

朱棣也不例外,明明是抢侄子的江山,为什么叫“靖难”?因为“靖”指平定,“靖难”代表着平定祸乱。意思是说,他这不是起兵造反,而是侄子身边有奸臣需要铲除,他是遵照朱元璋时期定下的规矩履行藩王的义务,是在帮侄子的忙。

这么一来,朱棣就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小老百姓一听,哦,这是皇帝和皇叔的家务事,燕王不是叛乱朝廷,那没事了,不必非得帮着朝廷抵御燕军。

甚至很多朝廷官员,对燕王也不是很排斥,带路党多得很,比如给朱棣打开南京城门的南军大将李景隆。尽管在李景隆心中,也清楚朱棣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但有“靖难”这层遮羞布,背叛起建文帝来也就不那么过意不去了。

可以说朱棣之所以成功得那么快,和他一开始就找准了“市场定位”是很有关系的。假设他直接说朱允炆不是个合格的君主,今天我要推翻他自己当皇帝,受到的阻力会大上许多。

完全能想象,倘若没了“靖难”作为起兵的合法性依据,某些想打酱油、两边不得罪的朝臣,肯定得硬着头皮帮助朱允炆,否则就是对大明不忠。

但这就代表着,朱棣不能伤及朱允炆性命,甚至必须得善待朱允炆。因为他起初对天下人说了,不是谋朝篡位,是靖难,如果下令杀朱允炆,就与之前的人设不符,定然受到来自朝野的非议、指责。

通常得位不正的皇帝,对自己的名声更为在意。

比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上位后,为了表明兵变的合法性,便在史书上大加修饰,给人基本的印象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千方百计整死这个兄弟兼开国大功臣,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正当防卫”。

所以,朱允炆若是在群臣的簇拥下坐在龙椅上,将自己置于公众视线中,正面对上朱棣,朱棣必不敢动他,最多想办法逼迫他禅位,性命无忧。惋惜朱允炆没想明白这一点。

另一种是只有朱棣的心腹在场,方便搞靖难之役的这帮子人封锁消息,那么朱允炆万无生理。

咱们都了解,所谓的“靖难”,实质上是叛乱的另一种表达。

朱棣所说的奸臣,具体是指朱允炆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这两人大约读书读傻了,朱允炆才继位就撺掇着他削藩,提出的建议简单而粗暴,引起宗室极大的不满。

按“靖难”的思路,斩杀齐泰、黄子澄之后,朱棣就应该回兵藩地北京,这才是忠君爱国的好藩王。但这可能吗?辛苦一场只为了杀两个大臣?朱棣答应,他手底下的人也不答应。

也就是说,朱棣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夺朱允炆的帝位。在他的角度,一个死去的朱允炆,才是他的好侄儿,弄死朱允炆最适合他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若是朱棣及其心腹遇上朱允炆,如果能确保杀他不会被外头的朝臣百姓了解,朱棣一定会下手,不会留他过年。

朱棣绝不希望在公开的场合与朱允炆碰面,碰上了,他可就尴尬了。朱允炆一服软,朱棣就不能不和他上演一出叔侄情深,到时还怎么搞?撕破脸皮吧,用心营造的形象没了;维持和平的表象吧,当不上皇帝。

顺着这个思路一扩散,朱允炆的结局令人不寒而栗。他真的是自焚吗?他真的逃走了吗?无论哪一种,都是朱棣所期望的。如此,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登上大明皇帝的宝座。

咱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朱棣早已派人潜入皇宫,刺杀朱允炆。为了不让人怀疑到自己身上,又制造出朱允炆还活着,但早已逃出皇宫的假象。至于是出家还是出海,那就看各人想象力了。

虽然自古都有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说法,可仔细一品,会发现这太像欲盖弥彰。假如朱允炆真逃了,一个无兵无权的下野皇帝,值得朱棣这么忌惮?投资这么多钱财,是嫌国库太丰盈吗?

所以,公众场合朱棣不敢杀朱允炆,但私底下没什么不敢的,而且很可能早就杀了,只是不想背负诛杀血亲的罪名,才刻意放出朱允炆还活着的风声。

郑和下西洋,的确就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宣扬国威”,进而表明他这个皇帝当得比朱允炆更好。至于找朱允炆这种说法,不过是朱棣为了从侧面说明自己没杀朱允炆。

标签: 朱棣朱允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孙武是什么身份?孙子兵法又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孙武,春秋

    孙武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其历史地位非常之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作为春秋时代的天才军事家,孙武一生都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两个是:孙武身世之谜与军事思想来源之谜。唐朝之前,孙武、孙膑究竟有何身世,除了说他是“齐人”之外,正史上没有一点记

  • 代善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 代善为什么支持皇太极不支持多尔衮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代善,多尔衮

    还不了解:代善和多尔衮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太极和多尔衮相比,代善为什么要支持皇太极?代善为什么不帮助多尔衮?关于清代前期的历史,我们往往聚焦在多尔衮和豪格的斗争,聚焦在入关后的第一代帝王福临身上。但多尔衮的“战场”只是入关后的清廷?其实根据一些说法,早

  • 张辽与张郃都是曹魏手下的一员 两人的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辽,张颌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辽和张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张颌和张辽都是降将,两人的最后的结局为什么完全不同?两人的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历史上有许多可以比较之事,比如蜀汉与东吴都以南方为根据地,却一个早亡,一个苦撑许久;比如曹操与曹丕都是文武兼备之才,但曹操在文坛颇得赞誉,曹丕却被许

  • 朱棣造反是因为朱元璋不传位给自己吗 朱棣造反是被逼无奈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棣造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朱棣当初为什么要造反?朱棣是被逼无可奈何还是另有原因?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朱允炆?明代时期,朱元璋可是真的疼爱他的儿子朱标,要了解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让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而并没有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继位,因为朱元璋十分的疼爱朱标

  • 黄庭坚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是“少年狂”?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庭坚,北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提出的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的故事吧。黄庭坚出自书香门第,是身为文坛宗师的他乃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同时他也是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

  • 东吴被忽略的一位猛将,此人是谁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蜀汉

    提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组合,那大家可能都会说蜀汉五虎上将和曹魏五子良将。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对于蜀汉五虎上将来说,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人,而曹魏五子良将则聚焦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这五位名将。实际上,对于东吴来说,也有自己的名将组合。按照介绍,江表

  • 李弘年纪轻轻却暴毙而亡 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李治,李弘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子李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李弘真的是被武则天毒杀吗?武则天有没有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太子李弘随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出行洛阳,不久于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太子李弘的离世,不仅让唐高宗李

  • 乾隆第一个皇贵妃:慧贤皇贵妃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佳氏,乾隆

    她是乾隆的第一个皇贵妃,去世后家族却全部被灭。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此人就是高佳氏,雍正在经历了九子夺嫡之后成为了皇帝,而后将皇子弘历秘密立为了储君。等到弘历年纪足够的时候,也到了要谈婚论嫁的年纪。于是雍正下令赐了几个女子给弘历,其实这些女子都是宫女,也是包衣的奴才。但是其

  • 明朝第九位皇帝朱佑樘,朱佑樘拼音怎么读?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佑樘,明朝

    “朱佑樘”到底怎么读,是读cheng还是tang呢?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佑樘的樘字有两种读音,一种读音是:táng;一种读音是:chēng。读táng的意思是指这个门框或者窗户框,门樘这类意思了;读这个chēng的意思的话就是这个支柱的意思了。所以不同的读音这个意思差别还

  • 三国时期有四位“建威将军”,他们分别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郭淮,三国

    杂号将军与重号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武将最主要的官职。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建威将军,古代的武将官职,属于杂号将军的范围,始见于西汉时期。《史记·将相年表》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韩次君曾任建威将军,东汉时期,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邓禹也担任过此职。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建威将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