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皇帝能够驯服大臣 明朝皇帝为何做不到

清朝皇帝能够驯服大臣 明朝皇帝为何做不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44 更新时间:2024/1/1 6:14:39

还不了解:清代皇帝和大臣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清代皇帝可以驯服大臣,而明代皇帝却不行?

单论皇帝权力,明清皇帝其实没差别。都是皇权独揽,理论上都可以驯服大臣。

很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和朱棣。

这爷俩在位期间,哪个明代大臣敢不服

一个不服砍一个,一百个不服砍一百个。

大臣被杀得鸡飞狗跳,谁敢跟皇帝较劲?

但是,皇帝大权独揽,工作量是很大的。

朱元璋废了丞相,将皇权和相权合并。皇帝看似是大权独揽了,爽歪歪了。但大权独揽的结果,意味着皇帝什么事情都要管,每天光批阅奏章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

这对于身体素质好的朱元璋来说,没什么。

但对于身体状况不好的皇帝,如明仁宗,就太要命了。根本应付不过来。

所以,除朱元璋外的大部分明代皇帝,都愿意把部分权力交给内阁、司礼监,甚至是六部九卿等衙门。让大臣处理国家政务。

具体来说,皇帝放权后,明代中枢的行政流程是这样的。

如果是小事,官员上奏折,内阁票拟,也就是批复环节。

司礼监批红,也就是盖章环节。

六科给事中负责封驳,也就是审查环节。

当“打报告→批复→盖章→审查”的一套流程走完后,再交给六部等衙门去执行。

如果是大事,则是皇帝主持群臣廷议,内阁不参与,最后靠投票,选出一个结果,交给内阁批示,然后重复上面的流程。

如果是很大的事,皇帝会把内阁、司礼监和群臣叫到一起开大会。一起商议怎么办。

从这个行政流程来看,很明显,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明代皇帝都很依赖大臣。如果没有大臣帮忙,国家机器根本无法运转。

而皇帝既然指望大臣帮自己干活,既然要依靠大臣维持统治机器运转。那他不得顺着点大臣么?

特别是通过科举,正儿八经考出来的文人士大夫。人家凭本事获得的官僚身份,皇帝能不适当地照顾这些读书人的面子?

用现在的话说,老板又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部分明代皇帝都会适当容忍大臣对自己的批评,并摆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

典型例子。

海瑞骂嘉靖,说朝廷乌烟瘴气,都是因为嘉靖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务正业导致的。

嘉靖被骂了,气得不行,很想杀海瑞。但又怕世人非议,把海瑞比作忠臣比干,把他比作商纣王。最后只能是把海瑞关起来了事。

等到明穆宗继位,穆宗也想要个好名声,就把海瑞放了。不仅放了,还升了官。

如果皇帝实在是被大臣气得不行,实在忍不住了,硬要修理大臣。一般也只是罢官,或是拿板子打大臣屁股。

典型例子。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写《酒色财气四箴疏》,批评万历皇帝贪财好色。万历气得暴跳如雷,指示内阁修理雒于仁。

但内阁首辅申时行不同意,表示最多只能安排雒于仁退休。

万历不想为了这点事寒了群臣的心,最后也只能是惩罚雒于仁辞职了事。

总体来看。明代皇帝,只要成年了,都是有实权的。

这个实权很大,只要皇帝想,理论上随时都可以收拾大臣。历史上的明代皇帝,并不乏杀朝廷重臣的案例。比如崇祯,内阁首辅都让他杀成了高危职业。

但是,由于明代皇帝缺乏一个只效忠于皇权的基本盘。

朱元璋时期打造的藩王体系,在靖难之役后让朱棣废了。以致大部分时间里,明代宗室都是被圈养的存在。根本帮不上忙。

朱棣留下来的功绩集团,又因为土木堡之变死掉了大半。以致后来靠拍皇帝马屁或以外戚身份崛起的新兴功绩,被靠科举正途上位的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只能担任一些只拿工资不干活的虚职,很难进入权力中枢。

至于厂卫,那根本不成体系,不能负担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重任。只能作为牵制作用存在。

于是乎,科举文人就变成了皇帝唯一可以依赖的群体。而当皇帝又必须要靠他们来维护统治机器运转时,那科举文官们自然就有了与皇帝叫板的资本。

虽说从权力结构上来说,文官并不能够威胁皇权。但这并不阻碍不怕死的科举文官与皇帝叫板。

相比于明代,清代皇帝也很依赖大臣。但与明代最大的不同是,满清统治集团带有很强的部族色彩。清代皇帝是自带八旗基本盘入关。八旗的存在,使得清代皇帝可以不完全依靠科举文官来维持统治机器运转。

典型例子。

康熙时期的明珠、索额图;雍正时期的胤祥和胤禄;乾隆时期的傅恒、和珅;咸丰、同治时期的奕訢。就都是八旗出身,属于宗室或功绩身份。

像这种纯粹靠投胎,非科举出身的人,出任宰辅,搁在明代中后期是不能想象的。但是在清代却是常态。

另外,清政府还卖官鬻爵。

一个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买功名。然后步入仕途。

比如雍正时期的岳钟琪李卫,咸丰时期的胡林翼就都是通过捐官的方式进入官场。他们的政绩、军功,可圈可点,都曾出任过督抚级的职务。混得并不比那些靠科举上位的文官差。

像这类靠捐官出仕的人出任督抚,搁在明代中后期,也是不能想象的。但在清代,却也是一种常态。

由于清代皇帝可选的储备干部多,既有八旗出身的,还有买官上位的。所以,清代皇帝对科举文官的依赖性自然就大大下降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特意照顾他们的面子了。

而那些买官上位的,靠投胎上位的,他们能上位,不全是凭自身本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皇帝的提拔。

就拿十三爷胤祥来说,他在康熙时期只是光头阿哥,没有爵位,没有职务,并不受康熙的重用。他能成为铁帽子亲王,完全是雍正提拔的结果。而他为了报答四哥的提拔,对雍正的新政是不打折扣的执行。最终获得了雍正的无条件信任。

还有雍正时期的田文镜也是如此,他六十岁才获得皇帝重用。为了表现自己,他主政河南期间,为了推行雍正的新政,甚至不惜与官僚士绅阶级翻脸。也就是与自己所属的阶级翻脸。

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清一朝,无论是非科举上位的官员,还是通过科举上位的官员,理论上都要巴结皇帝。

你不巴结皇帝,可能连官都没法做。不是说你考上了功名,考中了一甲头三名,大清代廷就一定会像大明代廷一样重用你。没这回事,大清不是大明。

当所有的朝廷官员都要巴结皇帝时,情况一下子就倒转了。清代皇帝根本不需要像明代皇帝那样,刻意做样子,虚心纳谏。大部分官员自然也就被训得服服贴贴了。

所以,清代的科举文人怂,跟什么文字狱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清代皇帝有自己的基本盘。引入了竞争机制,迫使大臣们不得不选择躺平。

不过,官员被皇帝驯服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清代后期。

太平天国之后的晚清,朝廷根本管不住那些封疆大吏。

典型案例,刺马案。

堂堂两江总督被人莫名其妙刺杀,慈禧派人去彻查,结果竟然因为害怕激怒湘军,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东南互保事件,老佛爷都被洋鬼子撵到了西安,东南九省的督抚竟然坐视不理。而且朝廷事后还不敢追究责任。

虽说封疆大吏不听最高统治者号令的事,明代也有。但明代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崇祯统治后期,也就是快要灭亡时。明代哪怕是崇祯在位中前期,皇帝说话也还是好使的。

然而清代同治时期,最高统治者说的话就不好使了。

因此可以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清代原有的统治秩序就不存在了。就该灭亡了。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就是被实力派大臣推翻。

清政府后来又活了50年,完全是靠着西方列强帮忙维持,才没使这艘破船沉没。

标签: 清朝皇帝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溜掉一个人 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赵匡胤

    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漏掉一个人,结果却被此人谋朝篡位。一、杯酒释军权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在登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对手下论功行赏。虽然赵匡胤是一个宽厚之人,但在成为了皇帝后,他总是害怕别人会篡夺皇位。赵匡胤之

  • 康熙驾崩当晚有多恐怖 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康熙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去世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病逝。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原本身体有所不适,因此在畅春

  • 李琩: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曾迎娶杨玉环为妃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琩,唐朝

    李琩(?-775年),初名李清,陇西狄道(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母为武惠妃。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先由宁王李宪抚养。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寿王,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二十三年(735年),拜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

  • 潘凤号称无双上将 华雄是怎么将潘凤斩于马下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雄,潘凤

    对华雄和潘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无双上将潘凤”,为何却被华雄斩了?上将潘凤乃是武功天下第一的人,据说他当年可是差点成神了,只不过因为自己留恋人间,最后选择放弃了这个机会。无双上将潘凤,这可是在三国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从这个称号上来

  • 诸葛亮打仗基本都是输 刘备为什么让他做军师甚至托孤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刘备

    对诸葛亮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诸葛亮“十战九输”,为何刘备还让他当军师,甚至托孤呢?其实说诸葛亮“十战九输”的人只看到战争的表面,没有看到战争的实质!诸葛亮是以智者“入世”的,但他对蜀汉的发展发挥的不仅仅是智者的作用,他“军师”的位子和“托孤大臣

  • 王政君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她与王莽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政君,汉朝

    读西汉末年的历史时,王政君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王政君一生都是传奇,她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宫女,撞大运嫁给了太子,成了太子妃。太子刘奭死后,她让娘家人大量进入朝中,渐渐掌控了整个朝廷。后来,她的侄儿王莽还篡夺了汉朝的江山。那么,对于这样的结局,王政君是

  • 张惠一心一意辅佐朱温,被誉为“五代第一贤后”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元贞皇后,后梁

    元贞皇后张惠(?-904年),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后梁太祖朱温的爱妻。公元912年,追赠为皇后,谥号“元贞皇后”,葬于宣陵,被世人誉为“五代第一后”。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相逢乱世,一心佐君张惠天生丽质,绝色佳人,家境殷实,是单州第一首富。在这样的环境下长

  • 郑浑在职期间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郑浑,曹魏

    郑浑,字文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郑浑早年避乱淮南,后转投豫章太守华歆。又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县长、邵陵县令,任内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任左冯翊时,击杀扰乱郡县的梁兴,又击败作

  •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孝庄,清朝,康熙

    对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肯下葬?她的“遗嘱”究竟写了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孝庄秘史》这部影视剧,同时也在其他的一些清朝的宫廷剧中了解到孝庄太后这个人物,不得不承认,她可谓是清王朝一位传奇人物,先后辅佐了两位帝王管理清朝的江山基业,

  • 李筠是什么出身?他反宋行动为何只维持了两个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筠,宋朝

    李筠,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将领,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隆元年(960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向北汉称臣,反抗北宋。但李筠起兵仅两个月,就被赵匡胤消灭。为何李筠要向手下败将北汉称臣一,早年从军李筠早年从军,在后唐秦王李从荣手下担任护卫,因为擅长骑射,能拉百斤大弓,所以很得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