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信作为将军手里有数十万军队 韩信为何没有自立

韩信作为将军手里有数十万军队 韩信为何没有自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60 更新时间:2023/12/31 11:28:29

还不了解:韩信和汉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手握数十万大军,为何始终不敢叛汉?

韩信说,刘邦既给我衣又送我食,对我恩重如山,我如果不听人家的话,岂不是太不厚道!这也是成语“解衣推食”的由来。但看看日后刘邦是怎么对待韩信的,就了解韩信的脸有多疼了。

韩信、刘邦剧照

韩信这句话的时候,对面站着的是一个名叫武涉的人,他是项羽派来的一个说客。

项羽先兵后礼,第一次向韩信低头

韩信打下齐国之后,项羽感到了害怕,因为齐国毗邻西楚国,如同它的后院,如果韩信放火,后果就很严重,可不是项羽无家可归那么简单,在战略上就输了,而且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介于形势严峻,项羽便派大将龙且去阻击韩信,那怕是将韩信摁在原地不动,这样他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刘邦那条老泥鳅了。可是龙且不是项羽期待的龙,到齐国就变成了一条虫,二十多万楚齐联军陪他在潍水一战中殉了葬。最重要的是,当时龙且带走了项羽一半的家当,所以项羽才感到了后背发凉,用一个恰当的词形容——震恐。力拔山兮气盖世,楚霸王怕过谁,这次真怕了。

怎么办呢?从来没有向人低过头的项羽放下姿态,玩起了橄榄枝,派武涉去说服韩信。众所周知,韩信曾是项羽的执戟郎中,也就是站在帐外放哨的保安,所以项羽认为,看在旧日交情份儿上,说服韩信也不会全是幻想。

武涉向韩信传达了项羽的精神:要么归楚,或者中立。中立其实就是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平起平坐,既不帮项羽,也不助刘邦。如果韩信归楚,刘邦肯定死的时候连裤子都没得穿。如果韩信自立,那么项羽就可以从广武涧脱身,然后平分天下,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实项羽明白,韩信归楚的可能性不大,但保持中立的可能性还是有的。道理很简单,韩信中立就能现实利益的最大化。好比是分蛋糕,韩信就可以与项羽和刘邦坐一块儿,用手里的刀切去自己想要的一块儿。如果韩信继续为刘邦效力,那么他就丧失了分蛋糕的主动权,到时刘邦想给他多少就是多少。这个道理韩信自然明白,除非他的脑子进了水。可是,最终韩信选择的是从刘邦手里接蛋糕,让武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拒绝项羽,就是向刘邦宣示忠诚,但结局却打了韩信的脸

自从打败项羽之后,韩信就像是一猴子,被刘邦牵着在大街上耍。他先是被刘邦夺去齐王之位,然后改封楚王,半年之后又被夺了王位,改封了淮阴侯。拜相封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韩信封侯意味着彻底凉凉,因为刘邦没有把他放回淮阴县封地,而是“供养”在了京城长安。刘邦的意思就是,如果给韩信自由,那么就等于纵虎归山。

刘邦的作法让韩信很失望,所以韩信的余生必然在愤懑中渡过,要么称病不朝,要么满腹牢骚。但对于刘邦来说,即便韩信龙游浅水,虎落平阳,还是不能让他放心,于是便授意夫人吕后将他处死。吕后的表演很完美,最后还给韩信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三族陪着殉葬。

关于韩信谋反与否,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认为没有谋反,理由是他没有做这件事情的能量,垂死挣扎也没意义。认为谋反确凿,理由是他被逼得走投无路,想孤注一掷,其能力本就不能小觑,或者还真能别开生面。关于谋反成功的几率有多大,代价有多大,其实韩信心里也应该有本账算,明智的人不会白白赔上家人的性命。

不管怎么说,韩信不甘心自己死的那么窝囊,他在临死前感叹说:“悔不用剻彻(为避武帝刘彻讳,被后世改称剻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剻彻的计谋,到头来被萧何与吕后两个小人算计,看来这是意呀!如果当时韩信真的打算谋反,他说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吕后的定罪,有待商榷。

剻彻之计与武涉之言类同,只不过剻彻的话要比武涉讲得透彻

剻彻是一位纵横家,看问题的角度很有前瞻性,而且功利心也强,所以做为谋士,成就韩信也等于成就他自己。剻彻对韩信说,看君面相不过封侯,摸君后背,贵不可言。所谓“背”,就是指背叛刘邦。

剻彻的依据之一是,韩信与刘邦的关系不会长久下去,最终会落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为此,剻彻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文仲与越王勾践,一个是张耳与陈余。剻彻说,论你对刘邦的功劳,可以与文仲助勾践复国相提并论,但勾践杀文仲眼睛都不眨一下。论你与刘邦的交情,比不过张耳与陈余,他们二人曾经是“刎颈之交”,到头来反目成仇,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依据之二是,如果自立,可以轻松拿下燕赵两国,持半壁江山,拥雄兵数十万,到时候不仅能叫板刘邦与项羽,而且还能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听从安排,划界而治,总之就是执天下之牛耳,三国鼎立,韩信为尊。

剻彻苦口婆心,但韩信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嘴里一堆只为报汉王大恩云云。剻彻说不动韩信,转而装疯扮傻,亡命天涯,因为他已经预见了韩信的将来,也预见了韩信会把他卖了。果然,刘邦回来后问吕后,韩信临死前说了什么。吕后:悔不听剻彻之计!刘邦:绑那个辩士来!结果:剻彻至,险被烹。

那么,当初韩信手握数十万大军,控制一半疆土,为什么不背叛刘邦而自立呢?

其实这个问题让很多后人纠结不已,有绝大多数人认为,韩信能做到,关键是没有去做。的确,秦末汉初这个阶段,称王自立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毕竟“秦失其鹿,群雄逐之”,那怕是抢到一条鹿腿。所以,自立称王,如火如荼,前赴后继,你争我抢。

首先是楚王陈胜带出了一批王,比如假王吴广、齐王田儋、赵王武臣、燕王韩广、赵王歇、魏王魏咎、楚王景驹等。

再则是项梁拥立、支持了几个王,比如楚怀王熊心、韩王成、魏王豹等。

再则就是项羽造出了一堆王,比如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通过上述“封王称王”现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王”有相当大的市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灭掉秦国就是为了各自称王称霸,可见,当时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战国阶段。这种思维对韩信来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他不背叛刘邦的第一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侥幸心理在作祟

打败项羽之后,韩信本以为在齐国称王,高枕无忧,于是兴冲冲地回到定陶享受当王的乐趣。可是他的屁股还没坐稳,刘邦就突然冲入军营,夺了他的军权,免去齐王之位。接下来,天下诸侯齐聚定陶,韩信带头请刘邦出来当皇帝。刘邦辞让一番后,乐呵呵地坐上了皇帝宝座。接下来,刘邦分封诸侯:改封韩信为楚王、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封韩王信为韩王、彭越为梁王,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不变。

这个结果对于韩信来说还算满意,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关键是他还能为当初没有选择背叛刘邦而沾沾自喜,因为这个王得的名正言顺,没有思想包袱。最重要的是,韩信认为刘邦也在“战国思维”里转圈儿,自己挂了一个皇帝的虚名,将天下分给大家共享。

这时的韩信还会自信一个现实,那就是刘邦不会剥夺他本人,以及其他诸侯王的封国,因为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不敢去捅这个马蜂窝。如此一来,韩信当初的侥幸便变成了现实。结果证明韩信失算了,精明的刘邦使用非常手段,将这些异姓诸侯各个击破。

韩信不背叛刘邦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没有资本

没有资本就没有底气。资本是什么?不是半壁江山,而是大军。许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韩信手里的数十万大军,足矣支撑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其实这些大军姓刘,不姓韩。熟悉汉史的人都了解,刘邦两次夺了韩信的军权,一次是在赵国,一次是在齐国,而且都是出其不意地闯入军营,抢走帅印,直接宣布解职韩信。还有一次,刘邦派张良去齐国授封韩信为齐王,张良回来复命时,顺手捎回了韩信的大部分精锐。

刘邦能轻松控制韩信,要韩信的命也是易如反掌,说不准那天睡梦中,韩信就丢了脑袋。到此,有人可能会佩服道,刘邦神了。实际上,这个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因为韩信手下的大将都是刘邦的亲信,比如灌婴、曹参、陈豨等等,都是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兄弟,他们效忠于谁,最明了不过。所以,韩信即便想背叛刘邦,首先得过了手下那帮骨干成员的一关。在驾驭人方面,韩信远比不了刘邦。刘邦滴水不漏,能随时抽了韩信的“筯”,所以韩信想来想去,知难而退,于是老老实实地去做了一名打工仔。

韩信还有一次与刘邦较量的机会,那就是在楚国为王的时候。所以也有人说,当时韩信如果起兵,刘邦必败。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要了解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时,能给他配多少大军?韩信在楚国为王的几个月时间内,又能招募到多少大军?

刘邦处处提防韩信,不可能坐视他做大。事实上,刘邦之所抓捕韩信,就是因为发现了韩信的风吹草动。而所谓的风吹草动,不过是韩信带着一些士卒巡视县邑罢了。尽管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刘邦就受不了了,急匆匆地召集君臣商议对策。最终,陈平献上一计:借游云梦泽之际,诱捕韩信。结果,韩信被轻松制服。这样的好处自然是不起刀兵,免得打草惊蛇,引起其他诸侯的警觉,继而与韩信联手。由此可见,并不是刘邦真打不过楚王韩信,而是想用最恰当的方式打。

标签: 韩信汉朝

更多文章

  • 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两人究竟是缘分还是劫难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陈圆圆,吴三桂

    还不了解: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旷世情缘,一波三折,是缘分,还是劫难?陈圆圆出身货郎之家,乳名叫圆圆,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每天走街串巷,无法扶养她,便被亲姨接到了家中。因姨夫姓陈,故随姨夫姓,居住在苏州桃花坞。圆圆自幼冰雪聪

  • 吴三桂没有渡江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吴三桂反抗会失败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吴三桂

    对清代吴三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反抗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当时没渡江作战呢?吴三桂,清末明初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下的每个人也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不过说起吴三桂的时候,不少人都表现出的是一种愤恨在其内,因为吴三桂的背叛

  • 在王安石没有改革之前 王安石是做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宋,王安石

    还不了解:北宋王安石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安石的改革让宋代得到快速发展,他改革之前都在干啥?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他的父亲王益当时正在临川担任判官。他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够写一手好文章了。等到他再大一点的时候跟随父亲官职的调动而游走于

  • 刘备死前选择诸葛亮与李严两位大臣托孤的目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三国

    。纵观历史,有很多老皇帝无法继续照顾孩子,于是有了托孤的情况。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章武

  • 晋怀公:晋国第21任国君,最后被重耳派人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怀公,晋国

    晋怀公(约前655年—前636年),姬姓,名圉,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在位不到1年。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后其父亲晋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

  • 后世如何评价晋怀公?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怀公,晋国

    晋怀公(约前655年—前636年),姬姓,名圉,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在位不到1年。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后其父亲晋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

  • 如果关羽想要不败麦城,应该要怎么做?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关羽,三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是蜀汉从全盛走向衰落的分界线,在这一场大战中,关羽被魏、吴夹击,丢失荆州,突围不成败亡。造成关羽败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刘备没发援兵,部下糜芳和士仁背叛投降,刘封和孟

  • 曹操和皇后伏寿有过节吗 曹操为何将她幽闭而死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曹操,汉献帝

    还不了解:曹操和汉献帝皇后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为什么要把汉献帝的皇后伏寿幽闭而死?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一生有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叫伏寿。伏寿的父亲叫伏完,娶了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初平元年,董卓挟天子西迁到长安,伏寿这时候入掖庭为贵人。等到兴

  • 历史上的“骨琵琶”是怎么诞生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南北朝

    历史上的“骨琵琶”是怎么诞生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代的王朝可因君主的英明而兴盛,亦可因君主的荒唐而灭亡。我国历史上不乏明君,但是昏君也不少。有的人平稳地度过了一生,可以说是无功无过。但是有的人确实十分的荒唐甚至是残暴,对于这样的皇帝,他身边的人才是更害怕的。可能上一秒

  • 靖难第一功臣:张玉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明朝

    靖难第一功臣:张玉是怎么死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1399年,在齐泰、黄子澄等亲信的撺掇下,建文帝朱允炆终于下定决心削蕃,让叔叔们看看谁才是大明王朝的主人。从周王朱橚到岷王朱楩,短短一年光景,建文帝接连废了五位藩王。这一系列的动作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恐惧,他是诸王中实力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