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智擒鳌拜后,康熙帝又称他为忠臣是什么用意?

智擒鳌拜后,康熙帝又称他为忠臣是什么用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47 更新时间:2024/1/26 1:26:30

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世,这个盛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而它的开创者则是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皇帝,也正是有这样一位皇帝开创的基业,才奠定了清朝后来江山的稳固,在康熙皇帝的身上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就比如平定三藩之乱,亲征准噶尔,还有就是智擒鳌拜

这几件事情都是影响清朝命脉的大事,倘若有一点差错,那么很可能面临的就是改朝换代的结局,不过好在康熙皇帝都将这些危机成功的化解,可有一件事最为奇怪,那就是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后悔擒拿鳌拜,不仅如此,还亲自为他平反,称他是忠臣,那他为何会这样做呢?

01

康熙为何要擒鳌拜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康熙皇帝智擒鳌拜这一事件,但是大家只是听说过这个事,并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说起鳌拜这个人可是当时清朝三朝老臣,不仅见证了清朝入关的历史,更是为清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别说是康熙皇帝,就是顺治对他也得礼让三分,足以见得鳌拜在当时是有怎样的地位和威望。

不过后来因为顺治皇帝英年早逝,所以只能将皇位传给了年仅八岁的康熙,好在顺治去世之前,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其中就有鳌拜,而这四位大臣也就属他势力最强大,在朝中的地位最高。

其中有两位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更是唯他马首是瞻,剩下的一位索尼因为实力不够强大,所以处于中立的地位,对于鳌拜一些逾越法制的做法也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身为顾命大臣,所以鳌拜手中是有着很大的权力的,再加上年幼的康熙难以执掌大权,背后的孝庄太后也没有绝对的话语权,鳌拜在朝中自然是有着仅次于皇帝的权威,权力过大也让他也心慢慢膨胀,以至于后来完全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中,依旧我行我素,甚至隐隐有着谋权篡位的想法。

等到康熙长大成人,对于这一切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皇帝,他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更不希望自己父辈打下来的江山基业落入他人手中,所以在后来他联合朝中一些其他臣子以商讨国家大事为借口,将鳌拜骗到自己的宫殿中来。

随后康熙列举了他多条死罪,本应该将其处死,但念在是三朝元老的份上,就剥夺他所有的权力,在将其软禁起来,而此时的鳌拜已经年事已高,又面对这种屈辱的待遇,所以没过多久便抑郁而终,就这样,这场朝堂之上的政治博弈被康熙兵不血刃的化解了。

02

晚年为鳌拜平反

在鳌拜彻底垮台之后,康熙皇帝终于能够亲政,独揽大权,朝堂内部最大的隐患得以清除,这也算是让康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用担心自己在执政过程中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也不用害怕会有权倾朝野的臣子有谋权篡位的想法,这对于早期想要给予掌权的康熙皇帝来说是非常正确,也是有利于自己的一个决定。

可是等到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却突然后悔曾经这样对待鳌拜,并且主动提出要为其平反,这波反向操作可是让当时很多大臣都难以理解,要知道康熙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够轻易的反悔,更何况这种事情明显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即便是敖拜有冤屈,康熙曾经的做法有过错,那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也不至于昭告天下为其平反,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去弥补过错。

但是康熙皇帝却执意如此,一定要还鳌拜一个清白,并且还对外宣称他是功臣,不得不说,康熙皇帝这样的做法实在是非常大胆的,站在他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是否定曾经的自己,更是向全天下揭开了自己以往犯下的错误。

这会降低他身为皇帝的高贵形象,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这样来看,康熙在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的时候,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怎么说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03

平冤昭雪背后的原因

那话说回来,康熙皇帝明知道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对自己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那他还为什么这样做呢?从客观角度来看,鳌拜作为三朝元老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就比如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想趁机接替自己兄长的位置,不过,在鳌拜等人的极力阻拦下,多尔衮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由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后来鳌拜等人更是一心辅佐顺治执掌政权,可以说他就很难有顺治皇帝登基称帝后的一切。

同时在顺治皇帝去世后,鳌拜更是愿意接过命令继续辅佐年幼的康熙,虽然说在后来,因为权力过大让他变得有些自大,对康熙缺乏一定的尊重,还有一定的夺权心理。

但是总的来看,鳌拜并没有想过要谋权篡位,如果他真的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是绝对不可能放任康熙皇帝的成长的,甚至很可能在康熙尚且年幼的时候就发动政变,这样的话也就不会,让康熙有机会推翻他。

从主观因素来说,鳌拜对于清朝是做出很多的贡献的,只不过当时康熙年少气盛,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再加上盲目的争夺权力,完全没有看清背后的真相,最后将所有的矛头和仇恨都放在了鳌拜的身上,不仅害得他病死家中,更让他的后代也受其牵连,出于愧疚和亏欠感,康熙宁愿折损自己的名誉,也要还给这位忠臣一个公道。

标签: 康熙帝清朝

更多文章

  • 关羽抬高张辽、贬低徐晃,到底什么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三国

    关羽抬高张辽、贬低徐晃,到底什么原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张辽和徐晃都是曹操的爱将,位列五子良将,他们勇猛善战,武艺高强,深受曹操的喜爱和重用。在演义中,张辽和徐晃都是一流猛将,武力水平不相上下。然而,在关羽的眼里,张辽和徐晃两人的武力却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关羽“抬高”张

  • 历山朱高炽死后有多少妃嫔为其殉葬?分别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高炽,明朝

    朱高炽,明成祖长子,母亲为仁孝文皇后,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棣死后,他的长子朱高炽继位为帝,就是明仁宗,然而,朱高炽当皇帝还没一年,就突然病死了,年仅四十八岁。朱高炽死后,按照当时明朝的规定,后宫妃嫔要殉葬,最终

  •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 其他兄弟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明朝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其他藩王都是持什么态度?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北京准备攻打当时的明代都城南京,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一场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朱棣成功的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统治,自己

  • 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继位后振兴了吴国称霸南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阖闾,吴国

    吴王阖闾,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

  • 关羽爱兵败走麦城被士兵抛弃 这是关羽自身的原因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羽,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羽明明很爱兵,败走麦城被士兵抛弃,是他自身的原因吗?提起关羽,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忠义武神,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抛去“关二爷”神话色彩的外衣,其本人在历史上又是怎样一个

  • 朱瞻基能登上帝位与一个梦有关?他对明朝有何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瞻基,明朝

    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洪武三十一年,朱瞻基在北平出生。这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朱元璋把一块圭玉亲手交到他手中,还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圭玉是一种玉制礼器,象征着权力,朱元璋把圭玉交给他是不是

  • 吕雉当初被项羽抓了三年之间 吕雉最后还是清白之身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项羽,吕雉

    还不了解:项羽和吕雉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吕雉被项羽抓到楚营3年,独身处在满是大汗的敌营,她还有清白吗?我们都了解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还和项羽争了六年,但因为楚霸王过于自负,本来占据着绝对优势,到最后也只能以自刎结束了这一切,刘邦在也以五十多岁的高龄登上了

  • 赵云与姜维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常胜将军也会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云,三国

    很多人都觉得赵云是三国武将里面最完美的一个,那么赵云与姜维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在汗水一战中,刘备毅然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这点毫不夸张,赵云在蜀国的战绩中,丝毫不差于五虎上将,下面我们就先来说一下,赵云的主要战绩:赵云一

  • 同样都是光绪皇帝的后宫 光绪为何对珍妃和瑾妃态度完全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珍妃,瑾妃

    对珍妃和瑾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光绪非常宠爱珍妃,为什么对她亲姐姐瑾妃极端厌恶?光绪皇帝,是清代入关后第九位皇帝,也是清代第十个皇帝。光绪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却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首先他生不逢时,正好赶上清代全面衰落之时,面对西方列强的瓜分侵略,他虽然满

  • 李上金:唐高宗李治第三子,被诬告谋反后自杀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上金,唐朝

    李上金(?~690年),字上金,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三子,母为宫人杨氏。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高宗即位,册封杞王,遥领益州大都督,出任寿漉二州刺史。坐罪免官,安置于澧州。永隆二年(682年),起为沔州刺史。武后临朝时期,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