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吴王夫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没有灭掉越国的原因是什么

吴王夫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没有灭掉越国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52 更新时间:2023/12/16 2:38:38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吴国先王阖闾被越军击败杀死的仇恨,发全国兵力进攻越国,在夫椒山击溃越国军队,迫使越国屈服于吴国,越王勾践作为战俘前往吴国侍奉吴王3年。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伍子胥认为“今不灭(越国),后必悔之”,建议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但在另一面,勾践在范蠡等建议下,采取美女、重金贿赂吴国太宰伯嚭,相传后来还送出了美女西施,最终夫差听从太宰伯嚭(pǐ)的答应越国求和的建议,于是越国向吴国投降。

如果事情至此,也没什么可说的,毕竟虽然春秋无义战,诸侯灭国无数,但毕竟很多争霸战最终是为了征而服之,并不谋求领土和灭国,吴国放过越国符合时代规则。然而问题在于,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灭了吴国夫差自刎,于是夫差放过越国与勾践灭掉吴国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夫差成了历史上缺乏远见、好大喜功、盲目武断、亲小人远贤臣的君主,在史书上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二千多年之后,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尤其是清华简中的《越公其事》,揭开了夫差真面目,也让吴越争霸中这一战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原来夫差放过勾践另有客观原因。

01

吴越两国相邻,地处江浙一带,是数百年来的死敌,不死不休的那种。

到了晋楚争霸晚期,吴越之战又夹杂了一丝代理人战争的味道。晋国结盟吴国,提升吴国战斗力,战略目的是“疲楚”,而为了对抗晋国战略,楚国拉拢越国对抗吴国,范蠡、文种都是楚国人,很可能是楚国在人才上支持越国。勾践灭吴之后为何要杀楚人范蠡、文种?细细品味一下,勾践再怎么心胸开阔,也不会让接下来的敌国之人(吴亡之后,越楚必战)位居本国高位吧。

夫椒之战前两年,吴王阖闾伐越,与勾践战于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但勾践骨骼清奇思路奇葩,派敢死队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走到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这一幕让吴军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发动偷袭,吴军大败阖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

夫差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吴国国力大增,准备一雪其耻。于是,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夫差仓促应战,结果在夫椒之战中吴军大胜。

夫椒之战五年后7年,夫差由江淮北上争霸,当时中原主要有晋国与齐国两大强国,夫差两次征伐齐国,甚至在艾陵之战中全歼10万齐军,在于晋国会盟争夺盟主之位时,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公元前482,夫差再次率军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由于吴国国内空虚,勾践趁机偷袭,俘获吴国太子友。吴人连忙向夫差汇报,由于夫差害怕勾践偷袭的消息被诸侯获悉,于是一连杀了7个报信者。会盟之后,夫差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勾践同意议和。

接下来几年,越国屡攻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吴。史书记载,越王勾践想把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夫差说:“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纵观夫差一生,尽管最终是一悲剧,但总体而言不能说夫差昏聩,应该是一位有为之君,接任国君之位才两年,就大败死敌,之后又能北上争霸,还歼灭了10万齐军。更为重要的是,夫差与勾践之间,不仅累积了持续数百年的仇恨,而且还存在两年前的杀父之仇,在可以轻松灭掉越国的情况下却放之一马,怎么看都不太符合逻辑。

02

2008年,清华校友从境外拍卖行,拍到了2388枚战国竹简,随即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后来将之命名为“清华简”。夏商周断代工程组长的李学勤评价,“(清华简)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2017年,清华简团队发布了一部分整理报告,其中最为重磅的是《越公其事》,全篇共75支竹简,共三千余字,堪称目前最完整的勾践灭吴故事的出土文献,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重新崛起、灭掉吴国的经历,对研究春秋吴越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令人震撼的是,《越公其事》中的不少记载颠覆了历史,其中夫椒之战后的一段记载,展现出了另一个谦卑恭谨、谨小慎微的吴王夫差形象。

传统《史记》等史书记载,夫椒之战后吴军包围会稽山,勾践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希望伯嚭劝说夫差答应越国“臣事吴、男女服”的臣服。伍子胥极力反对,但夫差一意孤行,只愿意听从伯嚭建议。《越公其事》却彻底颠覆了这一段历史。

《越公其事》记载,夫差答应勾践求和,是因为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是基于现实情况的理性考虑,根本就与美女、重金等无关。

《越公其事》: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乃懼(惧).......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用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申胥(伍子胥)乃惧,许诺。

首先,夫差考虑到越使文种说话柔中带刚,判断越国并未人心涣散,加之“思道路之修险”,于是有些担忧。其次,战争打到这一步,吴国善战之士伤亡过半,别说战斗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可能将士人心都不稳了。第三,越国不是剩下5000兵,而是还有8000兵,实力还很强大。第四,伍子胥听到夫差分析之后,“乃惧,许诺”,君臣之间没有爆发激烈冲突,反而是伍子胥觉得夫差言之有理。总之,夫差分析发现没有必胜把握,于是才答应求和,算是见好就收。

夫差答应求和之后,与越使文种交谈时,更是显示出了夫差修养,颠覆了传统形象。

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交构吴越.....孤用愿见越公,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许诺恣志于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

夫差言辞极为谦卑,毫无嚣张跋扈,甚至更像是失败者的求和,看似不可思议,实则符合时代特征。春秋时期,战胜者往往都是这种态度,这就是当时的战争礼仪和君王基本修养。

与此同时,上书文字还显示,越国只是“乃盟,男女服”,并未出现勾践携妻侍奉吴王的故事。

03

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越公其事》可不可信?如果《越公其事》才是真相,那么为何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史书,却会描绘出一个昏聩、盲目的夫差形象?

《越公其事》,顾名思义主要讲述的是越公勾践往事,前一部分着意突出夫椒之战兵败之后,勾践不卑不亢的气节,表露出勾践求和时的示好和决绝之意。勾践为了求和,只是派出一个嫡女为夫差打扫宫殿,一个嫡男作为侍卫之类,并没有勾践携妻入吴侍奉夫差等。吴越盟约之后,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详细描述了勾践实干兴邦。勾践灭吴之后,并未对夫差赶尽杀绝,而是表现出仁慈之心,让夫差颐养天年。

乃使人告于吴王曰:“天以吴土赐越,句践不敢弗受。殹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与几何?不榖其将王于甬句东,夫妇三百,唯王所安,以屈尽王年。”

显然,《越公其事》颠覆了传统记忆,那么与传世文献相比,两者谁更为可信呢?

传世文献中,勾践有三个特征:一是强调勾践忍辱负重,二是善于阴谋,三是背信弃义。尤其是勾践携妻入吴侍奉夫差,灭吴之后迫不及待要杀夫差(吴越春秋记载)等,塑造了一个善于隐忍、阴险毒辣、穷凶极恶、背信弃义的小人形象。但作为一个大国之君,之后还曾北上争霸的勾践,勾践的所作所为只能让人不可思议。

可见,不能说《越公其事》一定就是真相,但至少比包括《史记》在内的传世文献更符合时代逻辑。因此,《越公其事》上描述的夫差事迹,应该也是更让人相信。

至于传世文献为何将夫差、勾践形象扭曲,原因很简单,就是文人为了警醒君王,不能学夫差的昏聩与放松警惕,因为敌人都是穷凶极恶阴险毒辣,一旦放松就会亡国,一旦亡国就会被杀。因此,古史中的夫差与勾践争斗,就犹如一部精彩的小说,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情节跌宕起伏。

司马迁著史时,还能尽量客观,所以《史记》还不算夸张,但如《国语》之《吴语》和《越语》、《吴越春秋》等记载,简直就是一部历史同人改编小说。其实,诸子百家兴起之后,文人篡改经典以实现政治抱负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传世《道德经》中的“法古”,考古发现原版是《法今》,篡改一个字,意思大不同,法今是法家基础,法古是儒家基础。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著史并非没有私心,真正恪守客观态度、摈弃主观立场的史家极为稀缺,即便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贬低卫青霍去病而过度褒扬李广,因此想要认识历史人物,就必须综合多家史料典籍研究,否则就容易偏听偏信、以偏概全。

综合《越公其事》可见,夫差固然是亡国之君,但至少在与勾践的这一次交锋之中,夫差并未做错什么,也不能说他错失天赐良机,时势使然也。

标签: 夫差春秋

更多文章

  • 王振作为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 王振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王振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太监王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王振作为明代第一大太监,王振的下场是什么?王振最后的是怎么死的?王振,明英宗朝大太监,河北蔚县人,振早年经历坎坷,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却视科举进仕为畏途,又不甘委身平民,为达人上人目的,不惜以身阉割入宫,史称王振“狡黠”

  • 历史上姚启圣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姚启圣,清朝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那个小老头想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曾被顺治帝罢免“永不叙用”的一个罪臣,最终成为收复台湾的头号功臣,却

  • 秦王子婴是如何灭掉赵高的?面对刘邦时为何会不战自败?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子婴,秦朝

    秦朝历史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朝统一了中国却是一个短命王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但与此同时,秦朝的寿命却很是短暂,仅仅历经了二世,便走向了亡国之路。秦始皇早年的功绩不容忽视,但由于他后期过于暴政,且封建迷信,追求长生不老,使得天下百姓深受徭役的苦痛,可谓是

  • 刘弗陵是姐姐带大的,为何他没有善待姐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弗陵,汉朝

    汉武帝立刘弗陵为继承人后,刘弗陵才8岁,他是就被鄂邑公主抚养长大的,鄂邑公主是刘弗陵的异母姐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也就是说,刘弗陵是被姐姐带大的,那么姐姐的抚养之恩,按理来说是应该报答的。然而,为何刘弗陵即位后,却任由霍光逼死姐姐呢?这件事就要从刘弗陵即位说起了。他即位

  • 女儿是大清皇后,他为何劝女儿自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古代,清朝

    女儿是大清皇后,父亲为何劝她自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崇绮出身蒙古八旗,父亲赛尚阿是咸丰朝重臣,可惜赛尚阿在镇压太平军时失利,被咸丰帝追究处死,崇绮也受到牵连被罢职。之后,崇绮开始专心读书,打算通过科举振兴家族。同治三年,崇绮在殿试后,被慈禧太后钦点为状元,成为清朝唯一旗

  • 历史上真实的富察皇后是何形象?一生经历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富察皇后,清朝

    我们总认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皇帝拥有无穷尽的女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两部大火的电视剧中,题材都是讲了清朝后宫的故事,讲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的故事,讲的都是同一段历史。但同一个角色的出现,却反映出她的不同两面。她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人皇后——富察氏,乾

  • 被称为纸币之父的张咏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咏,宋朝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比西方国家早六百多年。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绢本设色,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现为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个阶层人民

  • 在汉末三国时期有多少位诸侯?刘姓的又有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侯,汉朝

    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对于东汉末年的诸侯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汉室后裔,或者可以说是刘姓诸侯,比如刘备、刘表、刘焉、刘璋等。

  • 历史上李隆基的后宫妃子真有上万个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隆基,唐朝

    李隆基的后宫到底有多少妃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有一种说法,唐玄宗有四万个老婆。欧阳修、宋祁编著的《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有记载:“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硃紫千余人。”“开元、天宝”

  • 三国时期吕布被抓后,为何刘备没有替他向曹操求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吕布,汉朝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被誉为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曾在虎牢关下连斩5名大将,事后还单挑刘、关、张3人。不过他有勇无谋,贪图蝇头小利,最后被曹操击败,吊死在白门楼,不过在吕布死前,曾希望刘备替他求情,没想到对方却骂他三姓家奴、背主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