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哪个皇帝最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

哪个皇帝最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94 更新时间:2023/12/29 4:22:19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这上下五千年里,一共有494位皇帝,那么其中哪个皇帝最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千古一帝”之说的首次出现是明朝的心学大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认为始皇帝是掀翻一个世界的英雄,诸多创制沿用后世,所为之政,“自是千古一帝也”。

赢政之功绩最大者,莫过于消灭六国,奠定华夏一统之基调,后世虽多有乱世降临,但总体仍是以统一为历史主流。此举有多重要,若无始皇之统一,中华文明如今就跟欧洲一样,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各国之间连年征战不断,百姓将永受战乱之苦。

如今看来,世界还是动荡不安,而唯有统一之大国,方能以举国体制与世界争雄,方能进行军事、经济之战略纵深。

其次便是郡县制的设立,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封私有制带给整个社会的弊端。分封大搞国中之国,受封者在自己领地有绝对的权利,且还可世袭罔替,普通百姓根本无权言语国主之对错。

而郡县制的设立,直接抹去世袭特权,国家派遣官员到地方,定期更换,朝廷自有政绩考核体系来评定官职升降,法通天下,律束万民。所以从整个历史角度来看,郡县制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以至于如今我们仍在沿用。

始皇帝的功绩还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等等,每一件拿出来,都是开创先河之伟业。

只可惜,秦历二世而亡,正所谓人无完人,始皇帝后期沉迷于长生不老之道,没有培养出后继之人,致使庸才胡亥继位,且用人不察,导致赵高独揽朝政大权,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大秦覆灭。

从政权和血缘上来说,随着大秦的倒台而赢姓赵氏失权;但要从政治制度和文明延续上来说,汉武帝无疑是秦始皇最好的继承人,也因此汉武大帝称得上第二位千古一帝。

秦末诸侯皆起,各路英雄以推翻暴秦而佣兵争雄,制度上也意在消除郡县,回归分封,致使汉初不得不采取分封、郡县双重制度同存的举措。

文景两朝又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时,分封的诸侯国已呈现坐大的趋势。武帝采取主父偃之谏,广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可将自家土地继续分封给嫡长子以外的子弟,新封者可封列侯,所封侯国归郡统辖,租税上交朝廷,自而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汉武帝贡献至大者,莫过于发兵匈奴,保北境安宁。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面对北方匈奴的不断南侵犯边,中原王朝一直采取的是防御策略,汉初还屡次以和亲求和平。

到了汉武帝主政,任用卫青霍去病李息李广等良将,开始主动出击,经过十余年的连续作战,终于将匈奴主力消灭,余部要么西迁,要么归附汉廷,一举解决了北方之患。

汉武帝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削藩败匈奴,他还征讨百越、南夷、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开拓了汉家疆土;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中西商道;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位下罪己诏的帝王,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此外,汉武帝还进行了官制、法制、币制等改革,兴修水利、整治漕运等大力发展农业,设立太学、官学等教育机构,为朝廷培养人才。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政治举措,汉武之功绩可传千古之颂,汉武之伟业可配大帝之称。

第三位千古一帝,要从隋炀帝杨广说起。隋炀帝作为亡国之君,史书上对杨广的记载多是昏庸无德、残暴不仁之事迹,但初登大位的杨广也是一位励精图治、拥有雄才伟略的务实君王,之所以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其两件功劳利国利民千载。

其一是修通大运河。杨广开通京杭大运河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南北游玩方便的私欲,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绝非史书上的一笔“劳民伤财”所能盖过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发生战乱,导致大量北方民众南迁逃难。经过百余年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发展渐趋成熟,但南北差异也同时加剧,尤其语言渐有不通之趋势,长此以往将直接致使南北分裂。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对南方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不但避免了中华文明的南北分裂,反而使南方诸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到了中华大文化圈之中,渐渐汉化。

其二是大兴科举制。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已无法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隋文帝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炀帝杨广遂了广大寒门士子的愿,增设进士科考试,根据所选官员的不同,分为秀才方略、进士实务策和明经经术三种不同的考试。这套选官制度经过历朝历代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沿用至今,当今我们所用的公务员考试就是这套制度的当代版演化。

隋王朝虽然也是个短命的王朝,但继承和创建了很多利于治国经邦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均田制、五省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等,而这些制度在唐王朝达到了鼎盛。这又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第四位千古一帝,即李唐二郎。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我想很多人都能说出他的二三事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李二郎的功绩和伟业实在太过耀眼。在武略上,他如同战神般的存在,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在文治上,他亲手缔造的大唐即便过了千年,也依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世民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战争指挥才略。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年仅17岁的李世民采取疑兵之计,增加战鼓以扩大军容,进攻时马尾绑上树梢,远远看去尘土飞扬,突厥以为大军压境,四散逃溃,隋军不费吹灰之力,成功救下隋炀帝。

后李世民首倡李渊晋阳起兵,领兵攻破长安,平定薛仁杲、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受封秦王,而此时的李世民还仅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年。

尤其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不但坚持对王世充、窦建德两线作战,而且以三千骑兵将窦建德十万兵马杀得溃不成军,四散逃窜,“一战擒双王”,天下大势已定,就连战神项羽也不敢这么打仗吧。

能武的开国之君常有,能文的治世明君也不少,但既能文又能武的全能君主真的不多见,而李世民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率军征天下,诸将臣服;他下马治天下,君臣同德。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多有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遗憾,而李世民不但是唯一没有杀过功臣的开国贤主,而且是能够完全信任投诚将军和变节能臣的驭下能主,尉迟敬德、魏征等都是被二郎这等无条件的信任所征服的。

李世民的贞观朝中所聚能臣众多,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均田亩、薄赋税、轻徭役、重法度、兴科举,大力发展农桑,鼓励商业兴旺,北灭突厥,东创高句丽,复通“丝绸之路”,视四海如一家,同边夷如手足,天下各族遵其为“天可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太宗李世民一人而。他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专为济世安民而生,专为成就千古一帝而活。

标签: 秦始皇千古一帝

更多文章

  • 正史和演义中赵云都对战过曹真 两者区别为何那么大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云,曹真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赵云和曹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正史中赵云败给了曹真,而演义中赵云大胜曹真,这两者为何差别这么大?如果现在大家说起三国演义,很多人心目中都会出现很多猛将的名字,比如说吕布,关羽,张飞和赵云,赵云在三国演义里面他的武力只是十分的高的,

  • 赵云在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时候 张飞等人为何怀疑赵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云,张飞

    对赵云救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云单骑救主,为啥张飞等人却怀疑他?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立马让人想起三国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在刘备兵败长坂坡时,他“心如铁石”,毫不犹豫的抛妻弃子逃走,而赵云为了找回两位夫人和刘禅,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他们。但是张飞等人看

  • 东兴之战以4万人大败魏国7万大军,诸葛恪是怎么做到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恪,三国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权臣,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三国时代几次大战基本都是以少胜多,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石亭之战等等。其实在后三国时代,孙权死后,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曾以4万人大败魏国7万大军,也是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公元252年10月,孙权病亡,年仅10岁的太子孙亮继位。孙权遗诏诸葛恪、

  • 嘉庆帝登基之后就立马处死了和珅,到底是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嘉庆帝,清朝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乾隆皇帝去世,还没有下葬,正所谓尸骨未寒的时候,嘉庆就立马下令抓捕和珅,并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迅速就判处和珅死刑。本来是要凌迟处死,嘉庆“皇恩浩荡”,网开一面,赏赐和珅在监狱里自杀。那么,嘉庆为什么要着急杀掉和珅呢?有人说,是因

  • 历史上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品性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良,汉朝

    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谋士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张良的事迹,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智慧的化身。懂得功成身退,是汉初三杰唯一独善其身的,没有受到猜疑迫害。刘邦称赞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世评价

  • 诸葛亮要是比刘禅退位 诸葛亮能和曹魏东吴一决高下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刘禅

    对如果诸葛亮逼刘禅禅位!能不能灭吴跟曹魏家族一决高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诸葛亮一心忠心耿耿,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继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也耗尽了,命落五丈原。假如诸葛亮直接逼刘禅退位让贤,自己带领蜀,会不会直接灭掉吴国,

  • 历史上赵云咋蜀汉真的是个杂号将军吗?真相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云,三国

    赵云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方政权为争得霸主地位,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在这其中武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原,在各种较量制衡中,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也就

  •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三国

    实际上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和刘备就已经把眼光瞄向了益州。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兵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庞统听取刘璋谋士法正和张松的建议,让刘备立即动手,杀掉刘璋,一举可以拿下益州。为此,庞统在刘备设宴答谢刘璋的时候,安排魏延在酒

  •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蜀汉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

  • 叔孙通制订的朝仪是什么样的?造成了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叔孙通,汉朝

    叔孙通是秦末汉初时期的大臣,,汉朝建立后,为汉朝制定朝仪,因功封为奉常,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叔孙通(一说“叔孙何”)是鲁地薛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年轻时因精通儒术而被秦二世召入朝廷,封为待诏博士(即候补政治顾问)。叔孙通深知秦朝以暴政治理天下,必然招致覆灭。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