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纵观韩昭侯的一生,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纵观韩昭侯的一生,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3/12/30 10:53:12

韩武,即韩昭侯,姬姓韩氏,韩懿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第6位国君。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国国势最强,便要数韩昭侯在位之时。韩昭侯前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公元前355年,韩昭侯实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变法),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轶事典故

堂陼公劝谏

虽然韩昭釐侯是懂得利用人才的君主,可是很少注意自己所说的内容,导致在无意间把一些重大的机密泄露出去,使跟大臣们所决定的计划不能实施。

因此朝野的大臣都很伤脑筋,都不敢直接告诉韩昭釐侯。直到某一天,自称名叫堂陼公的人,亲自到韩昭釐候说:“如果这里有一个以玉做的酒器,是价值千金,却它的中间是空的,且没有底子,它是否能盛水?”于是韩昭釐侯回答:“那是不能的。”堂豁公又问:“如果有一个瓦罐子,虽然很不值钱,但它不会漏接,问你,它是否能盛酒?”韩昭侯就回答:“能。”

这时,堂陼公趁著机会,就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没有值多少文钱,以及非常卑贱,但是因为它不会漏接,却能来装酒;反而一个以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及举止至重的君主,如果经常泄露臣子商讨有关国家机密的话,那么他有如一个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也会在某天被泄露出去,那他的计划根本是化为泡沫,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同时韩昭釐侯才真正地了解,他连续地点头说:“你说的对!你说的对!”

从堂陼公来劝谏以后,在韩昭釐侯要采取重要措施时,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釐侯都会小心对待,甚至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所说的梦话,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防止误了国家大事。

祝贺秦孝公

昭釐侯二十年(前343年),周显封秦孝公为西方列国盟约长,那时韩昭釐侯祝贺秦孝公,秦孝公命公子少官率军会各国君主,前往逢泽(今河南荥阳稍北),朝觐周显王。

高门之论

昭釐侯二十六年(前337年)丞相申不害去世。三年后,兴建一座高门,屈宜臼对昭釐侯说:“我认为你绝不可能走出这个门,为什么?因为不是时候。不是时候的意义,不是指日子时辰不对。人生在世,有时顺利、有时倒楣。从前,你曾顺利过,却没有兴建高门。去年,秦国占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方),韩国大旱,你不厉行节约,体恤民困,反而豪华奓侈,好像国强民富一样,这是亡国的措施。所以,不是时候。”翌年,高门完工,昭釐侯去世,由其子韩威侯即位。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来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

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申不害走后门

韩昭侯因任用申不害为相国,使韩国兵强国治。

申不害原来本是郑国的一个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于他学习和掌握了黄老刑名的学说,就向韩昭侯讲说“刑名之学”,请求昭侯任用他。韩昭侯很欣赏申不害的才学,就任命他为韩国的相国。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对内整治政教,对外应付各国,前后搞了十五年,使韩国一直保持着强国的地位,并著成了《申子》,《汉书·艺文志》中称有六篇,现存两篇。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为他的叔叔哥哥请求官职,韩昭侯却不答应。为此,申不害一脸的不高兴。昭侯对他说:“我向你学习的目的,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现是听从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你的学说而废弃你的请求呢?你不是曾经教导我修治功劳记录,必须审视功劳大小来任用人,而今你却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听哪个话才对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向昭侯请罪(一说这是申不害在试探韩昭侯)。

未出城门而死

韩昭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38年),韩国发生大旱,韩国修筑一座高大的城门。楚国大夫屈宜臼说:“韩昭侯不会走出这座门。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我所说的时,不是时日的时,人本来有有利的时候也有不利的时候。韩昭侯曾经处在有利的时候,不修筑高大的城门。去年秦军攻占宜阳,今年又有大旱灾,韩昭侯不在这时候体恤百姓的困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叫做‘时运衰耗而行为奢侈’。”

韩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37年,一作公元前333年去世),高大的城门落成,韩昭侯就去世,他果然没有从这座城门走出。

标签: 韩昭侯韩国

更多文章

  • 刘进:戾太子刘据的长子,他的一生发生了哪些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进,西汉

    悼皇考刘进,汉宣帝刘询之父,汉武帝刘彻长孙,戾太子刘据长子。其母为史良娣,故号史皇孙。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卫太子败亡,刘进与妻子王翁须及其妹在长安同时遇害(非坐诛),葬在宣平门(东都门)外的广明苑北,后追改为奉明园。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元平元

  • 刘邦还有其他儿子 刘邦最后为什么会传位给刘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邦,刘盈

    对刘邦和刘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了懦弱无能的刘盈?提起汉高祖刘邦传承皇位的故事,其实这件历史案件应该是草莽皇帝刘邦相当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因为刘邦自己一开始的打算也并不是这样,但历史的确是逼迫刘邦选择了刘盈。时间往前看一点

  • 司马兆:晋文帝司马昭第三子,年仅十岁便夭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兆,西晋

    司马兆,字千秋,河内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第三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晋武帝受禅即位,追封其为城阳王、谥号哀王。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幼年夭折司马兆,字千秋,司马昭第三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十岁而夭。后嗣奉祀晋武帝即位,

  • 历史上孟明视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孟明视,春秋

    明视是春秋时期秦国武将,也是秦相百里奚的儿子。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胜败总是兵家常事,只要有战场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战局的胜负。而对于人们而言,谁也也是万能的,无法保障自己每一场战争都获得胜利。当然,这种人或许也是有的,但是很少。而另一种人,也就是能力不足,老是失败的人就很多了。

  • 历史上建宁王李倓是什么人?他为何会被追封为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倓,唐朝

    李倓是唐肃宗李亨第三子,唐代宗李豫异母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电视剧《大唐荣耀》中广平王李俶与建宁王李倓兄弟情深,真实的历史资料中他们的兄弟之情也很深,关系也很好,但不幸的是建宁王李倓被奸臣所害,被唐肃宗赐死。那么建宁王李倓得罪了那些奸臣又被如何赐死的呢?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

  • 历史上常遇春的妻子是怎么死的?朱元璋为何要杀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明朝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朱元璋杀人不眨眼这事可谓是人尽皆知,34位开国功臣,最后仅一人幸免。我们且不去商讨朱元璋这个皇帝的政治建设和治国手段,至少在他在位期间,不管是整治贪污腐败,还是轻徭薄赋,不管是兴修水利工程,还是兴科举,重教育,

  •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后面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策,孙权

    对孙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策临死时坚持让位给弟弟孙权,后来孙权称帝如何对待孙策后人?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

  • 李素节:唐高宗李治第四子,受到武则天的嫉妒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素节,唐朝

    李素节(648-690年),本名李廉,字素节,陇西狄道(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母为萧淑妃。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聪明好学,深得宠爱。初封雍州牧、雍王,迁岐州刺史、郇王。其母萧淑妃遇害后,贬任申州刺史。乾封初年(666年),长年患病

  • 有哪些与崔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崔涣,唐朝

    崔涣(707年-769年),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唐朝宰相,博陵郡王崔玄暐之孙,礼部侍郎崔璩之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崔涣出身博陵崔氏大房 ,门荫入仕,起家亳州司功参军,历任司门员外郎、巴西太守。安史之乱时,跟随唐玄宗入川,授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

  • 赵高作为大秦帝国“掘墓人” 赵高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高,秦朝

    还不了解:赵高和秦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高为何能成为大秦帝国“掘墓人”?赵高之名对于不少读者朋友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个人也真正做到了“遗臭万年”,如果没有此人对秦二世胡亥的教唆,对大秦丞相李斯的误导,相比大秦帝国能够扭转局势,成为像汉、唐那样的长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