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退休年龄是几岁?古代退休年龄介绍

古代退休年龄是几岁?古代退休年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05 更新时间:2023/12/9 15:29:04

古代官员多大岁数退休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龄发生变化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在明代朱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古代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归制度,许多时候,各朝皇帝们都颇有弹性,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正反两派各持己见。

觉得延迟退休合理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这些古代官员的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也就是说,我给皇帝干活,皇帝给我发工资,公平交易,一辈子不反悔,直到老死都可以。后来又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总归都没有脱离一个“死”字。“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劳动合同最好没有期限。延迟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显荣又得禄。

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让他觉得“居闲躁闷”,于是常对子弟感叹:“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意思就是,退休不能“显荣”了,趋炎附势者不上门,他很难承受这种失落感,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复出继续工作。

清朝光绪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人多、负担重,年过80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为的就是“得禄”。让老干部累死在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断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当。于是上司帮他想辙,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渔税”,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终于,俞老在这个署理期内赚了不少银子之后,才同意退居二线。

而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这些官员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

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相等官职。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书“数上疾乞身”,请求告病还乡。但谁都知道,他的“告病”只是借口,“正其法”才是本质。尽管“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皇帝强制官员继续工作的做法,终于在永初五年(公元112年)顺利退休。

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对延迟退休。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了,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主簿顾恺之劝他别退,何子平不肯,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制度的公信力。”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何子平退休后,“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即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唐代韩愈则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读写:“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代的韩贽也以实际行动支持韩愈的意见:“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于其上。这两字出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嘴上说退休、私下里却支持延迟退休的人。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迹,可谓旗帜鲜明,另辟蹊径。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到了南宋时期,农业如何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沙江关主将杨虎,为何恨不得活擒唐朝名将樊梨花?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樊梨花,文史百科

    沙江关主将杨虎,深恨樊梨花不忠不孝,杀子之仇尤深。又闻兵临江边,恨不得活擒梨花,取出心肝,以祭吾儿,方消此恨。忽报红毛道人,黑脸仙长请到了。杨虎大悦,出关迎接,接进官厅见礼,分宾主坐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二位仙师说:“今蒙见召,有何话讲?”杨虎长叹道:“奈因小弟单生一子,

  • 古代城池除高墙建筑之外,还存在着哪些结构及其功能?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城墙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般四处迁移,为了对外敌进行防御,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城墙建筑,以守护自己的家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常说的城池,实际上就是以作为防御设施的城墙和护城河来代指整座城市,护

  • 在曹操和辛弃疾的眼中,东吴皇帝孙权是位怎样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吴,孙权,文史百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一代枭雄曹操和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眼中,三国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丹阳吕城同样跟孙权有关,此地千百年来流传着“孙权射虎”的传说,故事的大意如下: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建都建业(今南京)。一日早朝后,秋高气爽,孙权

  • 周朝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详解周朝礼乐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周朝礼乐制度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周礼严格区分

  • 司马昭连心腹都不放过,为何却偏偏放过蜀汉后主刘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在后三国时期,魏国独大,蜀国和东吴皆不可与之相比。而在这魏国之中,看似一派祥和,其实却暗流涌动。尤其是在魏明帝曹睿归天之后,太傅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明争暗斗,让魏国一度内忧外患。但是,司马懿毕竟是魏国高端谋士,蛰伏多年之后竟然凭借3000兵将就发动了高平陵之战,一举将曹爽击败

  • 历史上的宇文化及是好人还是坏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宇文化及,历史,文史百科

    宇文化及怎么死的?隋朝时期,宇文化及也是一代英雄豪杰,一直想要当皇帝,“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因为这句话,也值得让人钦佩。那么,历史上的宇文化及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是怎么死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的宇文化及简介宇文化及,隋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

  • 在爆发安史之乱后,对唐朝造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大家在提到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总会顺口提一句,安史之乱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好像很少有人深入的去了解,安史之乱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有多恐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正处在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如日中天,被如今的网友称为“巨唐”,正因为唐朝的强大,至今我

  • 金瓜子有什么用?清朝的皇帝为何喜欢用金瓜子来赏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古代的皇帝每次的一些上次机制,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一般都是一些比较贵重的东西,然而清朝的皇帝则是喜欢用金瓜子来当赏赐,可是这个金瓜子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喜欢用金瓜子来赏赐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金瓜子金瓜子算是古人对碎金子的一种雅称,这

  • 古代没有计划生育,那么历朝历代又是如何促进生育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是没有计划生育的。因为古代人日子过得苦,寿命很短,穷苦人家能活到三四十已经算不错了,所以人口压根就多不起来。可是封建朝廷需要他们种粮食,需要他们参军,需要他们搞建设。这么短寿命能干嘛呢?因此多生孩子就成了重要的方法之一,年龄达不到,那就数量来凑好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