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正月十二是“点丁”日吗?它是客家民俗吗?

正月十二是“点丁”日吗?它是客家民俗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2 更新时间:2024/2/21 1:56:54

正月十二是“点丁”日?它是客家民俗吗?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民俗活动有搭灯棚、烤火节、过老鼠节、包饺、“点丁”日等。

1、十二漏屎

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2、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3、烤火节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正月十二[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的柏枝雕成“柏锁”,系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命百岁。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烧个板凳,领个双生”是人们烤火中新的寄

4、过老鼠节

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们围绕着老鼠创造出各种各样“节目”,不但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还驱赶了父老乡亲们一年的辛苦劳累。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等。

老鼠节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嚓”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东西的声音。当天上午,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村中的老百姓也乐意把“邪”(鞋)送出去。

5、包饺子

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包饺子时要捏,俗称捏老鼠嘴,意思是让它高兴,少祸害东西。人们会把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人们说,包饺子就是“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咬东西了,家中一年都不会有老鼠。

到了上,家家户户都要喝米面或玉米面粥,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晚饭后,人们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

6、“点丁”日

在客家民俗中,元宵节要结灯挂彩喜庆圆,而在正月十二,各村就要召集能工巧匠搭棚点灯了。由于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正月十二又是“点丁”日。

点丁的习俗除了恭喜祝贺的寓意之外,还表示本宗族对新出生男丁的认同。凡是男丁都要被点一次丁,可以在出生当年点丁,也可以大几岁才点丁。按照习俗,狮来祝贺,人家会燃放两条鞭炮迎,并拿出喜糖、柑橘利是答谢醒狮队。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最早的乞巧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乞巧方式?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

  • 德昂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

  • 中国少数民族食俗的趣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仅食物结构不同,而且许多食品的烹制方法也不相同,使得我国的食俗文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 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早些年间,听说在天津就把油炸蚂昨当成当特有的美味小吃。山东

  • 水族的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人口约为40.7万人(2000年统计)。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

  • 苗族的民族特色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中国有苗族8,945,538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0.72%,为中国第五大民族。在越南名为赫蒙族(越南语:Hm?0?0ng)[3],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

  • 门巴族有哪些节日?门巴族是一夫一妻制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那这个民族有着怎样的习俗呢?婚姻文化怎样的?恋爱自由为主吗?门巴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据说在门巴族的猎人出行猎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进屋,这是真的吗?1、门巴族的婚姻 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多为一夫一妻制,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饶有兴趣。结婚之日,清晨新

  • 回族的民族特色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沿海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中国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

  • 独龙族的民族文化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7,431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

  • 佤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在中国约40万人。 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

  • 羌族的特色及服饰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称尔玛。“羌”是他称,因其以羊为图腾,“西戎牧羊人”(《史记.西羌传》)。今天的羌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震后,总人口不足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 “羌人”分为“先古羌”,又叫“东羌”(春秋战国之前的炎黄族团)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战国之后的西羌“胡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