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04 更新时间:2024/1/25 14:50:25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民间正月里不理发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就是正月里不理发,所以大部分人在年三十之前理发,过了一个正月之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里在理发,所以民间就有传言“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那么这个传言是否是真的呢?经专家翻阅古籍才知道正月里不剃头的民俗来源于沈阳,也与大清朝入主中原开始的公元1

  • 分道扬镳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

  • 中国古代乳房文化的空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敦煌曲子词中倒是提到了乳房:“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胸上雪,从君咬”,只不过反映了西域新婚性爱的一种习俗而已。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乳房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审美对象,然而当代中国的乳房文化,却已经很难找到中国古代乳房文化的印迹了。可惜的是,

  • 元宵节经典灯谜锦集(包罗万象)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灯谜一、汉字篇:1、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许2、进水行不成(打一字)衍3、上下一体(打一字)卡4、半导体(打一字)付5、熙熙攘攘(打一字)侈6、内里有人(打一字)肉7、一一入史册(打一字)更8、两点天上来(打一字)关9、祝福(打一字)诘10、池塘亮底(打一字)汗11、雨(打一字)池12、血盆(打一字

  • 五路财神的来历和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五路财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

  • 月亮阴晴圆缺的神话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岭山的草原上,有一个叫鲁布桑巴图的人,他见蒙古族的同胞们终年经受风沙的吹打、雨雪的袭击以及魔鬼的侵袭,便立志要为他们建造一种结实的房屋。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办成这件造福于民的事,鲁布桑巴图骑着马走遍了高山林海,带着斧头在树林中砍伐最好的木材,又历尽千辛万苦将木材运回草原。他要用

  • 月经叫大姨妈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佳儿的女孩,自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她的姨妈家,佳儿长大成人后与一个姓李的书生相爱,李书生每次要与佳儿亲热的时候都会因为佳儿的姨妈来了而扫兴,几年后书生和佳儿结了婚,在结婚当日入洞房后,书生要与佳儿亲热行房事,恰巧的是这天佳儿来了月经,不能行房事,但是佳儿因害羞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

  • 《三国演义》中十大千古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

  • 清明节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清明节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祭奠与嬉游两类。该节日历史悠久,到现代社会仍然很受重视,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而在节俗的形式与内涵上均有所调整和革新。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

  • 古代皇帝是如何过年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每年的春节是汉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夜的年夜饭代表着全家的团圆与幸福,汉族老百姓过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过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饭究竟吃什么?有何特别的讲究吗?清朝的帝王们大都喜寒怕热,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畅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