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名片的历史由来

名片的历史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51 更新时间:2024/1/25 15:24:39

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了解名片在历史上的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民俗和社会生活史,均有意义,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清代的名片。

名片,古称谒、名剌、名贴、手本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唐以前就很流行了。如果细细区分,早期的名剌、名帖等,有一些的内容更象今天人们所用“柬”,与后来的名片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清人说,象后世所用的这种写着姓名的小片,是从明末开始盛行的,在此之前,古人的的片子,都是亲笔书写的,明清以后才开始“刻木印之耳。”以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料,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刻成一个小版来印刷,甚至如今天人们盖印章一样,盖到特定的纸张上,已经非常方便了。

至于应用此种小名片的原因,记载中说是始于崇祯时期,因为官方对于互相“请托”,走门子,找关系进行控制,所以人们来往时常常使用这种小名片,投送起来比较方便罢了。但就其大体用途而论,早期名剌与帖子是可以视为名片的源头的,例如《后汉书•祢衡传》说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剌,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这里的“剌”,就是怀里揣着的一张名片,由于长时间没能结交到达官贵人,以至于剌上写的字都掉光了。早期的名片用木或竹制作,汉以后始改用纸。清人赵翼曾考证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剌,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剌。”《汉书》中讲到郦食其刘邦的故事中,郦手中拿的“谒”,实际上就是竹制的名片,上写主人的姓名、籍贯、官职等,甚至还写上要办的事情,应当说已经具备了名片的一般功能了。

以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来看,明代名片已经风行,也讲究等级,至清则已成为上流社会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与礼节了,广泛应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交往中成为一种常例,如,同治6年著名文人陈其元任上海厘金局提调,有同乡故友吴昌寿来访,因旅途匆忙,未带名片,与陈府下人在门前发生纠葛,陈将下人喊来查问,回报说:有一个武官模样的人,“衣服弊陋”,要来求见,找他要名片,又没有,只说与大人是几十年前的好友,又不肯说姓名。这个穿着有点糟糕的老友,因没有名片之类的东西,就是进不了门。见面后,吴又向陈解释,“本欲即行登舟,因知君在此,故特走访,带来三仆方打叠行李,不令随行,而忘持拜帖,乃致此窘。”这里,老友前来拜会,门人不允进门,索要名帖之类,而老友相见后,也解释自己何以没有带拜帖,可见名帖在清代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必要礼节了。

名片也是清代官场交往的重要工具,朱克敬《暝庵二识》:新点翰林就职后,叫人拿着名片遍投于诸前辈,称之为“大拜。随后还要亲自拿着三张名片,到前辈府上投递,叫做“求面”。投剌成为官场繁文缛节的一部分,“京署各官,最重资格,其中若翰林、若御史,以及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吏部、礼部司员,对于同僚之先进者,不论年齿,皆称前辈。初谒时,必具红白柬三份,登堂拜见,执礼惟谨”。

京中上流社会年节相贺,亦多用名片,此风起源于宋,但以清代为盛: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官场中人往往派一辆车子,叫人到官场来往人家投名片拜年,京中士夫贺正,皆于初一元旦,例不亲往,以空车任载一代身,遣仆将当时片子用流行的梅笺纸,裁成二三寸的小片,上面写明自己的姓名与职司和所住地址,不管平日里认识与否,“各门遍投之。谓之片子。”这就是清人以名片代作拜贺工具情形。以至于有人戏作小令对此进行嘲讽:“是日也,片子飞,空车四出。”节令时空车往返,片子满天飞的情况,实际上多是指的泛泛之交,成为一种虚礼。至亲好友则不同,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说,“大凡泛交,止雇人力投剌,名曰飞片。”而至亲好友,往往用大红名片,对于亲尊长辈,还是登门亲自拜贺。而且,也不限于北京,“大抵南方各省皆然”。

名片在清代的使用也不限于年节相贺,如前述陈其元老友相访之类,日常交往中多有用之者。大学士徐乾学曾用名帖向人道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三:徐乾学退休后居乡,对于乡间邻里十分谦下,有一次,他坐轿子出行,有一个老秀才从旁边经过,徐眼睛不好,一时没有看见,知道后就叫人拿了自己的名帖上门致歉。清人婚丧嫁娶中也常用到名片,如清末有丧家开追悼会,到会者使用名片,已成为丧礼中的一个环节:《清稗类钞》载“宾至时,必先投名柬也”。不过丧事时或丧家使用使用名片,往往加以黑框,与平时所用略加区别。可见,名片在清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广,如拜见、道歉、道谢、请托、婚丧、道贺等均有使用。

名片作为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也必然打上等级的烙印。明代亲王的名片,例不称名,有书王者,有书别号者,用以表现名片持有者地位的尊贵。清代虽未见到此类明确记载,今天我们见到的李鸿章的名片,只印了李鸿章三个大字,别的什么也没写,因为他在晚清时期名气太大了,写什么都显得多余。这与明代亲王名片的情况多少有些类似。清代名片在等级制度仍然有所反映,如学生拜见业师,下级拜见上级,常常要先投片等待接见,而上级则一般不会给下级名片。有个例子说武将不识上官,是因为从未接到过上官的名片。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三记载了有这么一个故事,嘉庆时,京口参将庄芳机进京觐见皇帝,皇帝问他,“你从江南来的时候可见过蒋攸铦,庄的官职比蒋小,从未直呼过蒋的名字,一时想不起这个蒋攸铦是谁,回答说”没见过”。

皇上连问了三次,他都回答说没见过,皇上不禁有些怒气:“你真太糊涂,作为江南武官来京,你难道没有向江南总督辞行?”庄这才想起这个蒋原来就是自己的上司江南总督。赶忙连声回答说“有,有,有。”皇上的脸色这才稍稍缓和了一些。庄芳机从皇上的内庭出来,浑身都已经汗透了。有朋友后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庄道出了其中缘故:我平常只晓得我只晓得江南总督,或蒋中堂,他从来没有给过我名片,我也没请他写过一联一扇,那知他的大名叫什么蒋攸先蒋攸后乎?有时候,地位较低的人,要递一张名片到封疆重臣的手中,也要花费巨额的贿赂。乾隆福康安征西藏归京,户部一书吏求见,递了一张名牌上去,“贺喜求赏”。虽然这个书吏求见,本来就是别有所图,但这一张名片递上去,他前后也花费了十万两银子,“否则谈何容易得 见一福公哉!”由此亦可概见当时官场风气。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梅开二度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梅开二度,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通常接连两次喜事都可以叫“梅开二度”。此成语在足球很常见,意指在足球比赛中一名足球员在一场赛事中进两球。梅开二度实源于惜阴堂主人所编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均有此戏。“梅开二度”源于惜阴堂主人(宣澍甘)编写的长篇小

  • 门可罗雀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门可罗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2、门可罗雀解释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为官者休官失势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或形容事业由盛而衰,宾客稀少之况。3、门可罗雀的典故西汉著名

  • 杞人忧天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杞人忧天出处战国·列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杞人忧天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

  • 周公吐哺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周公吐哺,成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

  • 抱薪救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抱薪救火的意思是: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近 义 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反 义 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战国后期,秦国渐渐强大,它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向邻近的国家扩张。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進攻魏

  • 病入膏肓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病入膏肓的意思是: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

  • 髀肉复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髀肉复生的主人公是刘备。【名称】:髀肉复生【释义】: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1、典源释义刘备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喻因生活安逸而无所作为。2、髀肉复生的故事据《三国志》载,刘备在汝南吃

  • 纸醉金迷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醉”,醉人;“迷”,被迷住。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1、出处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

  • 有凤来仪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观点认为《有凤来仪》引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与凤通假。《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

  • 坚壁清野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1、坚壁清野出处《三国志荀或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H,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2、坚壁清野意思加固防御的工事,将四野的居民、物资全部转移、收藏,使敌人一无所获,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3、坚壁清野的典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