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印度电影为何歌舞居多

印度电影为何歌舞居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51 更新时间:2024/2/25 11:34:56

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都是著名的世界电影工厂,而且印度电影的质量完全不输欧美甚至世界大多数国家。印度电影中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桥段,这是为什么呢?

1、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我们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2、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3、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楔形文字如何形成?楔形文字破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古老文字,它们被刻在泥板、石头、金属上。古老的文明已经消失,庆幸还有难解的语言见证它曾经存在过。1、楔形文字如何形成?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

  • 玛雅人的信仰是什么 玛雅人为什么不用处女祭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世界末日的预言让玛雅预言席卷全球,玛雅人的玛雅文明是古老有智慧的文明,他们的科技水平之高令人惊叹不已。那么信仰宗教的玛雅人都是怎么祭祀的?1、玛雅人的信仰是什么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尊为上帝的化身。此

  • 阿拉伯数字名称来源 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阿拉伯数字如今已经成果国际通用数字了,而且计数中相当方便快捷,不过阿拉伯数字可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只不过是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

  • 阿拉伯人为何常年一身长袍, 原来是这个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说起阿拉伯人,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穿着一身白袍,无论春夏春冬,穿着打扮都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那么,阿拉伯人穿白袍到底是历史原因还是环境因素的,为大家揭开这个谜题。 阿拉伯白袍是中东阿拉伯人的标志性服饰,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身着一身洁白无瑕的长袍。阿拉伯长袍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地理环境和民族

  • “替罪羊”一词怎么来的 ,为何不是”替罪猪“”替罪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替罪羊”如今一词的意思是主动或者被动成为代替别人受过受罚的人,且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为何是“替罪羊”,而不是“替罪猪”或者“替罪狗”呢?原因是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来源1:用羊替罪来自古犹

  • 古代避孕方式千奇百怪 ,直接让人“性趣”全无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今最常用的避孕方式就是采取避孕套和服用避孕药,而在避孕套还未发明之前,古人对于避孕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采用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如果放在当今这些方式有些会直接让人“性趣”全无,不过在古代却只能这么尝试。 据说,古埃及人认为鳄鱼、大象等动物都具有神秘力量,因此它们的粪便也被用到了避孕药方中。事

  • “星期”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又称为“礼拜”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星期,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又称为“礼拜”,那么礼拜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星期在中国古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份。中国的七曜开始并未作为时间单位。在西方,古巴比伦人

  • 谁最早将戒指当作订婚的信物, 他用戒指赢得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结婚之前,订婚是两人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且订婚仪式也是严肃而隆重的,在订婚中,最重要的物件当属订婚戒指,只要女生戴上订婚戒指就代表承诺会与你成为夫妻,那么最早将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谁呢。 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

  • 印度的“打夫节”, 每年只有这一天能尽情打丈夫出气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印度妇女受尽欺压,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神权、夫权如同沉重的枷锁套在她们的脖子上,因此为了让印度妇女有出气的机会,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印度传统的“打夫节”。所谓“打夫节”,就是用棍子打丈夫出气的节日,在印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北部的邦瓦拉纳西、巴特那农村至今依然流行。 在一个农庄的晒场上,

  •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 原来这习俗源于古希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今过生日蛋糕是必不可少的,而蛋糕环节就需要唱生日歌以及许愿吹蜡烛,这样约定俗成的环节仿佛已经成为生日最重要的仪式感,然而没想到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生日蛋糕上插蜡烛这一习俗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以圣坛上摆上插着燃烧蜡烛的蛋糕。后来,这一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