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工资为何又称为“薪水”, “薪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工资为何又称为“薪水”, “薪水”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502 更新时间:2024/2/25 11:37:25

现今我们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作酬劳金,其实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费是一样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生活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把工资称为“薪水”了。那么“薪水”在古代到底什么意思呢?

在《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上记载:“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意思是陶潜送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告诉他∶ “以你每日的开销费用,你是难以自己供给自己,现在派一个仆人帮你砍柴汲水。”又《晋书.卷四十一.刘寔传》上有:“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这里的“薪水”都是指砍柴和汲水,就是烧火煮饭之意,也可以称为“柴水”。

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得都把工资称做“薪水”,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另《明小史.第四十二回》:“学生技艺日进,教习一律优加薪水。”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有多种称法,如:“月给”、“月俸”、“月钱”等。在魏晋六朝时,“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渐渐成为日常生活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伟》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即为日常费用。而明朝时曾将俸禄称为“月费”,但后来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

现今我们上班族按月领取的工作酬劳金,其实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费是一样的,主要目的也是用来支付日常生活开销。所以人们也就把工资称为“薪水”了。

在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制度中,官员的俸禄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几种形式。商周时期,公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将封地内的经济收入扣除应上缴天子的部份,剩下的就是实际俸禄。因此,商周时主要是以土地做为俸禄的支付形式,即封地的大小就是俸禄多寡的标准。而春秋未年至隋唐之际,主要以实物为官员俸禄的支付形式,其中又以粮食做为实物支付的重要种类。唐代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则主要以货币发放给朝廷官员做为俸禄支付形式。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魏晋时期群雄割据,民生凋敝,俸禄混乱。曹魏时俸禄以布帛和米、麦等实物支付。西晋时官俸以日计算,按春秋两季发放,支付形式有米、绢、绵、钱、菜田、杂役等。为了优待官员,并从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官吏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顷,以五顷为差等降,至九品十顷,此制直到明朝始废。北魏初期百官无俸,贪污成风。自北魏太和末年至隋初,俸禄仍给谷帛,属于实物俸禄制。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唐代俸禄分岁禄、月俸、职分田三种,以实物、货币、土地形式支付。岁禄就是禄米,依品级按年发给;月俸则是对官员的补贴,包括食物、庶仆、杂用等多项,每月以钱支付;职分田是朝廷给任官的土地,本人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仅取其租税按份收益,凡调任或离职则要交还。另外还有永业田,自正一品六十顷至五品五顷不等,子孙可袭用。

至于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历代的俸禄制度虽有所不同,不过大都经由实物支付形式发展到货币支付形式。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朝廷发放报酬予百官,是为了鼓励官员恪守本职。而官员俸禄也是国家的重要支出,其俸禄多寡与国库之盈虚和国家政策有关,更直接影响吏治的清廉。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俸禄稍厚,吏治廉良;俸禄过薄,则官吏多法外求利,终而导致政治腐败。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怀孕称为“身怀六甲”, 这跟天干地支到底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怀孕可以用“身怀六甲”来形容,但是至于什么是“六甲”以及为何用“身怀六甲”来形容怀孕是显少有人知道的,原来这跟我们实行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有所关系。 “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源自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

  • 古代婚嫁中的聘礼仪式, 男方要送给女方多少聘礼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如今婚嫁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男方的经济实力,除了有房有车之外,还得支付高额的聘金,大家在慨叹“娶不起”的时候,我们来回顾一下婚嫁习俗中的“聘礼”。 要说这聘礼,古以有之,而且还是古代婚嫁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古代婚嫁中的的聘礼 1、送聘礼是古代婚嫁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的

  • 古代状元之最, 唯一的女状元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也是最为光彩的,证明其学识广博拔得头筹,科举制是创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长达一千三百年历史。进士第一名为之状元。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

  • 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内衣的 ,没有内衣的时代是怎么做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文明发展至21世纪,诸多事物已经比以往方便快捷了许多,而人们的文明程度也逐步提升,以至我们若回头观望历史,觑见某些生活细节,难免会驻足凝视片刻,先是迷惑,既而粲然。比如,内裤的历史。 中国汉以前,女人腰部以下,是没衣服可穿的,直到汉朝,才间或穿上开裆裤。所谓裤,其实只有两只裤管,裹住腿,目的恐怕主

  • 婚房为何又称作“洞房”, “洞房”的来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婚房还有另一说法,称作“洞房”,“洞房花烛夜”、“送入洞房”等都对新婚夫妇婚房称呼的例子,那么,为什么婚房又会被称作“洞房”呢,这个称呼的来源是什么?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

  • 观音菩萨到底属于佛教还是道教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观音菩萨是中国著名度和熟悉度最高的神之一,信奉佛教的也基本会拜菩萨,不过关于观音菩萨的出身和来历在道家和佛教以及民间有不同的说法。在《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起到了链接道家与佛教的中间人,不管是道家也好还是佛教也罢,都与观音菩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慈航道人,昆仑十二仙之一,修行于普陀山落伽洞,无徒弟

  • 古人七夕节都送什么呢 ,可惜今日都不再流行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七夕节如今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意义,成为情人最重要的节日,而古人对七夕的重视也不亚于今日,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区也各有趣味。而如果是送礼物的话,古人又会送什么的。 1、送簪子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

  • 古代厕所长什么样,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厕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地方,今人无法想象没有厕所的话怎么生活,但自古至今,厕所在国人眼中似乎是个污秽不堪的地方,多不愿提及。然而,透过中国古代厕所诸名称及其意义,可以窥见这一事物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状况,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供人大小便的地方即厕所。据考古发现,厕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

  • 这五大错字出现在旅游景点 ,为何至今不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历史上留下不少错别字他们被刻在一些文化古迹一直旅游景区中,因为有着各自的典故因此后人并未修改成正确的写法,这里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错字”,与大家聊聊。1、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

  • 中国人的数字情结 为何不喜欢“三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中国人对于数字是相当敏感的,我们有被大众定义的比较好的数字,也有自己的幸运数字,比如8被喻为发,6被喻为溜,9被喻为久,这几个数字是大家比较喜爱的,而有些数字则是大家比较避讳的,比如4是“死”,而3竟然也不受大家欢迎。 现实生活中,“小三”、瘪三、张三,都不是好东西。而在成语中,“三”也倒了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