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北京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与康熙的传说故事

北京老字号同仁堂药店与康熙的传说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8 更新时间:2024/1/6 2:07:00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地区。它是怎么成立起来的呢?其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读书声。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

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不收。”

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

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

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

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

康熙说道:“赵兄,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

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淩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

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

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www.gs5000.cn)

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标签: 野史秘闻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古人云:万恶淫为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野史秘闻

    这是清朝末年一位科举状元的真实故事,他不讲没人知道,但为了自己吃一堑让别人长一智,他还是说了出来。看了让人忍俊不已的同时,也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 各种罪恶之中以放纵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古人云:万恶淫为首 古代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纵然有很好的学问,命中注定

  • 三兄弟分牛,19头牛的1/2、1/4、1/5不杀牛怎么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野史秘闻

    一位印度老人在临死前把他的三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一生清贫,现在要离开你们了,这19头牛是我留给你们的惟一财产。 老大应拿财产的1/2,老二拿1/4,老三应得1/5。”说完,老人就去世了。 三个儿子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分遗产。19头牛的1/2、1/4、1/5都不是整数,按照印度

  • 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及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野史秘闻

    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这句话也指平时邻里之间交往比远亲更多一些,使得邻里之间有了一种甚于远亲的感情。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常用语,表示邻里之间关系亲厚。 这句话的英文Better is a neighbor,也有“最好不过是邻

  • 民间小故事: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的奇遇:挖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野史秘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以下就说一个苏东坡在凤翔

  • 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野史秘闻

    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 高句丽国始祖高朱蒙:高句丽国王的传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野史秘闻

    高朱蒙,即高句丽国始祖朱蒙,姓高,名朱蒙。出自夫余国,两千两百年前,夫余国王子朱蒙历尽艰险,来到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国,朱蒙成为高句丽第一代国王,被高句丽奉为始祖,桓仁则成为高句丽900年基业的肇兴之地。说起高朱蒙,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国东北有个

  • 民间小故事:缇萦救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野史秘闻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古今中外的民间传说有很多,那你听过《缇萦救父》的民间小故事吗?今天小编为你们分享有趣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缇萦救父的民间小故事: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

  • 西湖三潭印月民间传说故事:石香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野史秘闻

    石香炉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做的香炉。相传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鲁班兄妹雕刻的石香炉压住鲤鱼精形成的。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

  • 老人讲过的民间风水故事,关于朱元璋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野史秘闻

    话说元朝末年有一个老头儿,一生为人算卦无数,没有不灵验的。有这么一天,他让儿子用渔网到自家地里去捕鱼,儿子听完直犯傻,这大旱天的河里都没有鱼可捕,竟然还让到田地里去捕,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而父亲却坚持让他去,没办法,儿子只有听父亲的话,拿了张渔网,到自家地里去了。 到了地里,儿子看到麦苗都被太阳晒

  • 民间传说故事:海生煮海治龙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野史秘闻

    《煮海治龙王》为浙江省舟山群岛一带流传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相关人物是海生和龙王。 不知是哪朝哪代,舟山西南面的一个小岛上遍地埋着黄灿灿的金子,所以人们称它“金藏岛”。 后来,这满岛藏金子的消息被贪得无厌的东海龙王知道了。他为了独吞这满岛藏金的宝地,竟调遣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涨潮的涨潮,鼓浪的鼓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