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嫂溺叔援的典故

嫂溺叔援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889 更新时间:2024/1/26 13:26:35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松筠之节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典故】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唐·魏征《隋书·柳庄传》 【释义】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用以比喻坚贞的节操。 【用法】作宾语;指人的气节 【成语故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年幼的静帝宇文阐即位,内史大夫郑泽和御史大夫刘昉伪造诏书召杨坚入宫总揽军政大权,后

  • 琅嬛福地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传说古代书生张华路过一高山,山陡如壁,奇峰怪石,恰好路边有一山洞,他好奇地进入,没走几步便有童子上来引路,径直把他引到一书房,那里各种藏书应有尽有。 张华十分高兴,想租借此书房一段时间。童子不允,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

  • 投鼠忌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 将士们见射中

  • 避面尹邢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注音】bì miàn yǐn xíng 【出处】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间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

  • 作舍道边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 《后汉书·张曹邓冽传》 释义 比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做事难成。 故事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举孝廉,不久

  • 月下老人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 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

  • 狡兔三窟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

  • 海角天涯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

  • 短绠汲深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从鲁国到齐国去,准备与齐国的国君谈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孔子不放心,子贡问何故,孔子说:“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话‘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颜渊难以做到。” 【出处】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战国·赵·荀况

  • 紫芝眉宇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元德秀是唐朝时的河南人,为人宽厚,少浮华。 元德秀当鲁山县令时,县里有个人因偷盗被捕,恰好当时鲁山境内有虎为暴,那人请求去缚虎来赎自己的罪,元德秀答应了。官吏劝他说:“这是那人的诡计,他想逃走,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元德秀说:“人应该讲究信义。如果有什么差错,由我一人来承担好了,决不连累别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