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生吞活剥的典故

生吞活剥的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53 更新时间:2024/1/23 19:31:51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标签: 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怒发冲冠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壁,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 蓝田生玉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

  • 釜中游鱼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张纲是东汉人,为人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贪赃枉法、残害忠良,他的妹妹是皇太后和皇后,他的亲信遍布朝廷,没有人敢得罪他。 一次朝廷任命张纲和另外7人为监察史,别人都出外去巡查。张纲说:“豺狼当道,为什么要去查问狐狸呢?”他直言上书皇上,揭露梁冀的十五条罪状。满朝百宫为之震惊,但梁冀的势力太大

  • 一叶障目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出处 《欧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

  • 袂云汗雨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战国时期,说客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他说道:“临淄有7万户人家,每家可以出了3个男人当兵,地方很富足,街上人很多,众人把衣袖举起来像帐幕,每人挥一把汗,简直像下雨一样,有这样的实力难道还要屈服于秦国?” 【典故】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九》 【释义】形容行人之多

  • 扇枕温被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典故】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晋书·王延传》 【释义】形容对父母十分尽

  • 划粥割齑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

  • 借花献佛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从前有一个小镇,闹蝗虫闹得很厉害,所以,不管种什么植物都长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兽下山吃鸡鸭,让镇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释迦牟尼佛特地从天上降临人间,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虫,也驯服了猛兽。 镇上的人十分感谢佛祖,其中有一位穷人特地为佛祖献上一束鲜花。当释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烂的衣服,浑身脏兮兮的,却捧着

  • 逾淮之橘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楚王。楚王刮目相看,改用高规格接待他。 【出处】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

  • 鞭长莫及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来自itlearner.com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