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花园口决堤对日军影响有多大(花园口决堤对日军有影响吗)

花园口决堤对日军影响有多大(花园口决堤对日军有影响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214 更新时间:2024/1/17 15:53:27

1938年6月9日,河南人民正在田里耕作。突然,隆隆的水声传来。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汹涌的洪水就冲走了他们的房子,把所有东西都搬到了地上,继续向下游冲去。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蒋介石在那天早上发布了一道命令,命令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在花园口挖开黄河

大堤。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母亲河,冲出了这个缺口,沿着地势低洼的黄淮海平原,占领了淮河,一路奔流至长江口。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花园口事件"这场灾难不是天灾,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祸。

冲出决口后,汹涌的黄河、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400多公里。受灾区域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30多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200多万,因决口死亡89万多人,近400万人逃离,形成了庞大的灾民群体。

花园口大堤的决口,直接在中华文明的心脏撕开了一个巨大的伤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黄色河漫滩,这里水势不定,数千万亩良田被淹没后几乎沦为无人区。随后的十几年间,黄河泛滥经常导致饥荒,水旱蝗灾频发。尤其是1942年,旱灾和蝗灾接踵而至,造成了大饥荒。半年时间,1200多万人受灾,仅河南就有150多万人饿死,300万人逃离。

然而这个人祸后来就很少被人提起了。蒋介石执政时期,国民党内部回避花园口的话题。虽然1942年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但很快就淡出了。1943年2月2日,重庆《大公报》发表题为《望重庆思中原》的文章,批评国民党政府救灾不作为,重访花园口。结果被勒令停刊三天。当时河南临时首都洛阳的《航都日报》转载了这篇文章,结果被勒令停刊三天。、

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再次被提出。当时,蒋介石的王朝正在衰落,蒋经国父子已经去世。台湾省的媒体敢说蒋介石的坏话。但台湾省一直视花园口为挽救危机的大胆之举,对蒋介石此举大加赞赏。

那么,花园口事件是否就是近年来常说的"一个壮汉摔断了手腕"然后呢。我们继续分析。

1、"以水代兵"早就有人提出。

蒋介石是一个极其无情的政治家,甚至非常残酷。为了包围和围剿中央苏区,他可以毫不留情地掠夺江西,甚至让他的将领们喊出"在已经变红的地区,石头要砍,茅草要盖过头,人要换物种。"1928-1936年期间,江西人口流失500多万,即使当时江西只有2000万人口。

在他眼里,日本人不是真正的威胁。所以,虽然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对东北虎视眈眈,张学良也多次致电蒋介石请示,但蒋介石总是问张学良"尽量避免冲突"。东北被占领后,华北告急,但发给驻守山东的国民党将领的电报仍是借口警告前线士兵不要与日军发生冲突,害怕日本侵略中国,甚至指示:"如果它的海军登陆,我们就划出一块地方坚守,等待中央的命令。这时候一定要耐心坚定,不动声色的保持。"

1934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大获成功,南方苏区损失惨重,不得不开始长征。此时蒋介石已无后顾之忧,但仍不满足。他仍然动员精锐士兵追击拦截红军。1935年甚至签订了《和梅协定》,华北中央军主动撤出,大好河山交给日本人,以至于七七事变后,华北兵力不多,迅速沦陷。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的"反对蒋介石;不要抗拒"政策比较批判,对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军的抵抗能力持悲观态度。所以他认为日军会迅速攻占华北,沿着几条铁路线推进,黄河防线也可能被来自山东的日军攻破。日军一旦进攻郑州、开封,就要有生死感。因此,1935年,他建议:"最后一条战线是黄河,要有计划地人工泄洪,增加防御。"蒋介石批准了这个方法。

同年,时任武汉行营参谋长的严训福向蒋介石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但更为激进。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起草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必要的话,把郑州彻底点着",另一个是"挖黄河大堤"。

可见蒋介石是有备而来,在危机形势下挖黄河大堤是可以接受的。

2.兰峰之战后,形势急转直下。

1938年4月15日,台儿庄战役结束,日军损失12000余人,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但是局部战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挽救国军正面战场的颓势。徐州之战,日军投入18个师,共计约20万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日军从南北夹击,逐渐将国军主力围困在徐州,并派兵攻占陇海线,切断了国军西撤之路。整个战场被包围了。眼看徐州之战已无可能,国民党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5月16日,第五战区下达突围命令。几天后,日军攻占徐州。

当时华北日军命令各部包围徐州,但由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14师团沿陇海线直往西,意图攻占开封。很快,十四师2万多人独自深入,国民党马上注意到了这架战机,迅速组织10万兵力准备歼灭这部分日军。

蒋介石对兰峰之战非常期待,所以特意把著名的"军神"人称薛岳,从第三战区抽调,亲自带参谋团到达郑州,抽调自己的嫡系中央军,准备围歼日军第十四师团。战争最激烈的时候,驻扎在陕西的胡宗南部队甚至被动员去豫东。

然而,蒋介石的这场自信的围剿战争却以失败告终。

而失败的根源在于蒋介石。蒋介石大战役的指挥层次,一言难尽。淞沪之战一拖再拖,希望国际调停。结果错过了很多战机,留下了完整的防御工事,调动了大量兵力在日军舰炮射程内轰炸。最终80万大军对20万日军溃败,国军以优势兵力溃败,上海地区全部沦陷。徐州会战如果不是李宗仁组织部队迅速突围,国军可能大部分都被日军消灭了。

蒋介石只信任自己的部队,对自己的部队有一种神秘的自信,不愿意处置自己的错误。所以蒋介石的心腹从来都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在战场上为了保存实力可以放弃一切。台儿庄之战,唐不听从李宗仁指挥,接到救援藤县的命令后一拖再拖,最终导致藤县被占领,川军名将王及其麾下三千余将士全部战死。

战事正酣之时,唐六万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在枣庄附近悄然休整了五天,台儿庄的国军没有得到支援,伤亡惨重。蒋介石很不好过,以为唐率领6万精兵在台儿庄地区激战半个多月,仍未能建功立业。他想从事军事法律。唐这次是着急了,但是战斗机已经过去了,这场好的歼灭战失败了。

蒋介石的嫡系在兰峰战役中表现更差。在薛岳的指挥下,日军第十四师团已陷入重重包围,但关键时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逃跑了,包围网被积极释放。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桂永庆的27军驻扎在兰峰地区,日军还在打,把兵力集中在27军的防线上,结果国军的阵地被打破了。桂永庆觉得打不过他,连夜逃跑。他撤到开封、祁县,把兰凤城交给了龙韩牧的第88师。龙在桂永庆逃跑后,也带领部下连夜逃跑。日军最终不流血攻占了陇海线的重要支点兰峰。

事实上,桂永清的27军完全可以守住自己。台儿庄战役时,王·率领的三千多名装备简陋的川军,能坚守藤县三天四夜。此时的27军装备精良,5个师1个旅,配有一个战车营和一个装甲车连,防守绝对没问题。而桂永清只需要在兰峰防御三四天,只要敌人困在那一起,第十四师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但桂永清在最后一刻跑了,还带着手下跑了。

蒋介石得知此事后,一声令下,国军各部向十四师发起总攻。在宋希濂部队的猛攻下,国军收复兰峰,陇海线一度恢复交通,国军趁机撤回42军。第14师在国军的猛攻下伤亡惨重,就连团长土原健二也差点被俘。

然而,兰峰之战最终功亏一篑。5月28日,桂永庆再次落败。在商丘地区,日军援军已经到达。5月26日,16师到达商丘,向商丘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晚上,黄杰率领的第8军撤退到二线阵地。第二天,战区司令下达了死亡命令,要求第八军坚持到第十四师被歼灭。然而,黄杰违抗军令,于28日撤回开封。29日凌晨,商丘留守部队主动撤离。

3.决堤的命令终于下达了。

徐州被占领后,日军已经明白被围困的第14师团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于是出兵救援。于是,薛岳调集大量兵力对其进行拦截。此时因为兰峰之战,国民党已在华东集结了20多万兵力。日军以为又是一个围歼军队的好机会。刚刚占领徐州的日军来不及修整,向兰峰扑了过来。

商丘失陷后,薛岳兵团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调走了围攻十四师的部队,但国军和兰峰地区日军的兵力处于均衡状态,进入对峙局面。

这个时候,兰峰之战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根本不可能消灭敌人。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国军的撤退。5月31日,蒋介石下令全线停止进攻,要求部队撤至平汉线以西。

此时日军仍顽强追击,试图消灭国军主力。6月4日,十四师、十六师到达开封城下。到6日凌晨,守军伤亡惨重,主动撤退。日军占领开封后,向郑州进发。

撤退命令下达后,蒋介石明白此时国军新败,士气低落,而日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昂,郑州未必能守得住,于是想起了"以水代兵"建议。

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提出要攻破黄河阻止日军西进,并要求在6月4日前完成作战。

第一战区,赵口被选为决堤之地。连续两次挖掘,虽然挖到了缺口,但出水量不大,黄河大堤没有挖成功。于是国民党决定在花园口挖黄河大堤。经过两天两夜的挖掘,新八师终于在6月9日上午在黄河大堤上挖了两个洞,新八师在当地的水缸里塞炸药,爆破了最后一段距离。

洪水从缺口处冲出。第二天,由于上游大雨,黄河水位上涨,赵口挖的缺口被打开。

1935年,在国民党的设想中,如果真的要开挖黄河大堤,要及时通知流域内所有的人。但1938年实施时,国民党只通知了决口附近4个村的群众,淹没区1000多万群众无人问津。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一步扩大了花园口缺口,最终,花园口黄河大堤缺口宽度达到1460米。

4、杀敌一千,自损十万。

这场人祸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受灾的44个县的民众纷纷逃离,国民党在黄泛区威信尽失。日军不愿意在这个地区投入太多精力。根据国民党的调查,日军在黄河泛滥区形成后,并没有投入多少兵力。开封、商丘、淮阳只有几百人,其他县只有几十个日军驻守,而豫东整个日军只有3000人左右。

黄河泛滥区成为中日对峙的分水岭。为了抑制洪水,中国和日本建造了两个"防洪"以新黄河为界,各自派兵驻扎。当地人心不定,情况复杂。就连日本人也不敢过分压榨修堤的民工,唯恐他们转而支持中国军队。直到1943年,日军才成功建成防洪东堤。

但花园口大堤决口对战局影响不大。

蒋介石攻破黄河大堤有两个考虑。一个是掩护兰峰会战失利后国军向西撤退,兰峰会战集结的近20万大军完全撤回尚需时日。另一个是防止敌人西进,防止华北日军沿铁路线南下,与长江方向日军汇合包围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迁至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花园口大堤决口并没有阻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6月初,日本已经开始了武汉会战的准备工作。华中派遣军司令易集结25万日军负责武汉战争。就在花园口大堤决口后两天多,6月11日晚,长江方向的日军发起武汉会战,川军无功而返。驻守的安庆一夜之间被日本台湾省混成旅攻占。

整个武汉会战期间,日军主力大部分是淞沪会战以来沿长江一路推进的部队。徐州之战后虽然后来抽调了部分兵力,但数量并不多。

另外,日本早就放弃了从平汉铁路向南推进到武汉的想法。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基本占领华北。因为巨大的摊子,部队本来就捉襟见肘。

台儿庄战役日军之所以一败涂地,是因为部队在行军过程中逐渐脱节。在临沂前线,庞炳勋、张自忠率领的西北军坚如磐石,日军第五师团在5天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不得不撤至莒县抢修,甚至连地上的日军尸体也没有完全带回来。王率3000余人坚守藤县,日军用了3天多才攻占藤县。在台儿庄,同样是西北军名将的孙连仲率部与日军激战半个多月,击溃日军第十师团主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意识到自己在华北的兵力已经不足,华北日军已经打了半年多,没有得到修整。扩大战线只会稀释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日军大本营在徐州战役后下达了向华中派兵的指令"止于兰峰、贵清、永城、蒙城连接线以东"下一步的作战任务是消灭津浦铁路线附近的中国军队,保证铁路线的畅通,维护当地治安。日本人要越过停止线,需要向大本营报告,获得批准。

但华北方面军并没有完全听从大本营的命令,而是命令十四师、十六师继续追击国民党军,十师在后方配合。直到6月6日,14师已攻下中牟,16师进军尉氏,下令停止追击,决定集结沿陇海线作战的部队,即14师,在开封、祁县、博县、苏仙进行整修,力图恢复战斗力。

此时蒋介石已经下令挖黄河大堤,在赵口挖了一个缺口,但因为出水量太小,正在另择地方挖。

因此,日本在抗战初期根本没有进入豫东的打算。兰峰辉战后,日军的追击部队主要是十四、十六师,其他部队还在徐州附近抢修,日军还主动炸毁了新郑以东约6公里的平汉铁路桥。

因此,根据兰峰战役后日军的行动,日军并没有沿平汉铁路南侵武汉的想法,进入豫东进一步扩大兰峰战役的战果。蒋介石在花园口挖了黄河大堤,挖了一个偏僻的地方。

花园口决堤后,追击过于唐突的日军因洪水师而全军覆没,14师人员损失不大,但装备损失不少。由于道路泥泞,大部分重型设备的战壕不得不被放弃。为了营救被困在洪水中的14师和16师,日军动用了运输机和轰炸机,空投入了超过61吨的口粮和医疗物资,但很少有日军直接死于洪水。

但日军淹死多少人,历来众说纷纭。国民党称花园口决堤后,日军损失近万人。但根据日本人的记载,从14师的历史来看,14师只淹死了3个人。但是日军并没有把因为缺口造成的兵力分割而被歼灭的日军计算在内,所以提到花园公式对日军的杀伤有多大还是一笔烂账。

花园口决堤后,蒋介石自己也明白,这么大的灾难,绝对不是他自己能够承受的。所以蒋介石在宣传时只说是因为新八师在豫东与日军激战,花园口黄河大堤被日军飞机炸毁。

蒋介石为了掩盖事实,命令人用炸药同时炸毁决口附近的房屋和树木,并伪造证据欺骗想进行实地调查的外国记者。

日本不承认黄河自行决堤。面对黄河水灾地区的灾民,日军甚至罕见地进行灾后救援工作,并在报纸上痛斥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暴行,痛斥蒋介石为"人类的敌人"要知道,这就是发动南京大屠杀,在六周内屠杀南京30万居民的暴徒。就连他们也受不了蒋介石的暴行。

1946年,花园口被挖掘8年后,国共双方讨论了围堤计划,但蒋介石撕毁重庆谈判成果,派兵阻挠共产党正在进行的围堤工程,用机枪扫射民工,派飞机轰炸围堤现场,在没有事先通知中共的情况下完成了围堤,使生活在老黄河的数十万人处于洪水威胁之下。

花园口附近的缺口最终于1947年在共产党的组织下封闭,期间不时遭到国民党派飞机的轰炸。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一次次试图挖掘或炸毁黄河大堤,并付诸行动。幸好被当地军民制止了。即使成功挖到了洞,也很快被堵住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蒋介石在花园口挖黄河大堤的行为,最终使国民党失去民心。淮海战役后,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坐小车的人推出来的。"淮海战役时,大批前民工被派往黄泛地区,他们都盼望着国民党的食人恶魔早日死去。

同时,这次决堤也让蒋介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淮海战役期间,史蒂文·黄兵团在黄河泛滥地区寸步难行,最终被华中野战军包围歼灭。杜的三十万大军也烂在黄泛区的泥滩里,全军覆没在双堆集。

花园口决堤,遭受的还不止这些。九年来,黄河在淮河流域留下了几十吨泥沙。时至今日,淮河两岸的人们还在为治理这些遗迹而头疼。从蚌埠开始,淮河要爬两米多高的坡才像洪泽湖,现在已经变成"地上挂湖",随时会危及岸上的人。

标签: 蒋介石日军黄河

更多文章

  • 颜良击败徐晃文丑战平赵云为何都被关羽秒杀?(颜良打败徐晃)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阎良,文丑

    要说《三国演义》的武力值排行榜,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定名列前茅。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大侠的形象,还有过五关斩六将,斩杀颜良,文丑等事迹,让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恶劣。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阎良打败了黄旭,文丑也和赵云打成平手。为什么最后被杀在关羽面前?关羽和黄旭赵云的武力值有这么大的差

  • 小龙女杨过有生孩子吗?倚天屠龙记中黄衫女说的话给出答案(杨过和小龙女后来有没有生儿育女)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黄衫,小龙,这个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小龙女,这个杨过。很多人都非常非常好奇这个杨过和这个小龙女有没有生过孩子。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你熟悉金庸先生的所有作品,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非常好理解了。其实答案在《倚天屠龙记》里已经给出了。到底是谁?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看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终南山之后,活

  •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始皇?荆轲不由自主地捅了秦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荆轲,秦王,燕国

    荆轲的名字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同样,他刺杀秦始皇也是众所周知的。虽然他可能获得了秦始皇的名声,但如果他没有刺杀秦始皇,他可能不会这么出名。但要想知道荆轲刺秦的全过程,从头到尾,最好从他与燕太子丹的相遇说起。我们可能会发现,荆轲并不是自愿执行任务的,他完全是被逼的。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荆轲的壮举早已深

  • 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曹操早就做出了评价!(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马超,吕布,关羽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准备逐鹿中原。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很多武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世很多人也在为谁是三国第一武将争论不休。其中有很多吕布、马超、关羽、赵云的支持者,大家都觉得自己支持的武将是三国第一。其实三国时曹魏政权的统治者曹操对这些武将都有过评价。过来看一看。三国里,吕布、马超

  • 为什么故宫的门上有门钉?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故宫,紫禁城

    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清朝。说到清朝的边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封建历史的结束,所以清朝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很多宫廷剧都是根据清朝的故事背景拍摄的。就拿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颜夕宫的故事》来说吧。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发生在清

  •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偏爱红色?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红色,中国,代表

    如果要说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人,恐怕非红色莫属。中国自古以来就与红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郎新娘结婚要穿红色的服装,过年拜年都是红色的。古代宫殿的主色调也是红色,在本命年等要穿红色内衣。似乎红色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真的不认为除了红色还有什么颜色能代表中国。那么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偏爱红色呢?这

  •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乱喊?(急急如律令下一句是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道教,一个,法律

    在一些影视剧里,道士修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喊出这样一句话,"急如法律",类似于一个法术,喊完之后怪物就会撤退或者出现,达到抓怪物的目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喊出这样的咒语。这句话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成道家符咒的?为什么说不能喊?如果你大喊会发生什么?其实,"急如法律"在我们的认知中,它已

  • 匡衡凿壁偷光最终为什么会成了贪官?(文言文匡衡凿壁偷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匡衡,世贤,他们

    匡衡从墙上偷光的故事已经被讲了无数遍了。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会用这个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告诉他们努力学习有多重要。但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虽然匡衡成功当上了总理,但他仍然堕落成了一个大贪官。这个结果家长和老师都不知道。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不会告诉孩子们。匡衡究竟为什么会变成后来的样子?事实

  • 为什么历史上清朝末代皇帝都没有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帝,女儿,光绪

    说起古代的清朝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清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些人才很难大显身手。清朝的一些著名运动,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最后都失败了。事实上,边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无能。当时,清朝的末代皇帝实际上对边肖来说似乎很有趣,因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中没有一个人。让我们

  • 历史上张仲景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张仲景真的被毒哑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仲景,伤寒,伤寒论

    说到张仲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说到建安三博士,可能就知道了。毕竟张仲景还是比较低调的。最关键的是,他的一些医术流传至今,甚至被称为"医圣"!那么历史上的张仲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有哪些人生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1.历史上的张仲景是一个怎样的人?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