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峰发现自己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因为他胸前有狼头纹身。但是历史上契丹人真的在胸前纹过狼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契丹人和汉族人在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但纹身并不是他们识别血缘的方式。毕竟当时契丹有自己的国家,人口还是非常多的。其实还是有很多不
符合宋代历史背景的设定。这一次,我将告诉你错误。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金庸武侠小说中,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有四部,分别是《八龙》、《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小说写于南宋末年)。既然是以宋代为背景,就不可避免的要写宋人的生活习惯。而金庸小说中对宋代生活的描写,大多是错误的。所谓错误,是指不符合历史事实。让我们以《田卜》为例,看看金庸究竟搞错了哪些史实。
《天龙八部》中的主角之一乔峰有一个狼头纹身。金庸说这个狼纹身是契丹人的标志。乔峰确认自己是契丹人,是因为他在雁门关看到几个契丹同胞,他们的胸前都有狼的纹身,和他胸前的一模一样。但是这个契丹"自定义",是金庸的父亲"无中生有是的,因为在契丹的史料中,我们找不到狼纹身的记载。
《天龙八部》又写道:"当乔峰两三岁时第一次见到人事时,他看到自己胸前刺着绿狼的头。因为他从小就看到了,自然没有异想天开。后来我老了,问父母。乔三怀夫妇都说图形好看,称赞不已,但没说出处。北宋时期,个人纹身非常普遍,甚至从脖子到脚都有。那时候,纹身是一种时尚。在丐帮兄弟中,乔峰十有八九从不怀疑。"这个描述符合宋朝的历史。因为刺青真的在宋人中盛行。我们熟悉"婆婆纹身"其实就是岳飞身上的纹身。北宋名将呼延赞身上的文身比岳飞还要夸张:"通篇都是‘一心杀贼’四个字",甚至他的妻子、孩子和仆人都应该纹在身上"用心杀贼"。
宋朝的大街上也有很多纹身的人。宋人说,"今天世俗的纹身都是鱼龙,飞仙,鬼神,或者花字。"孟元老的《东京梦录》中写道,开封的妓女一直有"出去郊游的时候跟在他们后面。三五纹身少年控马",这些"坏男孩"因为大腿上的纹身,所以叫"花腿马"。
《天龙八部》也写了乔峰和段誉在无锡松鹤楼喝酒:"段誉和大汉你一碗,我一碗。仅一顿饭,他们俩就喝了三十碗。""那个大汉"是乔峰。他们拼的是什么酒?小说里有一段自白:乔峰大喊:"酒保,拿两大碗,打十斤高粱。"倒满两碗酒,"段誉身上的酒味刺鼻,有些人感觉不舒服"。可以看出他们喝的是酒精度很高的高粱酒,也就是蒸馏酒。
但在北宋江南的酒楼,是不能喝高度白酒的。一般认为,白酒直到元代才从国外传入中国。但一些史料记载,白酒应该在宋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即使宋人已经掌握了蒸馏白酒的技术,白酒仍然不是市场上常见的商品酒,尤其是江南人,他们通常喝的是低度黄酒。松鹤楼位于江南无锡,卖白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换句话说,乔峰和段誉在这里喝酒,不可能喝酒"酒精的味道很刺鼻。高粱酒只能是嫩黄酒。
《天龙八部》也写了段誉在姑苏燕子坞喝茶:"到了大厅,阿碧请大家落座,一个男仆奉上茶饼。段誉端起茶碗,闻到一股清香,揭开茶碗,只见深蓝色的茶叶漂浮在淡绿色的茶水中,宛如一颗颗小珠子,满是细密的绒毛。段誉从来没见过,喝了一口,就觉得满嘴都是香味,舌头上也是津液。这种串珠茶是太湖附近山峰的特产,后被称为“碧螺春”,但北宋时已无此雅称。当地人称之为“吓人使香”,香极了。"
但是金庸对宋茶的介绍也是错误的,因为不可能看到"深蓝茶"是的。
我们现在用的茶叫"散茶"一个一个散着,只有普洱茶等少数茶叶做成茶饼。泡茶时,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这是"泡茶方法"形成于元明时期,延续至今。但是宋人用的茶一般是"团茶"或者"茶"。什么是"团茶"?茶叶采摘后,并不直接烘焙使用,而是经过清洗、蒸芽、压片去糊、研磨、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如果不是做成茶饼,茶叶是粉末状态,那就是"茶"。
宋代诗人沏茶,沿袭了我们现在的"泡茶"完全不同:首先"团茶"磨成粉末("茶"就不用学习了);然后,在每个茶杯里放一勺茶粉,注入少量开水,调成糊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壶吹,让水和茶粉融合,打成茶沫。这叫做"点茶"。《龙八枝》只写于元明"泡茶",而不是宋朝"点茶"。
宋代诗人沏茶,有时用"散茶",散茶主要流行于浙江和广东一带,如太湖洞庭山"水月茶"这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茶。不过,虽然是散茶,但沏茶并不是直接沏茶,而是先把茶叶磨成茶粉,做成茶膏,再做成潘趣酒。
对了,宋朝"水月茶"通常被认为是后世"碧螺春"的前身。"碧螺春"也称为"洞庭碧螺春",这里"洞庭"不是湖南洞庭湖,是江苏太湖洞庭湖。"碧螺春"不是因为这杯茶。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而是因为洞庭山产的茶产自"碧螺峰最好",所以取名"碧螺春"。
总之,生活在北宋的段誉是不可能喝酒的"茶叶里飘着深绿色的茶叶,就像小珠子一样,满是细密的绒毛"这样"碧螺春"是的。
小说的人物和情节都可以是虚构的,但对古代生活习俗的描写不能太"穿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