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是自己悟出来的吗?(释迦牟尼悟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是自己悟出来的吗?(释迦牟尼悟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9 更新时间:2023/12/29 1:25:42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释迦牟尼,也有很多人说这个释迦牟尼的智慧真的很高,所以他后来也到处说,所以很多人也问了,这个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谁教他的?还是他自己意识到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佛祖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

俗称的天才。

要说明这一点,只能从释迦牟尼的经历说起。释迦牟尼出生于距今约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突米的皇太子。他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以下简称悉达多)。他出生七天后,他的母亲莫也夫人去世,可能是因为产褥热。所以在佛教中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现实世界的帷幕。

悉达多作为净饭王的长子,受到净饭王无微不至的照顾。童年时,父亲曾请一位非著名的异端算命师算命(在佛教中,异端是指佛教意外之外的宗教)。这样一来,小王子将来要么成为贤明的领主,要么成为教皇。这意味着悉达多将来要么成为贤明的国王,要么成为宗教创始人。

悉达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请一位大师给他算命。

他的父亲对此非常害怕。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将来成为贤明的国王,所以从小就被囚禁在宫中。所以他在19岁之前从未出过宫,根本不知道世俗世界的生活。

直到19岁,他才第一次走出皇宫。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他走遍四门,第一次见证了人类的贫、老、病、死的苦难。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那就是震撼。因为他从小在皇宫里长大,过着封闭富足的生活,直到成年后才第一次看到人类的苦难。可想而知当时对他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四门之旅结束后,悉达多进入禅定,苦苦思索人类为受苦。29岁时,他毅然离开美丽的妻子和祖国,出家为僧,寻找拯救人类苦难的真谛。

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悉达多。最终悉达多放弃了皇位和美丽的妻子,独自去苦练。

最后,经过多年的苦思冥想,悉达多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天,恍然大悟,自己成了佛,然后就成了释迦牟尼。其实释迦牟尼是乔达摩悉达多的姓,既有善良的意思,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翻译过来就是沉默。是对在山中修习佛法而获得成功的人的统称。释迦牟尼有很多名字,一般称为佛,佛的意思是开悟的人。

佛祖开悟后,讲学45年。据说佛陀顿悟后看透了一切,决定自杀一段时间以寻求解脱。他被一位婆罗门劝阻,婆罗门对他的顿悟深感惊讶,建议他传播思想,组建教派。于是佛陀后来讲了45年,没有贴。

那么佛陀是怎么说佛教的呢?一般来说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摆脱人类的苦难,也就是"生与死,痛苦与悲伤"。

去理解佛教是如何"生与死,痛苦与悲伤",有必要说一下佛教的四圣谛,简称佛教四圣谛。佛教实际上是一个修辞华丽、逻辑体系缜密的思想体系,与中国先秦时期的散论完全不同。所以你要懂佛法,就要懂四圣谛。

四圣谛之首是苦,也可以简称苦,即生命本身就是苦,一切存在都是苦。比如你出生的时候哭死了,你妈妈要经历分娩的痛苦才能生下你。十有八九,你生活不如意,你经历了所有的磨难——肉体上的煎熬,精神上的折磨——陪伴你一生。你所有的快乐都只是下一轮苦难的诱惑。当然,佛教讲苦很深,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关于苦难还有另一种说法"生老病死空";这八个字有两层意思,前四个字表示身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表示身外的烦恼。任何一个职业,你以为做到了,然后你以为保住了,但很快就会崩塌,最终属于大空。佛陀表达了痛苦的神圣真理,即所有的生命都是痛苦,生命是痛苦的最高体验。

那么既然人生是苦,一切存在都是苦,那么接下来的逻辑必然要问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谛的第二个道理,圣谛集。简单来说,痛苦根源于欲望和贪婪的恶习。那为什么叫收集圣典?因为在古代,嵇的读音和相近,圣谛的汇集其实是追求苦难的根源。佛教讲圣谛集讲得很细,讲三害三业。所谓三毒,就是贪婪和无知。因为你有贪欲,你的欲望很强,很难实现和满足。如果贪欲不能实现,你会怨恨,甚至愤怒。这叫愤怒。贪不一定是怒,怒后达到的心境是无明,说明你不知道世界的真相。所以佛教徒认为苦谛的根源在于谛的集合,分为三毒。

然后就是三个行业,其实就是你的外业,比如事业,行业。佛教徒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分为三业,叫做身、口、心。所谓身体,就是你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给你一个事业;所谓嘴,就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事业;所谓意义,就是你心里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一个职业,这叫三个职业,也叫作业。佛教认为,如果你没有得到纠正和培养,你的业力就会是邪恶的,也就是所谓的作孽。所谓因缘,就是你的身心所为,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却蒙蔽了你的智慧,这叫无知无识。它让你与现实世界隔绝,所以叫因果报应。

描述了苦的道理和聚的道理之后,接下来的逻辑必然是问除苦的境界,也就是除苦的道理,也可以表述为除苦,达到觉悟的境界。那么你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境界就叫涅槃。在佛教中,涅槃其实就是下辈子再也不做人,更进一步就是再也不做人,进入空的境界就是为了涅槃。涅槃可分为剩涅槃、剩余涅槃、无住涅槃。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贤僧,终其一生修持佛法,直到死也能达到的境界。涅槃只意味着佛身还在,进入了涅槃的境界。所谓涅槃,就是佛自己虽然没有身体,但在涅槃的状态下,仍然可以是宇宙的。

当然很难达到禅定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禅定的境界呢?这是下一个逻辑步骤必须要问的问题,也就是道的崇高真理,简称道真理。它意味着实践。禁欲以提高觉悟"是解脱苦难,达到涅槃的必经之路,也就是修行佛法。佛法的修持由浅入深,极其细致,重点是三学、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智。所谓戒,就是戒贪,或者说戒贪戒痴,也叫戒三毒。你戒了之后,就可以进入冥想了。所谓静心,就是确保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不受文明世界的干扰。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你才能修炼,你才能在这种状态下修炼。

所谓六度,第一个度叫做付出的度,所谓付出的度不是给别人好处那么简单,而是由内而外的释放,而不是索取;第二度是禁欲度,不仅是为了摆脱杀生偷盗的戒律,也是为了摆脱文明世界的一切干扰;第三度是包容。一般来说,不管对方怎么对你,你都不会生气。比如你朝反方吐口水,你不会生气,反而会安全的抹掉,开心的向对方敬礼。这就叫宽容。第四度是精准进步。到了前三度,就达到了三学中的戒和禅定,也叫定境禅定。所谓禅定,就是没有杂念,心灵和精神形成完整的空通道,从而进入练证的强化进度,这叫精进进度;第五度是冥想度,即可以进入冥想状态,接近空的状态进行冥想;第六度是般若,是梵文的音译。般若不完全是智慧,但绝不执着,绝不贪婪,绝不争名夺利。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进入涅槃,进入消除妄想的觉悟境界。

所谓八正,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分为缘起、口、意三个层次。这些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去看佛经,逐字理解。

其实说了这么多,可以发现佛教其实是一个修辞极其华丽,逻辑极其缜密的思想体系。对于世间的苦难,有什么样的苦难,为什么有苦难,你如何消除苦难,能达到什么境界才能摆脱苦难?佛教其实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来解释它们。能够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只能说释迦牟尼真的属于天才人物,他不是一般的天才。

当然,佛教本身是博大精深的,我很难用这么几句话把佛教表达清楚。佛经上说的其实是释迦牟尼讲经的时候说的话的记录,所以你看佛经的时候,开头总会有这样的话,说明我听到了佛陀说的话。

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佛教在逻辑上其实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完整的逻辑是科学文明的前提。唐玄奘回唐朝取经西天的时候,曾经带回一套完整的逻辑。可惜这个逻辑太深奥了,我们的人很注重实用性。这些逻辑因为没有实用价值而长期被忽视,所以我们错过了几千年的科学文明。

那么佛教的逻辑达到了多高?在佛经中,已经有十四个问题没有被记住,也就是十四个超出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无法描述或解释,于是佛陀放弃了回答。其中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个俗人曾经问佛陀"世界有棱,世界无涯,世界无涯,世界无涯"其实这个问题翻译成白话就是问佛祖这个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边界之外是什么?逻辑上,如果你回答宇宙有边界,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你无法想象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没有边界,那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宇宙的边界之外其实还有另一种存在。佛陀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再比如,曾经有人问达摩一个类似宇宙边界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佛法说两者皆可,看缘分。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就是如果你按照逻辑去推导,当你推导到极致的时候,会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但是两个逻辑都是成立的。对于这个问题,直到18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才得出结论。当然,康德证明了二律背反问题。

其实通过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佛教在逻辑上的程度。其实所有高僧都精研过佛经,接受过非常好的逻辑训练。你可以通过和一个和尚争论来判断他是不是真正的和尚。

好了,释迦牟尼到此为止。佛教毕竟太深奥了,我只能简单说一下。至于佛的智慧,我只能说我很惊叹,能做出如此高深学问的人,不是平凡的日子造就的,佛的智慧只能是天生的。

标签: 佛教释迦牟尼达多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清朝嘉庆皇帝生母是谁?是令妃娘娘吗?(嘉庆皇帝生母令妃是如懿传里的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是清朝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为什么说嘉庆皇帝平庸?因为他不霸道,不慈悲,不软弱,总的来说,只用平庸概括了一次。同时,边肖看到,当时嘉庆皇帝上位后,清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而走下坡路了。可以说和当时统治者的思想还是很不一样的。是你的妾吗?让我们来看看细节吧!在电视剧《朱桓公

  • 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的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什么的描述)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义,欲望,人类

    我老婆对这句话很熟悉,但是我只听说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什么?是我们想的那样吗?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的。我们来分析一下,揭秘一下之前的秘密,看看吧!首先,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欲"斋藤优子流派中有云:孔子说"自我否定";所谓"中和"、"敬德"、"道教";所谓

  • 为什么魏延可以守住汉中姜维刚接手就丢了?(魏延和姜维守汉中)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延,汉中,蜀汉

    三国时期,刘备自称"王汉忠"并派魏延镇守汉中。魏延不负众望。守城期间,汉中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在魏延的保护下谁也拿不走。但后期换成姜维来镇守汉中。刚接手一个月,汉中失守,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这是怎么回事?魏延和姜维差距有这么大吗?在三国历史舞台上,姜维和魏延是蜀汉手下的两位将军。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过程中

  • 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是什么机构?主要是做什么的?(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都察院,明朝,朱元璋

    今天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历史。说到明朝,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当时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其实明朝社会的等级制度还是很严格的。其实这些都和当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从小就住在农村。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来之不易。所以,处于上位的朱元璋非

  • 西游记中九齿钉耙实力超金箍棒?九齿钉耙为什么能排第一?(西游记中九齿钉耙是如何锻造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金箍棒,孙武,玉帝

    大部分观众和读者都把猪八戒当成了西游记里的笑料,却忽略了他真正的实力。其实猪八戒的法力很强。转世之前,他也是玉帝的贴身侍卫。由于玉帝没有实力斗鸡,八戒法力不高。他能做玉帝的侍卫吗?可惜我们猪哥生错了宝宝,猴哥也是主角,所以每次怪八戒,他都主动退一步,让猴哥打头阵。而八戒的武器九齿耙,曾被称为三界第一

  •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阐教男弟子多截教女弟子多?(封神演义截教和阐教最后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弟子,拦截,隆基

    很多人在看《封神演义》的时候可能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讲解和截教的男女弟子差别很大。解释的基本都是男弟子,但是拦截教学的女弟子数量相当多。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地位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封神演义》这本书写于明朝,当时女性地位不高。这个社会观念本来也会对作者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

  •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谁说的?张昭究竟有何厉害之处?(外事不问周瑜内事不问张昭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权,东吴,周瑜

    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重要大臣。临死前,孙策把孙权托付给张昭。正是在张昭的帮助下,孙权才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彻底稳定了东吴局势。"内政问张昭,外交问周瑜"是三国里很有名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张昭在内政上比周瑜更胜一筹。但是,孙权最后并没有重用张昭。他两次设丞相,百官都推荐张,孙权不采纳。也可能与当

  • 凯撒的高卢战记是怎样的?(凯撒高卢战记名词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高卢,凯撒,罗马

    高卢是欧洲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高卢的定义包括法国、意大利北部、比利时、荷兰南部和莱茵河以西。另外,高卢不同于山南高卢,也不同于陕北高卢。这个南部高卢主要指的是位于法国中南部阿尔卑斯山东南的伊特鲁里亚人,其居民主要是驱逐凯尔特人。公元前203年受罗马控制,约公元前81年正式建立行省,获得罗马公民权。其

  • 全面战争:三国最新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上八王之乱为什么是冷门事件?(三国全面战争八王之乱哪个势力强)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南风,晋武帝,一个

    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志》,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三国志最火爆的时代。三国时期真的很容易被作为一个游戏的背景,很多小说、影视剧也会喜欢把它设定在这个时期。但在最新的《全面战争:三国志》DLC中,选择了一个历史上不太热门的话题和背景——八王之乱。这个时期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事件?作为一部以三国为题

  • 十行者绘卷的秘密介绍(十行者绘卷为什么叫十行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卷轴,行者,华敏

    民初奇人传说的故事主线围绕着十行者的画像展开。有了十行者卷轴,就可以重新召集八行,中国人在早期就成为了被选中的人。也许他认为这只是巧合。事实上,中国早期的共和国与《十旅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出生的奥秘就记载在《十旅图》中。华敏最初得知全部真相时,有一种使命感,最终带领八路拯救了国家危机。他和习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