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全称湖广等地,是元朝建立的一级行政区,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海南、贵州、广东的部分地区,实际上比今天的湖南、湖北要大得多。但是,到了清代,湖广被分割成了今天的湖南和湖北。湖广究竟为什么被分割?主要是湖广太大,人口太多。先说说湖广
的历史,看看湖广的管理办法在不同朝代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
众所周知,湖南和湖北是中国中部的两个省份。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个地方都属于楚国,所以这里的文化也叫"楚文化"。
湖南和湖北自汉代以来就是一个地方。那时候叫"荆州"我们的地盘是湖南和湖北。
到了元朝,中国第一次使用行省制度。
元朝的皇帝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传统,设立了10个行省,其中一个行省叫"湖广省"。
但当时湖广两省的范围还是很大的,除了湖南、湖北,还有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还有海南、贵州的一些地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两省长期混淆,以"湖广"名字人尽皆知,在外人看来南北差异并不明显。
但随着湖南的发展,南北差异开始显现,并继续沿用"湖广"这种统一的称呼并不恰当,最终导致了湖南和湖北在清朝中期的彻底分裂。
这两个主要省份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湖广是怎么分的。
从版图的规模来看,湘鄂分离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使分开,两省也足够庞大,足以引领中部崛起。
但如果你想在地理上为湘鄂情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分界线,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湖北的核心精华是由汉江和长江交汇而成。
今天这片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平原,在两千年前是一片巨大的云梦泽。当时,湖北的城市实际上遵循"分布在这个云梦泽周围。地中海模式"它正在发展。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总体来说,云梦泽和长江中游为湖北的水一体化提供了相当好的基础。
湖南作为一个省的地理支撑更简单:湘江和沅江围成的V字形是湖南的核心。
因为广西灵渠的存在,湘江起到了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作用,地位更高,也让湖南人更认可湘江。
另一方面,沅江因为通往湘西乃至云贵的闭塞山区,历史上一直没有存在感,很少被外人认为是湖南的母亲河。
可以说,湖南、湖北两省都是地理板块,有明确的核心河流,单纯按照这两个水系的影响范围来划分自己的版图是合理的。
问题是湘江下游的洞庭湖流域是一个地势平坦,水网混乱的地区。
湖的南北两岸都可以对这个过渡带施加影响,从而使两岸的分界线相当模糊。
但为什么湖广在清朝即使不好分也形成了两个省?
清朝入关后,出现了湖北属于清朝,湖南属于当时南明政权的局面。
双方打了很久,最后清朝统一了中国。
清朝的统治者来自东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朝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上下了很大功夫,清朝皇帝把目光放在了面积比较大的三个省,分别是江南省、陕西和湖广。
首先,江南省是不允许存在的。
这么大的面积,到处都是富庶的土地,有这么高的收入,在财富上可以和朝廷抗衡。如果发生叛乱,我们能做什么?
不行,必须一分为二,所以江南省就成了"安徽省"还有"江苏省"。
其次是陕西省,小子,当时的陕西省包括了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面积惊人。
而且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又有关中平原和河套地区,富饶程度可想而知。清廷于是将其分为"陕西省"还有"甘肃省"。
至于湖广省,一是太大太拥挤,历史上就是清朝和南明对峙的地方。
所以按清代洞庭湖,湖的南边是"湖南",湖的北面叫"湖北"。省会分别是长沙和武昌。
于是他们就这样分开了。
当时每个省都设一个巡抚,比如"四川总督"州长之上是州长。
所以,如果你听到"胡光州长"这不奇怪,但是不会有"湖广总督"这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