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汴京之围内容简介书评(汴京之围读后感300字)

汴京之围内容简介书评(汴京之围读后感300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54 更新时间:2024/1/10 11:35:17

《汴京周边》一书是我国历史上主要介绍北宋末年宋辽金时期关旭的一部著作。它包含了大量详实的史料,其描述来源于各种正史和野史的笔记。《汴京周边》的定位不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是面向普通读者的畅销书。所以肯定不是直接引用原始史料,而是用日常语言描

述,似乎更容易让大众读者读懂。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了宋、辽、金之间的和平与战争的故事,重点讲述了北宋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整体危机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盛世,但盛世下的隐患一直暗流涌动。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以及来自北辽、金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逐渐让帝国摇摇欲坠。For"恢复"作为战略屏障,十六州和决定联合金灭辽。虽然宋金联盟逐渐蚕食辽国,但金借此机会看到了北宋的衰弱。再加上两国利益纠葛复杂,金转南攻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汴京于十一月陷落。北宋崩溃,从兴盛到灭亡也不过三年时间。

笔者试图以兼顾宋辽金立场的史籍为基础,以通俗流畅的叙事手法,追溯靖康之难的历史进程,探究北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镜鉴的超时代意义。

《汴京周边》书评

我对北宋外交和军事的认识,最初来自于讲故事的演义。我当时觉得一个王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皇帝昏庸,大臣腐败,忠臣得不到重用。后来听老师讲古籍,提到晋人两次破边,大量珍贵文献丢失,于是好奇地查了一些靖康国耻的资料,知道北宋末年的王朝是如何不堪。后来读了唐宋八大家,迷上了苏东坡,关注了王安石变法,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北宋从盛到衰经历了很多,不得不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一个政策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实行久了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就像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吃药,但是好了以后继续吃,就会出现新的疾病。北宋肯定是兴盛的,但只能说是繁荣,而不是强盛。北宋曾经有过强大的军事,宋夏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这个战绩仅限于前半段。读书人常说最想回到的时代是北宋,富裕安逸,藏富于民。如书中所言,他们一旦战败,汴京城被压榨数次,要向金人支付赔款,但仍有人在家中保存金银。

事实上,难怪他们会这么想。只要看看苏东坡就可以去相当批判:北宋时期,生活富足,官僚俸禄高。苏东坡屡遭贬谪,却能养活一大家子,养私妓;北宋有思想自由,不杀官员。那么多政敌反复诬陷苏东坡,苏东坡却逃过了乌台诗案。北宋文化发达,艺术门类丰富。苏东坡几乎每一类都是一流的大师:有六位作家,诗歌有苏黄,词有苏信,书有苏黄和迷彩,画有湖洲...苏东坡可谓是中国文人的大众偶像,他的一生也是人们对北宋美好幻想的催化剂。然而,苏东坡死后仅二十年,北宋就陷入连年战乱,连战连连失利,最终以都城失陷、车裂告终。

很多人说起北宋的外战绩不佳,往往归咎于文官带兵、以强凌弱、重文轻武等具体政策。但除了这些,不可忽视的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朝代活久了,社会丰衣足食,衣食无忧,军队战斗力自然下降。辽勇猛无敌,八旗兵颓废。有人说都退化了。其实我觉得是有钱稳定的必然结果。有了财富,就会有顾虑。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逃避的规律,除了古今中外的Gaimo。管子说,有恒心的人,想让自己的人安分守己,就会让自己富起来。这是古代帝王都知道的方法。因此,王安石的变法集中在军事制度的改革上。尽管他非常努力地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他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但经济终究会发展起来。追求更富裕、更舒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北宋军事的衰弱,恰恰是那个时代繁荣的象征,这是一个非常吊诡和尴尬的事实。作者只是从北宋最繁华安逸的时候开始写作,所以注定这本书不会涉及太多的背景分析,只关注北宋君主、大臣、朝野面对外敌的应对和得失,关注北宋民众如何应对危机,只在第一章第一节提到北宋民众如何步入危机。

这是作者选题和视角的重点,详细分布无可厚非,但读者一定要了解和深思。虽然是讨论国家和军人的问题,但也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这本书整体上叙事性大于讨论性,大部分篇幅是描述过程和解释事情,较少主观判断和解释。这当然有好的一面,把事情摆出来让读者自己思考,但同时又有点流水账的味道,缺乏生动精彩的场面。相反,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之间有画外音,是集中论述,或者可以看出作者跳出来作为旁观者评论。看了这个,兴趣大增,但是看完之后又觉得自己的观点有失偏颇。试讨论如下:画外音的标题是"人民真的关心皇帝吗?作者想通过二圣被金人掳掠时民众的反应来说明北宋时期民众与皇帝之间的松散关系。这个目的当然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问题。古代人和皇帝不应该这么亲近。我们说“今天”;华夏子孙",但这个概念大概不会早于晚清。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古代王朝中,炎黄只是帝王黄金家族的始祖,和普通百姓几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句话说,在古代,只有文人才关心皇帝,因为那是他们的出路,百姓才不关心皇帝是谁。不管怎样,来的人是付钱买食物的。只要他们没有抢走我的财产和我的妻女,他们就不用反抗。所以满人入关,扬州嘉定的知识分子带头反抗。普通百姓只是被挟持,以为国家会被毁灭,结果成为大屠杀的受害者。其实知识分子不必把自己绑在一个皇帝身上。所谓忠臣不侍奉二主,所以明朝亡于清朝。顾在明朝和南明都有官职,所以他在清朝没有做官。但他的后代在明朝没有做官,所以没有这种顾虑。所以曹操不能因为是汉朝丞相就自称皇帝,曹丕也没有这个顾虑,因为他和汉朝没有关系。

其实不光是皇帝,整个国家都跟老百姓关系不大,所以到了清末民国才有人提出"华夏子孙"“新概念”的概念使整个国家与一个祖先联系在一起,以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即便如此,中国人还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黄仁宇曾说,淞沪会战期间,黄仁宇想从南开去上海为国效力,结果却成了"逆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上海,甚至有教授写文章说,学生不要参加战争,留着有用的身体将来建设国家。黄仁宇觉得很可笑。如果国家没了,还能建什么?可是到了上海,他发现上海还是上海,城外有战事,城里的日子还是一样。唯一的变化是,到了晚上,他可以去城头看鞭炮,就像看烟花一样。所以古代社会皇帝和百姓的关系一直很松散。不像今天,人民认可政府,军队保卫国家,古代军队一直是社会的边缘。

更多的是只服从指挥官,只为皇帝服务。古代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概念。所以军纪败坏是常事。屠宰场的打砸抢都是战争的一部分。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都是一样的,但同时人和帝王也有天然的合作欲望。我说过很多次,皇帝和人民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面对官僚。官僚夹在皇帝和百姓之间,自然可以手脚并用。所以在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作恶的都是临时官员,解决问题的出口就是皇权。微服私访、维护正义的皇帝,是代表天庭的钦差大臣。而且故事里的皇帝肯定都是爱民如子,只是被官僚蒙蔽了双眼,所以到了民间,就会觉得为什么朝廷大臣和皇位上的老大臣差别那么大。钦差大臣往往认识一些民间侠客。包公案有三侠五义,石公案有黄天霸,狄公案有乔荣。这种钦差大臣与民间侠客合作的故事结构,代表了皇帝与民众共同对付官僚的努力。

所以书中所谓的民间故事,让皇帝的经历更加糟糕,未必能解释民众与皇帝之间的松散关系。毕竟人民和天皇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两个受害者不会互相嘲笑。我觉得更容易激起人们对战争的仇恨和对皇帝悲惨遭遇的同情,所以侵略者被丑化了。这种编故事的方式延续到清末民国文人笔下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描写,甚至现代抗日故事和戏剧也保留了这样的遗风,把侵略者的罪行夸大到极致,但不是为了嘲笑受害者,而是为了唤起同情和怜悯。有句古话叫"流氓不能提起诉讼",就是在诉讼的时候,一定要多说痛苦的程度,外伤应该说是骨折,骨折应该说是一条人命。在这样的氛围下,古人编造了二圣流放的故事,添油加醋的安排了一些皇帝如何受罪,妃嫔如何被侵犯,公主如何被糟蹋,大臣如何受辱。与其说是嘲笑皇帝,不如说是丑化侵略者,加重金人罪行,引起读者共鸣。

历史阅读研究是接受甚至提倡不同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某一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提供一种对具体事件的不同视角。读历史,除了关注古人的生活,汲取他们的智慧,还训练自己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事物,接受不同结论的共存,加深自己思考的深度。无论是用于学习知识,还是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都是现代文明社会每一个成员应该具备的技能。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提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书桌上有大量的文件。所以我愿意相信作者对史料的引用是可靠的,书中所有的引用都有出处注释,可见作者的文风严谨。对于想了解长达几十年的南北宋之交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有很好的参考意义。这本书还包括地图表格和一份引文清单。读者还可以将书中标注的语录作为索引,自己查找感兴趣的具体事件,这才是本书更大的价值。

作者:郭(来自豆瓣)

标签: 北宋皇帝苏东坡

更多文章

  • 陈友谅的势力远超朱元璋。为什么还是打不过?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陈友谅,朱元璋,鄱阳湖

    说到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恩怨,是很大的。两人都是底层百姓,但都在元末起义中崭露头角,成为各自地区的领袖。于是最终,两人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但陈友谅的60万大军最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的20万大军。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基层出身。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父亲是女婿,生

  •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巧合的事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三国史上有哪些真实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郭嘉,诸葛亮,军师

    三国的历史可以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算起,历时近百年。在这个世纪里,发生了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细数一下就知道什么叫巧合了。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总会有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发生的时间或者过程却充满了巧合,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那些不可思议却真实存在的巧合。东汉后期1.决定了三国

  • 德昂族文化是怎样的?(德昂族有哪些民族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德昂族,茶文化,德昂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被人们保护的传统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传承和不断的修炼,人们让茶文化更加古色古香。在德昂族文化中,还有一种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一直被称为"古代茶农"德昂族自古以来就与茶有着不解之缘。有人说德昂族的孩子是茶的孩子。哪里

  • 为什么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究竟对不对?(中国为什么叫崖山之后)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宋,中国,日本

    近几年有一种说法"悬崖后面没有中国"也就是说,南宋在南宋雅山之战之后灭亡了。从此中华文化不复存在,因为被蒙古文化取代,中华文明崩溃,之后的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但是,这种观点还是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为什么很多人不认同?1.驳崖山后无中国。雅山之战是什么?按照历史教科书上的准确

  • 刘邦为何要杀掉自己分封的异姓王?(刘邦为什么杀兄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韩信,称帝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在西汉建立后杀了英雄。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是刘邦还在市场的时候就追随他的人,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他的事业做出了贡献。虽然最终被异姓封杀,却死在这个老乡手里。就连樊哙也因为陈平的保护和高祖的死而活了下来。为什么刘邦对这些一起打天下的人这么残忍?"狡兔精疲力尽,走狗烹;飞鸟尽,好

  • 日本历史上最厉害的忍者服部半藏结局(日本眼中的服部半藏)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服部,德川家康,秀吉

    说到日本历史上的忍者,大家其实都觉得挺凶的,但其实真正了解日本历史的网友都知道,忍者的地位真的是极差。在武士面前不能提忍者,但忍者界也有厉害的人。据说日本最有权势的人是服部哲·半藏,那么服部哲·半藏的结局是什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吧!服部哲·半藏是战国至江户时代德川家族

  • 智利的伊基克市是如何诞生的?和中国的太平军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太平军,智利,玻利维亚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灭亡后,实际上还有大量的残余党派消失,销声匿迹。那么这些人都去了哪里?这些傀儡中的一些人作为中国工人随欧洲船只去了南美。去了南美后,这些余党所向披靡,横扫南美这条路上的多国联军,他们也成就了一座中国城。1850年底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肖朝贵、冯云山、魏长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

  • 世界四大神秘组织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洪门,共济会,组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规律有序,生活越来越简单平凡。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我们对隐藏在社会表面之下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相信大家都通过影视作品或者书籍中的描写看到了很多对黑帮的印象。它们凶猛而凶猛。无论在哪里,都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一旦被帮派盯上,就不会有好结果。然而,在这个世界

  • 白虎为何会成为土家族祖先唯一的图腾?土家族的白虎象征着什么?(土家族文化中的白虎图腾)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巴人,白虎,东夷

    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中,林俊被公认为土家族的祖先,白虎是土家族唯一的图腾。古代的巴人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之一,那么为什么巴人会把林俊作为他们共同的祖先呢?为什么白虎成为巴人唯一的图腾?这只白虎在土家族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边肖将带大家一探究竟。巴人的祖先,原名巴比相。最早记载于秦汉时期的经典《史本》,其中

  • 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管宁割席的典故是真的吗(管宁割席百度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丕,世说,新语

    关宁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天下大乱时,他选择隐居辽东。从那以后,他致力于研究知识,而不是询问世界。当时很多人都和管宁有同样的想法,管宁也逐渐掌管教学,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管宁让座",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分手的原因。然而"管宁让座"它可能没有发生。《世说新语》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