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高考成绩也出来了。这个时候,有人欢喜有人忧。自然,考得好的人兴奋,考得不好的人阴云密布。高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科举,但它和高考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考生。高考的考生基本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人,而科举有很多老年人,甚至
很多老人。他们为什么坚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作为古代为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确实产生了很多在考试中取得不凡成绩的人才,历代都有状元诞生。但历史上很多名臣并不是生来就是状元,相反都是比状元低一等的。而那些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人,为什么愿意一辈子考科举,哪怕一直考到老,还是要坚持下去?科举胜出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早起没有好处。如果考上了,就没那么多人愿意考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炮而红,但是很多人在科举上花了很多时间。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范进中举",可以为我们揭示,科举有什么好处。金范参加了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但他始终只是一个学者。他公公总是打骂他,根本看不起他,直到他考中举人。
金范在考举人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他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岳父一改对他的训斥,变得恭敬起来,那些乡绅也跑到金范来对他示好。金范突然从社会底层变成了上层阶级,仅仅因为他在考试中是举人。以举人为例。那时,举人有许多优势。一个是他免了税和徭役,也就是他名下的土地可以免国家的皇粮税,所以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献给他,这不仅让举人受益,让捐地的人受益,也让国家的税收受益。
另外,举人也可以做官,只是官职不高。虽然有像海瑞、左这样的例子,但也是极少数有举人背景的官员。毕竟相对于级别更高背景的官员,自身基础非常薄弱,需要后期运气才能考上一个好位置。如果不是运气,很难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能力作为基础。
举人见到地方官后,可能不用下跪,不用亲自打官司,甚至不用受罚。如果他想受到惩罚,他必须首先摆脱他的名声。事实上,举人不是一个官员,但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已经属于特权阶层,举人以上的学者和以下的学者都有一定的特权。当然,王座越高,特权越多,可以理解为人民币玩家,但他们的晋升靠的不仅仅是钱。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代还是很常见的。很多人考上了好学校好单位,又有多少人是真心想建功立业的?每个人都向往这么好的福利,所以大多数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更轻松,都期待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