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一直被认为是蜀国的转折点。当时刘备和关羽对曹操和孙权的进攻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曹操和孙权同时进攻刘备,刘备不可能胜利。但孙权不傻。孙权只需要打蜀而不杀蜀,于是关羽就成了最关键的人物。我们以后再讨论关是否守住荆州。其实这是刘备自己的
失误,天意使然。说不定荆州早晚会失守。
刘备得了益州,实力暴涨,让孙权感到压力和顾忌。狄咸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到益州向刘备索要荆州的几个县。
但在刘备心中,过景宜是既定的战略构想,放弃荆州就等于放弃了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所以刘备绝对不会同意孙权的要求。但是怎样才能继续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共同抵抗曹呢?刘备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提出了所谓的"必须得到凉州,要以荆州为相"一个借口。当时别说凉州,就连汉中都不在刘备手里。这种说法无异于拖欠债务,强词夺理。
然而,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吴栋的民族政策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梦露为首的将领强烈主张改变向徐州方向发展的方针,把刘备占领的荆州作为吴栋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孙权的同意。刘备的推脱不仅让孙权很生气,也给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借口。接着,孙权开始有条不紊的行动起来。
孙权的第一步棋非常聪明。他没有派兵强行进入,而是在长沙、零陵、桂阳三县任命了一整套行政班子,派他们到当时掌握在关羽手中的三县上任。关羽自然不肯让这些官员被驱逐出境。孙权一看时机成熟,就命令梦露率领西安、、孙贵等将领,以两万大军攻打三县,强行占领。
孙权的军事行动蓄谋已久,但关羽和荆州郡官都被蒙在鼓里,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东吴军队进展顺利,长沙、桂阳、零陵知府相继投降,东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三郡。
这时,刘备和关羽如梦方醒。刘备贸然从益州调五万大军到荆州公安一带增援,同时命令关羽进入长沙县益阳一带,准备与东吴决战。
然而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突然传来消息,曹操已经出兵攻打汉中,益州即将受到曹操强大军力的直接威胁。刘备只好领兵回益州,准备应对汉中局势。同时与孙权达成协议,响水以东的长沙、江夏、贵阳划归孙武,响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划归刘备。这样,双方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
对于刘备来说,这一仗是非常窝囊的损失,但也给了刘备调整荆州驻军的大好机会。如果他安排得当,四年后荆州之战的结局不仅会发生巨大变化,荆州失守、关羽被害的悲剧也未必会出现。
刘备应该如何调整?
很多人认为,把关羽调到益州,再选一个好将军驻守荆州,才是上策。事实上,这种说法很难实现。纵观刘备手下的将领,无论是张飞、赵云、魏延还是马超,在能力和名气上都比不上关羽。只有关羽是防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从关羽的败亡来看,即使不能拿下樊城,也还有机会退出荆州的大本营。造成后来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荆州大本营留守兵力不足,二是留守大本营的士兵任、糜芳叛变投敌。
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刘备有两个最好的办法。一种是将诸葛亮、法正或马良等在刘备集团中享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谋士调往荆州,协助关羽守城。即使刘备不能按照这个思路抽调得力的谋士进荆州,他也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案,即调兵任、糜芳回益州,老将赵云、魏等辅佐关羽。这样,石人和糜芳就不可能叛变了,荆州的危机也就可以解决了。
遗憾的是,刘备显然没有意识到危机,以上两种方案都没有采取。而是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派遣一个既无嫡系又无能力的谋士到荆州辅佐关羽。这个人的名字叫王福。
据《三国志·杨传》记载,"(王福)广汉也是人。好人有好报。刘璋当州书侍郎的时候。先主任命蜀后,令为绵竹,还议曹于荆州。以先主征吴,军败于秭归,被杀。"
一个刘璋的幕僚就这样浑浑噩噩来到荆州,在狂妄的关羽面前只能唯诺诺是从,根本拿不出什么主意。后来关羽在麦城战败被杀,这个人才得以逃回益州。可见他直到灭亡都没有和关羽一起对抗吴军,而是一早就跑了。但这不是王福的错。只是刘备没有选择好的谋士,而是选择了王符这个没用的人,才导致了荆州和关羽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