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有多少兵力?赵军真被坑杀了万人么?(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的兵力对比)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有多少兵力?赵军真被坑杀了万人么?(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的兵力对比)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70 更新时间:2024/1/8 4:45:20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秦国和赵国出兵100多万,最后秦国取得胜利,消灭了45万赵国军队。但也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真的派了这么多人参与这场战斗。而只比赵多10万人左右。为什么会被秦军全歼?有些不合逻辑,数字真的不可思议。赵没有理由

让他的士兵被屠杀。长平之战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以杀赵俘虏40万而闻名。许多现代学者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

但有些坚持古书数据的人认为,外围二级战场被杀的赵军和友军可达50万。同样,秦军需要50多万军队来应对这场战斗。所以长平之战是古代世界的百万大军之战。

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

两个国家有多少人?

长平之战前的战国七雄

在旧史料中,说赵军在坑被40万士兵杀死,显然是夸大其词。通过对秦国和赵国可能的最大兵力以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的兵力分析,可以看出赵国军队的最大兵力应该不会超过20万。最大的力量比赵略大,但才20出头。

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关于长平之战的原始史料。不难发现,虽然原始史料的措辞存在差异,但都一致认为白起残忍地杀害了几乎所有的赵士兵。而一个坑杀,就是40多万。

按照杀40万人的规模计算,秦军投入的兵力显然应该和这个差不多,有40多万。再加上长平决战前双方的其他伤亡,这加起来有几百万。

所谓“战国政策”,其实就是当时外交场合的嘴炮集合。

但《战国策》、《韩非子》等史料记载的部队人数并不准确。所谓的秦军"战车千骑万击"、"几千万名师"都是估计。

赵军"带几十万甲,骑几千车,骑一万马"只是“战国策”?赵策”假借苏沁的说辞,其余类似的说法都不过瘾。

战国时期,一个人口大国根本养不起百万大军。

要知道两国真正的最大实力,最科学的方法是从两国当时的总人口来推断。战国七雄总人口约2000万,而秦国土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不超过三人。也就是说,秦国的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0%,约600万人。

从西汉时期的相对人口增长率可以推断出赵灿的总人口。从战国到西汉末年的几百年间,赵家乡的人口自然增长了188%。西汉时当地人口为643万。据此可以推算出赵的总人口约为223万。

虽然建立了郡县征兵制,但人口基数限制了战国时期军队的规模。

当时各国都实行郡县制征兵制,15-60岁的男性都要服兵役。长平之战前,赵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60万,秦国能服兵役的适龄男子约150万。这是理论上两国最大的战争潜力。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同时都在战场上。中国需要相当数量的人进行劳动生产和后勤供应。所以秦国和赵国的总实力明显低于这个数。

长平之战两国能投入多少兵力?

比起楚与赵的边境冲突,完全不值得孤注一掷。

长平之战不是双方你死我活的战斗,大家绝对不可能把国家军队投入到这里的战争中。从战争的起因来看,在战争之前,秦国和赵国之间没有必要发生战争。后来韩国把原本献给秦国的上党郡改为赵国,导致秦国不满,秦国和赵国因领土问题爆发战争。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的统帅王弼攻打上党,打算一举夺取上党。赵国名将廉颇领兵救援,打响了长平之战。可见,长平之战只是一场普通的土地之战,并不需要双方举国动员。

后来,当秦国灭楚的时候,秦国的和老将王建讨价还价,才下定决心"空秦军事"动员六十万人攻楚。说明60万人已经是秦国对外用兵的最高数字了。很显然,长平之战的意义是无法和秦楚与中国的大决战相比的。如果排除驻扎在我国的军队、防楚的军队和劳军远征,秦国最多只能为长平之战投入20多万兵力。

赵在长平,精锐的北军还驻扎在那地。

在赵这边,长平之战前几年,丞相田单马谡交战。会承受10万、20万人"有很多批评。因为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以至于不允许人们种田。一般认为,如果动员了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国家赖以生存的农业就难以维持,战争就难以持续。作为一个以四战为中心的国家,赵国的边防压力远远大于秦国。除了防秦,魏燕齐也要设防,都城邯郸更要防。

所以长平之战虽然意义重大,但也只是秦赵之间的土地之争,而不是生死决战。赵没有理由把全国军队都押在这场战争上,放弃其他防线。就算算上主场优势,赵灿投入长平之战的总兵力最多也不会超过20万。

司马迁自己的记载充满了矛盾。

既然秦国和赵国加起来总兵力最多不超过50万,那么所谓的百万大军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况且,在历史记载中?"在《田雷传》中;40万人死了,都被坑了"用"前后斩首45万人"记录也是矛盾的。

据《田雷传》记载,秦军虽然赢了,但也付出了"一半以上死者的惨重代价。既然连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秦军都战死沙场,作为战败方的赵灿如何只减员10%?赵括向兵力损失过半的秦军投降,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长平之战最后阶段,只有2.5万人能切断赵的后路,形成包围圈。再有5000骑兵就可以深入到赵军的主阵地,饿死赵军46天。

如果赵国军队真的超过50万人,为什么会被3万人包围穿插?

如果按照上面20万的最大预估值来计算,秦赵双方在决战中的兵力也不过10万左右。减去决战中饿死、战死、逃跑的人数。长平之战后,赵被俘人数最多也就几万,与40万之数相差甚远。

如果真的包围了40万赵国军队46天,使他们无法突围。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100万军队,但这个数字纯属幻想。

标签: 长平秦国赵国

更多文章

  • 冲绳岛战役之后战役叫什么?(冲绳岛战役最后一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冲绳,战役,硫磺

    最近很多人问,冲绳战役后,美军和日军之间有没有战斗,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个好问题。很多人说,冲绳战役后,意味着日军正式从战场上消失。那么,还有其他战斗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揭秘一下。我们再回到1945年3月,当时美军已经打赢了硫磺岛战役,所以这一仗之后,相当于打

  • 曹操为什么能活到高龄?他有什么养生之道?(曹操为什么短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长寿,春酒,曹操

    很多人都想长命百岁,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活几年,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很无奈的,比如战争。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哪里有斗争,哪里就有战争。三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活的够久了,但实际上曹操活的也够久了,只比司马懿少了六七年,那么曹操为什么能活到老呢?他每天

  • 武则天的墓为什么万人挖不动?其实要感谢下面这两个人!(武则天的墓为什么至今没有挖出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李治,陵墓

    说到武则天,还是有很多说法的。今天来说说她的墓,说武则天的墓竟然是万人挖不到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其实我得感谢两个人。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原因是什么?和这个问题一起揭秘吧!按照法律制度,帝王的陵墓一般都有丰富的陪葬品,所以逃不过盗墓贼的眼睛。千百年来,只有少数帝王陵墓保存完好,武

  • 段誉为什么要和萧峰拼脚力(乔峰与段誉比脚力胡军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内力,所以,段誉

    段誉在无锡松鹤楼遇到了丐帮帮主冯晓。结果两人意气相投,当场成了兄弟。这个场景也很有意思。这期间,段誉和冯晓比拼酒量,然后决定比拼实力,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顶级武术高手冯晓会选择与段誉一决高下?其实这个答案不难回答。相信大家都能猜到一二,因为这是段誉里面唯一一个不会掉队的。段誉虽然早就学会了北冥

  • 大叶黄花梨手串值得收藏吗?(大叶黄花梨手串图片及价格)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丽,大叶,手串

    说起大叶黄华丽,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而且还是很漂亮的,但是确实比著名的海南黄华丽差很多,但是问题不大。大叶黄华丽有它的优势,价格是黄华丽的1%,本身也不差,做家具真的可以。最近有人问,这种大叶黄华丽如果做成手串,好不好?值得收藏吗?下面我们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大叶黄华丽手串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太宽泛了。怎么

  • 四个维度来分析为什么在计票中使用“正”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计票,正面,正字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正面"字,很多人都说,这"正面"单词"也挺有意思的。一直是计票专用词,为什么要用"?正面"单词计票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下面从四个维度来分析一下,有兴趣的不要错过。1.老话说得好:1"正面"抑恶扬善,投票的目的是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正面"该词提醒所有投票者要正直、公正、传递正

  • 三七战防炮威力如何(三七高炮射击视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反坦克炮,日军,毫米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与纳粹德国有一段蜜月期,外交交往非常密切。当时纳粹德国也派了很多军事顾问到中国协助军队改革,中国也从德国购买了很多军火来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在进口的德制武器中,有的会被称为“垫脚石”为了保密,避免外交纠纷,37mmPak35/36反坦克炮被称为“瑞士Soroton造战防炮”。

  • 刘备夷陵之战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刘备为什么夷陵之战就死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诸葛亮,夷陵

    要说夷陵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但是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这场战役东吴一方反正是做足了准备,但是另一方面刘备一方连个名将都没带,比如马超、魏延、赵云、诸葛亮,所以有网友要问了,刘备为什么看不起这场战役?让我们来看看边肖的秘密吧!君主和大臣之间有隔阂。当时形势所迫,刘备过于自负。个人猜测这三个方

  • 苏三在宋朝三错指控刘备是怎么说的,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刘备,苏轼

    说到宋代的苏三,大家一定知道这个人是谁。当然,其实是我们的苏洵,苏轼,苏辙。嗯,姓苏的,但是他们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就是指责刘备三错,而且是对的。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宋代有三位著名的苏苏,分别是苏辙、苏轼、苏洵。也许大家对苏辙、苏洵并不熟悉,但苏轼就是这么出名。就算你没读过他的文章或诗词,你也

  • 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苗族婚俗有哪些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苗族,方家,婚礼

    男女之间,我们都需要投缘。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了解、熟悉,我们自然会来到婚姻的殿堂,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也会随着婚礼衍生出来。历史悠久的苗族文化也有自己的婚俗文化,现在边肖就带你去了解一下。年轻的苗族男女最相爱,只有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才能把事情作为证据。而且还有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