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故宫九龙壁重吨是如何运到故宫的?(故宫内的九龙壁)

故宫九龙壁重吨是如何运到故宫的?(故宫内的九龙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013 更新时间:2024/1/17 5:53:01

去过故宫的人应该都见过,故宫里有个九龙壁。所谓九龙壁,就是影壁的一种,影壁是古代用来遮挡视线的墙。我们经在一些电视剧里看到,在一些大家庭里,不是一个房间,也不是一个客厅,而是一堵墙挡住了外面的视线。这是影壁。故宫的影壁是九龙壁,但九龙壁的

总重量达到300吨。古人是怎么把这么重的东西运到故宫的?

故宫是中国历史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结构体系,不禁让人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建筑技艺。2014年11月4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姜立、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浩生、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柊司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在古代建造紫禁城时,使用水作为润滑剂拖运重达300吨的巨石,再次用现代科学方法世界展示了中国。

中国古人不在冰上拖巨石?

古代紫禁城由明朝皇帝朱迪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修建,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竣工。它在1557-1561年和1597-1627年因火灾重建了两次。据说最初的建造涉及23万工匠和数百万农民工,是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别出心裁的建造技术也吸引了无数中外研究者投身其中。故宫用的巨石有几万块,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放在保和殿后面的九条游龙大石雕,重约300吨。《丁健双宫记》中曾简要记载,隆冬时节,长石雕被拖上人工冰道。

尽管龙石雕的拖运过程从未被详细记录和科学论证,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姜立通过查阅500年前的记录,发现了类似的情况:1557年,一群劳动者以类似的方式拖运了一块重约123吨的巨石,经过70多公里的旅程,运到了故宫。由此,我们可以对机械工程的历史有所了解"因为中国的轮子在公元前1500年就已经完全发达,所以中国古代还没有人力在冰上拖巨石的情况"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更安全可靠。

去年夏天,姜立和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浩生带着首次访华的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空工程系教授霍华德·柊司参观故宫,探讨大型石雕运输中的润滑问题。事后,他们查阅文献,却没有发现从现代工程科学的角度对相关性分析的研究,于是决定一探究竟。

据姜立介绍,明朝人已经认识到,在低速重载的情况下,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更安全可靠。而且故宫的巨石运输采用冰润滑的方式,通过在冰上泼水形成水膜作为润滑剂来达到减少阻力的目的。通过对比发现,这种运输方式比传统的木撬棍、滚筒和普通的冰润滑更省力,更适合当时北京的环境条件。因此,通过比较滚动和滑动的摩擦系数,研究人员表明这种方法是合理的。

理论上,由于冰面比木面更坚实光滑,故宫的建造者制作了人工冰道,使作为巨型石垫的木板与冰面接触(而不是古埃及用木板铺路来实现木板之间的接触),大大减少了摩擦力。根据古代的记载和合理的计算,姜立等人从现代实验的角度估计,同样的方式运输123吨巨石所需的工匠人数不到300人,因此可以推断,运输300吨巨石的人数不可能超过太多。然后,他们计算出在木板上拖运123吨巨石所需的人数为354人,接近预期人数,但显然在运输300多吨的九龙壁时很可能会失败。再者,可以推断当时最可行的方法是铺设冰道,在上面拖巨石。这种方便的方法和北京的气候环境有关。与长期处于热带地区的埃及相比,北京有利用冰寒冬季的天然优势。据古籍记载,运送巨石的时间是冬至前后。15、16世纪,北京1月平均气温低于3.7摄氏度(上下0.5度)。虽然没有天然河流为运输提供冰道,但人们会在运输过程中每隔半公里挖洞取水,以确保冰道的用水。

润滑剂背后的科学

根据巨石到故宫的距离和时间,专家估计拖动一块123吨重的巨石所需的平均速度为每秒8厘米。这么低的速度,加上极小的摩擦力,不会让冰面自动融化成水,在冰道和板之间形成润滑剂。因此,姜立等人研究出了除摩擦热之外能使水膜产生并维持的其他方法,即拉时直接在前方泼水,这在古埃及也有记载。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冰上低速运动物体的摩擦力比高速运动物体的摩擦力大得多,但作为润滑的水膜的摩擦力在接近于零时是很小的。所以在泼水做润滑剂的情况下,即使以每秒8厘米的低速滑行,也只会有很小的摩擦力。因为在明代北京白天零下3.7摄氏度的条件下,水不可能在2分钟内完全结冰,所以水膜可以维持,保证运输。当然,古人也可能用热水来延缓结冰。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拖运故宫九龙壁时,他们不仅使用了制作冰道的方式来减缓摩擦,还在冰道上泼水作为长途运输的润滑剂。

我国科技史著名研究者约瑟曾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以西方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经验体系,几乎不能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站在那里凝视故宫,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建造技术时,我们不禁被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姜立也评论说:"明代漂石的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润滑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紫禁城的建造和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初。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路运输技术并不逊色于航海技术。"

标签: 故宫巨石冰道

更多文章

  • 唐朝兵力那么少为什么还可以打胜仗?(唐朝为什么那么能打)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当时,一个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朝代。那时候唐朝的人过着富裕的生活,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那时候的人都很胖,唐朝的人以胖为美,以肥为贵。据有关资料显示,唐朝的经济在当时达到了顶峰。每年宫女们的胭脂水也是不少开销。到了唐代,还出现了一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化,那就是唐诗和李白杜甫,都是唐代文人,一批文人

  • 古代大刀为什么有铁环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古代大刀带刀环)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铁环,大刀,武器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看了很多古装影视剧,野人手中的武器就是大刀。但是有些大刀上有铁环。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刀背上放一个铁环?起到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1.为什么古代的大刀有铁环?刀是十八般兵器之一,也是"九九"首先,它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武器,非常实用。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步兵的主战武器。所以

  • 关于我的生活少不了手机的作文(我的生活少不了手机 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我们,手机,没有

    现在是一个移动的社会,相信对于我们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上可以说手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手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其实完全可以猜,也可以大胆猜,因为手机普及到全国才几年。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没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故来源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班超,西域,匈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很有名的一句谚语,大家肯定会很熟悉,但是你知道这句话的典故和出处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班超传,意思是不把自己置于险境,很难成功。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在位31年,收复西域50余国,威震天远场成为东汉王朝的顶梁柱之一。下面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一下这句谚语的典

  • 防风氏来帮助大禹治水为何最终要将其斩杀呢?(防风氏与大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大禹,洪水,治水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的记载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面对这场大洪水,不同的文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sj里描述的是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创世纪》中记载,在大洪水之前,上帝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上船。同时,神也指示挪亚把各种动物带上方舟。在我们

  • 古代人是如果加工玉石的?(古代人是如何加工玉石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打磨,石头,玉器

    说起中国古人的智慧,真的不简单。古人当年做的、做的很多事情,一直到现在都备受推崇,后世的人也非常推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玉一直是中国的特产,但玉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石头。那么古人是如何加工玉石的呢?毕竟普通的东西是不能切玉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简而言之,古人切割玉器的东西有两种:锤和玉砂。我

  • 六七十岁去过年亲戚一般带什么礼物?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一些,亲戚,奶奶

    说到六七十年代,其实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现在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六七十年代是怎么过去的,但肯定记忆犹新。今天就来说说六七十年代的故事和探亲这件事。事实上,边肖隐约记得,鄂好像买了一堆肉和一袋红糖,但好像没什么。那么其他地方呢?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吧!1、猪肉(牛肉、羊肉)、饼干、水果、糖果。我出生在河南

  • 成语割席分坐的故事(兔小贝成语故事割席分坐)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分开,这个,座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习语文化非常重要。小时候每次提到造句,写字,都有成语。因为你用成语用得好,老师可以多给你加分。今天,我们来谈谈"剪了座位分开坐"这个习语。它从哪里来?开发流程是怎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习语故事?这是我们理解习语的基本过程。同义词和反义词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习语。回到这个"剪了座位分开

  • 宋朝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的故事为人熟知她的名字是(蚂蚁庄园宋朝女子击鼓退金兵)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世忠,金兵,梁红玉

    最近不是妇女节,所以这个古代女人的英雄还是很多的。据说这个宋朝有一个,他在当时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就是击鼓退金兵。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一起分析学习吧!1.击鼓撤退的游牧民族的主人是谁?她的名字叫梁红玉。不是穆,别搞错了,击鼓撤退金兵的主人是:梁红玉!梁宏宇!梁宏宇!分析:梁宏

  • 瓜岛战役被饿死多少人(瓜岛战役中日军为什么饿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日军,美军,瓜达尔卡纳尔岛

    说起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它的全称是"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虽然瓜岛之战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场战役真的不简单。瓜岛之战饿死了多少人?还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日本为什么失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这些问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饿死了多少人?据统计,在瓜岛战役中,有14000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