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近代史上民国时期的北伐,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彻底结束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旧中国也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一开始的总兵力只有10万出头,而北洋军阀有70万大军。在如此悬殊的实力下,
北伐军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
1926年,张、吴、阎锡山、张宗昌组成联军,共同向冯玉祥发起进攻,史称"南口大战"。面对强大的盟军,冯玉祥的国军被打死一大半,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退守包头。
正当吴兴高采烈地瓜分胜利果实时,国军于1926年7月在广州宣誓,气势汹汹地向湖南挺进。
要知道,吴和冯玉祥长期不和。为了打败冯玉祥,几乎带了大部分精锐去南口参战。他从未在湖南留下太多军队。
当然,吴不是一个莽夫。他之所以敢大规模进攻冯玉祥,主要是因为国军当时只有十万大军。他认为这支军队不会掀起任何风暴。而且就算国军真的在吴他们的老窝里,也有信心能在留守部队失败之前赶回来救援。
然而,战争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吴的想象。国军派出的先头部队是李宗仁、白崇禧率领的广西第7军,基本上是最得力的部队。在广西第7军的进攻下,湖南守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湖南全军覆没后,吴终于到达武汉。此时,吴仍有20万大军。在他看来,这支军队足以在数量上压制对手。但国军占领湖南后,在当地进行了一波疯狂的扩张。兵力从离开两广时的10万人,猛增至近30人。
这时,吴感觉到了危机,开始向曾经共事过的军阀求助,但无济于事。双方的军队一交火,吴的军队就被直接摧毁,几乎全军覆没。
吴立即前往河南,寻求金的帮助。结果,金反而收编了他的残军。
吴对此无话可说,最后他只能去天津租界。
在控制了两湖地区后,国军开始向孙进攻。
孙的自己的部队有很好的战斗力。损失4000兵力后,国军强大的7军最终拿下江西。与此同时,国军也向浙江和福建发起了进攻。这两个省的军队严重缺乏战斗欲望,国军是不流血拿下这两个省的。
接连失败后,孙开始向张求助。张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联系张宗昌对北伐军发动反攻。但是张宗昌的军队实力确实有限,战斗力太差了。在国军和工人武装的进攻中,上海和南京也落入北伐军手中。
1927年4月,蒋中正开始推行清剿政策,新成立南京政府,与武汉政府对抗,被称为"韩宁分部"。随后,桂系开始倒向蒋介石,蒋中正不得不宣布辞职。武汉和南京政府很快又和好了。
这一时期,张乘国军内乱之机,与孙展开了反攻。但是反击基本没有效果。与北伐军"龙潭凯旋"孙的部队基本上被消灭了。
看到北伐军所向披靡,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加入了国军。经过整编,北伐军有70万兵力。仅存的对手张和张宗昌也不过40多万。
双方很快在战场上相遇,张被彻底击败,北伐军攻占北京。在撤退途中,张不幸在皇姑屯被日军杀害。此事发生后,北伐军与奉系谈判。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北伐正式结束。
说起来,北伐军以十万大军起家并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北伐军的战略是正确的。从战争一开始,北伐军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他们先是以推翻为目标,并暗中与孙保持联系。张离太远,所以北伐军暂时没有考虑。在吴失陷后,北伐军也致力于孙的地盘,其目标相当明确。
第二,北洋军阀不团结。民国以来,北洋军阀一直打得很热闹。为了争夺北京政权,接连发生了几场战争。多年的争斗无疑已经失去了各派的实力。等他们意识到北伐军强大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第三,北伐军更强大。北洋军只是一群雇佣兵,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当兵只是为了谋生。相比之下,北伐军有大量黄埔军校的人才,有来自苏联的武器装备和训练顾问。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信仰,双方的战斗力根本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