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别列津纳河战役是怎样的?法兰西大溃败(别列津纳河号补给舰)

别列津纳河战役是怎样的?法兰西大溃败(别列津纳河号补给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4/1/19 9:16:53

小罗斯拉维茨战役后,法军未能打开通往卡卢加的道路,只好沿着进攻莫斯科的原路撤退,一部分开始沿着老斯摩棱斯克线撤退,基本上是原路返回。沿途物资匮乏,沿途道路村庄遭到法军洗劫和严重破坏。此外,一路上还有很多人死在寒风中,大量非战斗人员下岗。而

且还不时遭到游击队和哥萨克骑兵的袭击,损失惨重,几乎完全切断了补给线,士气已经彻底跌到了谷底。

而原本作为补给基地的斯摩棱斯克,已经被之前的驻军消耗殆尽。拿破仑原本想撤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但就在出发前,有消息称明斯克已被带走。

到1812年11月,法军放弃了斯摩棱斯克、维亚日马、明斯克等据点,拿破仑只好退守别列兹纳河,从鲍里索夫渡河。

一方士气如虹,一方残兵败将。战争没有逆转的可能。这要看拿破仑能带走多少人。

撤退开始后不久,斯诺被封锁,拿破仑利用达武军队和卫队与欧仁子一起击退了俄军。内伊指挥的警卫部队一度被俄军切断。经过一番苦战,杀出重围终于加入了主力。但在渡过第聂伯河时,因冰裂而落水淹死或冻死,原本6000人的部队只剩下800人。

在11月16日至18日的三天战斗中,死伤6000人,被俘26000人,火炮几乎全部丢失。分散的法军残部,包括对抗Vitgenshtein军团的部队,沿着博里索夫大街贝济纳河撤退。

在前往别列津的路上,俄罗斯西线第3集团军和维特根斯坦军团的各部组成了一个"在博里索夫地区。口袋"被俄军主力逼退东线,四面楚歌的法军落入他的口袋。

但由于彼得·克里斯蒂安诺维奇·维特根斯坦行动犹豫,日恰戈夫被敌人的佯攻所迷惑,违背了库图佐夫的命令,将这一部的主力从博里索夫转移到扎博舍维奇向南,造成失误,使拿破仑得以在斯图焦恩卡做好渡别列兹纳河的准备。

11月21日,法军正在向河边撤退时,传来鲍里索夫被奇恰戈夫俘虏的消息。虽然很快被Oudineau军队夺回,但原本被俄军烧毁的大桥却因为对方仍占领对方而无法修复。更有甚者,天气居然变暖了,冰川融化,别列津河泛滥,大块浮冰顺流而下,法军无法跋涉过河。法军残部在这里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

此时法军尚有士兵4万人,非战斗人员4万人,而被围困的俄军有11万人(其中库图佐夫亲自指挥5万人)。

面对危险,拿破仑镇定自若。他故意装作还想在鲍里索夫架桥以迷惑俄军,而是秘密任命一名曾在瓦格姆战役中成功架桥的炮兵将军在更北的上游寻找架桥阵地。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法军驱散了少量哥萨克巡逻队,夺取了过境点。尽管寒风刺骨,海水冰,但法国炮兵和工兵克服重重困难,于11月25日建成了两座救命桥,一座供步兵使用,另一座供炮兵和运输车辆使用。

法军为了活命渡河,人人争先恐后,这两座桥上的拥堵简直不堪入目。拿破仑还下令,必须缩减辎重,所有将军和参谋人员要烧掉一半的辎重车,把马匹交给炮兵。但是,实际情况还是很糟糕。许多人不服从命令。结果大批官兵和骡马挤在一起,很多人被推进河里淹死了。俄军从三面而来,南面是奇恰戈夫,北面是维特根斯坦,东面是库图佐夫,使法军陷入极度恐慌。附近的俄军也不时炮击大桥,进一步加剧了渡河时的混乱。

11月29日上午,维克多的警卫部队在过桥后立即烧毁了这座桥,这才从俄军手中逃脱。然而,仍有1万多名掉队者未能渡河,还有4万多名非战斗人员。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抓获、杀害或淹死。

法军损失了所有的骑兵和几乎所有的火炮,只剩下三万人从国内撤出。

11月26-28日,在贝雷齐纳河战役中,3.3万法军遭到6.4万俄军的攻击。在右岸,内伊元帅和乌迪瑙元帅竭力抵抗奇恰戈夫海军上将的进攻,以保护桥头堡,确保拿破仑一世和残余势力逃脱。内伊是最后一个离开俄罗斯的法国人。

此战之后,拿破仑损失了所有的骑兵和几乎所有的火炮,并带领离开该地区的近万人逃离俄国。只有侧翼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2军团幸存下来。

虽然横渡贝雷齐纳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从四面楚歌的危险中逃脱出来,仍然是拿破仑的一项杰出功绩。12月5日,拿破仑把他的遗体留在斯莫尔冈,由缪拉指挥,他自己在考兰库尔等几位近代大臣的陪同下,乘雪橇经华沙返回巴黎。不久,缪拉也离开了马厩,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欧也妮王子。

12月18日,他终于回到杜伊勒里宫,迅速重整旗鼓。俄军在追击的同时,也遭到了法军的强力阻击。虽然人数占优势,但他们都是当地民兵和新兵。他们缺乏足够的精锐老兵,不断遭受损失,不得不停止追击。

这时候双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但真的是这样吗?

标签: 法军拿破仑俄军

更多文章

  • 盐池的变化是什么?盐池的背景是什么时候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盐池,各部,可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盐池之变,一场历史上汗流浃背的政变。说起盐池之变,其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革命,是当时可汗为了夺取政权而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盐池之变发生在河北省滦南县。说到可汗,就要说说元朝的历史了,因为元朝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称帝的古老王朝。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在盐池发生了什么。盐池的背景是什么

  • 宋朝的国土面积小为什么人口那么多?其中有哪些原因?(宋朝有多大面积有多少人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北宋,南宋

    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宋朝。说到宋朝,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是当时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朝代。最初的宋朝实际上分为南宋和北宋。北宋的经济很发达,但是南宋以后,经济大不如前。原因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统治者的无能,再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北宋初期,当时的宋朝经济非常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产生了新的文学题材

  • 笑傲江湖中心机最深的人物是谁?并不是武功最强的东方不败(笑傲江湖五大高手杀东方不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我行,不败,东方

    要说笑傲江湖最有野心、最有心机的人,那就是东方不败、任我行、左冷禅和岳不群。事实上,在原著中,东方不败的戏份并不多,但东方不败这个人物是如此吸引人。那时候的武侠迷都没见过这样的反派。他变得不男不女,因为他在皇宫里练习武术,甚至为了保护男宠而牺牲。东方不败在练习武术之前确实雄心勃勃,勇敢无畏,但是自从

  • 二战艾森豪威尔要万瓶可乐是怎么回事(艾森豪威尔才能)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伍德拉夫,可口可乐,艾森豪威尔

    中国军事史上有句老话: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意味着在双方还没有开始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准备足够的食物和草。二战期间,美军的中将·艾森豪威尔在北非战争中担任盟军司令时,居然给总部发了一封很有意思的紧急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北非的天气太热了。快把300万瓶可乐发给我的士兵!"艾森豪威尔就是这样估计士兵们的

  • 元宵节的别称是什么节(元宵节是上元佳节的别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元宵节,上元节,元宵

    这个元宵节快到了,很多人也问了,这个元宵节的别称是什么?这个外号其实挺有意思的。换句话说,它分为上元节、夏媛节和中原节。那是什么节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问题,一起揭秘。我期待你的加入!1.元宵节的别称是什么?元宵节的别称是:上元节,不是夏媛节。这个要澄清一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就是上元节!上元节!上

  • 马谡如果不丢掉街亭,北伐成功的几率会增加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诸葛亮,陇右,街亭

    说到诸葛亮,边肖其实觉得诸葛亮在用人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我们不谈这个了。以马苏为例。这个人确实有能力,但是缺点有目共睹。所以诸葛亮让他镇守街亭,确实是个错误,所以也很悲剧。但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马谡不会失去街亭,诸葛北伐成功的几率会增加吗?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吧!马谡不会失去街亭,诸葛亮可以暂时

  • 罗马帝国对世界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其中超级大国有着辉煌的历史。这些帝国军事实力强大,疆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统治着不同的民族。君主立宪制一直沿袭下来,这些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强大的罗马帝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穿越罗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左

  • 英迪拉·甘地为什么会被他的私人保镖杀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甘地,锡克,印度

    众所周知,印度的国父是我们都非常了解的圣雄甘地。那么谁是印度的母亲呢?她自称是"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铁娘子"这个称号原本是用来形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但实际上,它是朴素的"铁娘子"这个词就是“今天”;女汉子"的意思,但是比"女汉子"只是更高了。英迪拉·甘地在印度也被称为甘地夫人。甘地夫人是

  • 福字是正着贴还是倒着贴(福字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卧室)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祝福,但是

    在新的一年里贴上祝福的春联已经是一种传统习俗。虽然近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但这种习俗的根源从未改变。不过贴对联很容易,但是很多人贴福字很难,因为直接贴福字其实是对的,倒着贴也没事,也有祝福的意思。那么祝福词应该直接贴还是反贴?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重音吗?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1.向后贴,因为这

  • 《三十六计救赵》的原意及故事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魏国,赵国,邯郸

    原文:分敌不如共敌,敌不如敌。分敌不如共敌:共同,集中。分,散,散。攻击一个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然后再战。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先攻劲敌,不如后攻。含义:与其在进攻前分散削弱强大的敌人,不如以集中强大的兵力进攻敌人。攻击敌人的强处不如攻击敌人的弱处有效。【故事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