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希特勒是个战争狂人,是个冷血屠夫。希特勒是通过普选上台的,是德国人选出来的。他曾被德国人视为圣人,认为希特勒是地方当局派来拯救德国的天使。这个结论或多或少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人并没有搞错。
1918年,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除了严格的军事限制,德国还损失了732万人口、13.5%的领土、一半以上的钢铁工业和全部海外殖民地。
还需要支付2260亿马克的黄金。即使在1921年,赔偿确定为1320亿马克,这仍然是天文数字,德国政府很难还清。
为了还债,德皇统治下的魏玛共和国透支德国经济,通过印钞搜刮民脂民膏。短短两年,恶性通货膨胀席卷德国。
比如1923年,德国人喝一杯啤酒至少需要上亿马克,兑换一美元需要4.2万亿马克。
1921年,1美元只能兑换64马克。钱没有废纸值钱。
1929年,大萧条席卷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苦苦挣扎的魏玛共和国更是雪上加霜。
到1932年初,德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已经难以维持生计,失业率飙升至35%,无数德国人被迫流落街头。
这期间德国天空空是灰色的。
直到1932年7月,希特勒才来。作为工人党的代表,他以高票当选为第三帝国元首。
希特勒承诺德国的每个家庭都能吃上牛奶和面包。
可能有人觉得政客说的都是虚张声势的口号,但希特勒不一样。他真的能做到。
上任一年,600多万失业人口锐减至200万,工资福利大幅提高。
执政四年来,德国失业率几乎清零,只有30万失业人口。很多地区劳动力短缺,国民经济翻了一番。
希特勒做到了。他为德国创造了奇迹。
1938年夏天,希特勒再次承诺每个德国工人都会有一辆车,无数德国人瞬间感到无比幸福。
如果你是当时的德国人,你会怎么看待这样一个国家元首,一个把德国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人?
这不是上帝派来拯救德国人的天使。还能是什么?这么励志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票房大卖。
那么问题来了,治国真的那么简单吗?
为了重振经济,苏联奋斗了那么久,要不是挂着能源出口,解体时间就得提前了。
但回顾二战,凭借精良的装备和出色的闪电战术,纳粹只用了6周时间就打败了英法联军。
东线战场开辟后,投入军队550万人,装甲车4000多辆,战斗机5000多架,火炮近5万门。
整个二战期间,纳粹黑科技频出,但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充其量是紧张。
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一战后的德国有多惨,二战前的德国有多强,都只是不负责任的空一句话。
德国一战后四分五裂,经济濒临崩溃,政治一片混乱。希特勒上台确实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早在1938年,德国经济就开始走下坡路。政府年收入177亿,支出却高达300亿,明显入不敷出。而且,下降和上升都不符合经济复苏的正常规律。
也就是说,希特勒创造的奇迹不过是饮鸩止渴,依然是透支经济,只是换了个形式,和魔鬼交易了。
与魏玛共和国不同,希特勒不是乱印钞票,而是乱发债券。他一上台就到处游说,向四面八方借钱,获得大量信贷资金。
有了钱,当然要填饱肚子,解决就业是重中之重。
它不是财富密码,而是扩大再生产、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途径,自然成为首选。四年时间,修建了6700多公里的高速路,相当于今天德国高速路的25%。
不过就业问题解决了,债券也快到期了。投入大量资金的高速度看起来时间很长,但要几十年才能回本。加上1938年的赤字,巨额战争赔款。
即使希特勒改了名字"很棒的技巧"但一旦信用到期,资金链断裂,德国政府破产,还有谁愿意接这个要约?这些贷款应该如何偿还?
我想太多了。我为什么要要求德国还希特勒借的钱?在默认方面,希特勒是专业的。
作为战败国,巨额战争赔款是压垮城墙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信贷资金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因素。
如果希特勒老老实实还债,那就真的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希特勒不想还这些贷款,又还不起,怎么办?
当然是想办法拿回资金,然后发展产业。债还是要还的,即使还得慢。实力有限的德国根本承受不了这种愤怒。
汽车和军工都可以创造财富。
由费迪南德·保时捷团队设计,德国大众制造"甲壳虫"汽车应运而生,并因其低廉的成本和德国家庭的设计而在德国迅速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财团和公司也与德国签署了大量军购订单。但光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魔鬼的镰刀开始收割。
德国人民的支持,纳粹狂热分子的支持,魏玛时代遗留下来的高素质国防力量,发达的工业基础,逐渐扩大了希特勒的野心。
战争机器开始运转,数百万热血青年穿上军装,踏上战场。
他想通过掠夺来转嫁危机,发展经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波兰,迫害犹太人,占领法国,苏德战争都是如此。
曾经以复兴德国为己任,被德国人奉为圣人的希特勒,最终从天使堕落为恶魔,绝望地发动了二战,企图以武力征服和奴役世界。
不切实际的幻想把他变成了一个残酷的独裁者,导致近3500万人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希特勒的恶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