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曹丕的为政举措: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风,消除割据

曹丕的为政举措:改革官制,集中皇权,整肃官风,消除割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500 更新时间:2024/1/25 22:35:0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的为政举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改革官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集中皇权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整肃官风

曹丕建立魏国之后全力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经济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预作《终制》。

文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黄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三年(222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人之法。

黄初四年(223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曹丕的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消除割据

曹丕在位时,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

黄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因此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不是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史学家田余庆评价曹丕消除青徐割据势力说:“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

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民族

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

标签: 曹丕为政举措

更多文章

  • 曹丕的诗歌文学成就:创作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诗歌,文学成就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的诗歌文学成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诗歌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

  • 柳宗元为什么被称为柳河东?竟只因柳宗元祖籍在河东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柳宗元,柳河东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出生于当时的京城长安。史称柳氏得姓于鲁士师柳下惠,秦朝以后迁入晋之解县,属河东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宗元说:“河东,古吾士也”。唐代的蒲州解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不过,柳宗元的祖上历代宦游,早离故籍。

  • 柳宗元为什么被称为柳柳州?原因是柳宗元官终柳州刺史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柳宗元,柳柳州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

  • 苏辙在元佑年间是什么政治立场?苏辙在党争中属于哪一派?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辙,政治立场

    1085年,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罢免王安石变法新党,起用旧党大臣,司马光任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辗转在地方做官多年的苏辙才得以返京,苏辙也开始了为时七年的执政生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后,就要废除王安石的免疫法,恢复差役法。而苏辙认为:“自从废除差

  • 元祐党争的背景是什么?苏辙在党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苏辙,元祐党争

    北宋元祐党争是指在宋神宗年间围绕王安石变法所掀起一系列的党争。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启用了一批新官吏,包括苏轼、苏辙、韩琦等,这批人被称为新党。与新党对应的是旧党,旧党反对改革,而且旧党中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司马光、欧阳修等。而这

  • 关于努尔哈赤有哪些传说?努尔哈赤为何以大清为国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努尔哈赤,传说

    据说,青少年时代的清太祖奴儿哈赤,曾同明朝高级将领李成梁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接触。这就是努尔哈赤曾经作过李成梁的养子。传说奴儿哈赤被明朝辽东将领李成梁收养,并当兵三年。这三年,使他的武艺大为长进,刀、弓、剑、棍等都能娴熟运用。与敌人接阵时,努尔哈赤表现神勇,常常瞬间便将敌人斩于马下。这三年的军旅生涯,

  • 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七大恨》有哪些版本?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努尔哈赤,《七大恨》

    “七大恨”为明末后金政权君主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版本流传七大恨最初版本现已不存。现存最早记载七大恨内容的文献是后金

  • 周敦颐的思想贡献:把儒学推进了一步,成为宋明理学开山祖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敦颐,思想贡献

    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思想贡献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

  •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活字印刷术,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

  • 骚体诗的特点是什么?骚体属于哪一类文学体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骚体诗,特点

    骚体,指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模仿屈原《离骚》的文体。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特征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