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说说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到底哪个更适合做北宋的国都?

说说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到底哪个更适合做北宋的国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949 更新时间:2023/12/9 2:57:40

定国都是建立王朝的头等大事,汉高祖刘邦选国都时就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有过犹豫,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后也曾有迁都襄邓的打算。唐朝后来又营建洛阳为东都,并在武周和唐昭宗时两次迁都洛阳,还留下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尴尬纪录。而后随着五十余年间,唐朝及其后五代王朝的相继灭亡,中原政权遇到了有史以来最难以解决的定都问题。

而这个问题到北宋开国时,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当时情势下,长安和洛阳属于传统建都地,开封则是经济繁荣的新兴之都,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大致就是长安、洛阳、开封三选一。但除此三城之外,地处江南的南唐国都南京(时称江宁),也是一个潜在的选择。

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衡量当时的这四座城,可以先得出如下这样一个总体的判断

长安: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1)

洛阳: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1)

南京: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3)

开封:政治,经济,军事(总星数10)

先来说长安

长安地处渭水下游的关中平原,那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显赫的周秦汉唐四大王朝都定都于此。所以在政治因素上,长安作为北宋都城的资格是满格五星的,但在军事和经济上则都有不小缺陷。

梦回长安

从军事上看,长安虽然处在“四塞之国,被山带渭”的易守之地,但北宋初年长安周边战略环境相比于300年前已经大大恶化。长安北面的战略要地灵州、夏州落在了党项割据政权的手中,灵州和夏州作为阻止外敌南进关中平原的北大门,始终未曾被北宋掌控。

从后来历史发展来看,党项人不仅没有被北宋打败,反而一步步壮大成为西夏王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一百多年,战事数次蔓延到距离长安极近的固原和安塞等地,西夏的目标也始终指向长安。北宋中晚期的苏轼在词作中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的就是北宋与西夏的边患。

在经济上,当时长安面临的困难更为致命,一是粮食不能自给,二是陆运漕运困难。自西汉之后,长安就已经不具备作为国都的经济优势了,而后经过唐朝近300年的人口过载,森林植被的破坏,河渠水量的减少,关中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透支。

从唐朝初年开始,长安就经常需要靠“转漕东南之粟”来供给,但是从江淮到长安并没有直接的水路可走,而是要从开封、洛阳转运,陆运漕运都十分不便。“自江淮距汴、洛以达于关中,除其间陆运略计,水行无虑数千里,动有风涛覆溺之患……盗起天宝陵夷,至于代宗漕路几绝,不通京师,米斗千钱”。

虽然唐朝自武周迁都洛阳后又还都长安,但从那之后唐朝皇帝就食洛阳的情况便经常出现,根本的原因就是漕运不畅、长安缺粮。这种情况在北宋时期仍在恶化,北宋中期的司马光曾说过“关中饥馑,十室九空,为贼盗者纷纷已多,县官仓库之积,所余无几”。

总结而言,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在周秦时代人口尚未大规模增长时,这片被山襟河、四关拱卫的八百里秦川平原,从各方面讲都是定都的不二之选。但自西汉之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资源的过度消耗,建都关中的条件也就丧失了。

接着说洛阳

洛阳与长安的政治地位相仿,比如西周建都长安,东周迁都洛阳;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说这两座城是华夏古都双首也不为过。洛阳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之称,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就是在那里定都,所以它做北宋国都的政治资格也是满格五星的。

东汉洛阳城

在经济方面,由于从外地进入长安的水道需要从洛阳中转,中唐以前河北和江淮的漕运分别从永济渠和通济渠向洛阳汇集,那时候大量粮食物资就是囤积于洛阳的含嘉仓,洛阳也因此坐享“河朔之饶,江淮之利”。但安史之乱造成的藩镇割据,使河北地区处于不受唐王朝控制的独立状态,洛阳便无法再享“河朔之饶”,甚至连“江淮之利”也被水运条件更好的开封所夺走。

所以在五代末和北宋初,洛阳的经济条件虽比长安好,但已经比不上开封了。

在军事方面,洛阳号称“河山控带,形胜甲于天下”,“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严阻,扶二崤之崇山”。可见,居重山险隘环绕之中的洛阳,有着不输于长安的防卫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人李格非曾一语指出洛阳的要害“当秦陇之咽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历来为兵家所必争的洛阳,实际上是一个难以独善其身的四方用武之地,所以它作为国都的军事形势就比不上长安了。

再来说南京

虽然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南京尚被盘踞江南的南唐据为国都,但彼时距离北宋攻灭南唐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时间,所以南京并不失为宋初迁都并最终定都的一个选择。

当时的南京先后已有孙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在那里建都,特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和东晋、南朝的建都,使南京在近300年间成为华夏文化正朔的中心,所以北宋如果迁都南京是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

南唐江宁府

但南京的劣势是偏居东南,游离于关中和河南这两大传统建都地之外。明朝时朱元璋虽定都南京,但他后来曾派太子朱标去陕西考察迁都长安的可能,只是因朱标病亡而没了下文。所以,相比而言,南京作为国都的政治条件在四城中最差。

但在经济方面就不同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总体趋势是由西向东、由东向南转移,虽然南京在隋唐300年间遭到了统治者的破坏和打压,但它自身难以掩盖的地理优势仍旧推动着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到了五代时期,经历杨吴和南唐的经营,七十余年太平无事的南京很快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北宋时期最繁华的三个省分别是江南东路(首府设在南京)、淮南东路、两浙路,而南京就处在这三个省的中心位置上,使其优越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经济方面,南京显然远胜洛阳和长安,相比开封也要更好一点。

在军事上,南京山环水抱、地势险要,诸葛亮当年到吴都就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的赞叹。当时北宋的外部威胁来自于北方,如果坐南京而北望,则是前有江淮天险为阻隔,后有牛首山、方山为依傍。不论是着眼南京的一城之防,还是以全国视野的战略大棋局来看,南京作为北宋国都的军事条件,都是当时四城中最好的。

最后说开封

在北宋之前,最早是夏朝曾短暂在今天的开封市祥符区建都,接着是战国时期魏国在其地建大梁城为国都,再往后就是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开封。可见,开封的建都史并不突出,甚至还比不上南京。

但开封的优势是处在河南这片传统建都地之中,朱元璋起初也有过北上建都开封的打算,只是因其军事形势不好而放弃。所以从政治因素来讲,五代末年的开封虽然比不上长安和洛阳,但要强过南京。

开封的经济崛起开始于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地区在安史乱后沦入藩镇之手,致使运河北段永济渠的地位下降,只有江南八道财赋可供倚重的唐政府,自然视运河南段的通济渠为经济命脉。而洛阳、开封作为两座分别连接永济渠和通济渠的城市,也就呈现为一个衰落、一个繁荣的状况。

漕运水道

南北经济格局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那时的南北方仍旧割裂在不同政权的手中,洛阳与开封此消彼长的态势仍在延续,后周时的开封已经是一派“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的景象。所以,开封的经济条件显然比洛阳好很多,但相比于坐拥江南沃野的南京则稍显逊色。

综合政治和经济条件来比较,北宋定都开封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加上军事条件,那么开封就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对于开封四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的客观条件,北宋开国君臣先是寄希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夺回对长城的控制权。后来在这一希望落空后,北宋朝廷又采取修城屯兵的办法,试图以“兵险德固”来弥补都城的军事缺陷。

所谓“兵险德固”就是以兵为险、以德为固,具体做法是多屯兵和修文德,这使得文化昌盛和冗兵冗费成为北宋的两大特色。整个北宋时期,其军队员额都处在扩张之中,而且极少进行裁军,即使是战事平息的和平时期也不肯轻易裁军。宋初禁军加厢军总数近40万,其中半数的禁军驻防在开封,到宋仁宗时的军队规模达到140万,京城的驻防军数也同样水涨船高。

冗兵冗员必然带来冗费,导致“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由此造成的财政危机和民生疾苦,又使外患频仍的北宋内忧不断,最终酿成“靖康之耻”的苦酒。

哪个更合适

如果北宋能夺回幽云控制长城,那么定都开封当然没有大问题。若不然,就不如定都洛阳,虽然洛阳在靖康之变中一同失陷,但洛阳自身的防卫条件优于开封,定都洛阳能让北宋少受一些冗兵冗费之苦,也就能在京防与边防上少一点瞻前顾后和顾此失彼,但洛阳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无力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北宋最好的选择还是在攻灭南唐后将都城迁往南京。实际上,宋太宗在晚年将全面防御确立为国策时,就已经接受无法北上收复失地的现实,摆出了被动防守的姿态。若当时能果断迁都南京,整个北宋的战略局面将会焕然一新,但届时宋廷能否改行更积极的国防策略也未可知。

标签: 开封长安说说洛阳南京北宋

更多文章

  • 厉兵秣马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已经,准备,你们,兵器,进攻,做好,自己,秦国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做秦国内应,协助秦国攻郑。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顾不得听取大夫蹇叔的劝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

  • 盘根错节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告诉,一个,东汉,意见,应该,那里,做官,地方

    东汉时期平武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虞诩(yúxǔ),他十二岁就精通《尚书》,朝廷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就想让他做官。虞诩因为有九十岁的祖母在家无人照顾,所以就没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诩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职。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几乎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东汉大将军邓骘(zh&ig

  • 塞翁失马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儿子,转化,边塞,可以,生活,邻居们,一时,不必

    古时候,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走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

  • 老生常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没有,后来,什么,他们,周公,机会,不能,老生常谈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lù)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名气。日子一久,他的名声传到吏部尚书何晏(yàn)、侍中尚书邓飓(jù)耳里。有一天,这两个大官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

  • 千里送鹅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帝,鹅毛,千里,羽毛,长安,天鹅,情意,礼物

    唐朝时候,地方官吏经常要向皇帝进贡礼物。云南地方上有个行政长官要送件礼物给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银珠宝,要送也得送个稀罕的。最后,他决定进贡一只天鹅。他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用竹篓背上一只天鹅,前往京城长安。缅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来到了沔阳湖(在今湖北省境内)边。在这许多天里,天鹅

  • 旗鼓相当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实力,不断,西方,后来,没有,双方,公孙,建立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刘秀起兵反对,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当上皇帝,建立东汉王朝。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边远地带却还没有完全统一。公孙述占据了四川一带,并且自己当起了皇帝。隗嚣(wěiáo)在甘肃一带自称西州大将军。而隗嚣和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斗争。于是,

  • 励精图治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建议,治理,老婆,精神,为了,更加,自己,国家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公元前68

  • 如出一辙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如出一辙,当年,进攻,关羽,将领,后来,可是,时期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

  • 巧取豪夺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书画,临摹,古代,采取,别人,收藏,真迹,手段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fú),生活放荡不羁,装疯卖傻,人称“米癫”。他的书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据说,米芾喜欢收藏古代名贵字画,收藏的办法却常常采取欺骗手段。他只要打听到谁家有古代字画,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然后把摹本“归还”给人家,

  • 扑朔迷离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但是,十几,父亲,终于,从军,女子,木兰,不知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