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奥数"从何而来?为何能在中国大热数十年?

中国"奥数"从何而来?为何能在中国大热数十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157 更新时间:2023/12/14 5:26:44

近日,原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殿军对媒体表示:女儿的奥数题他也不会做,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奥数班解题的方法“不正常”。王殿军认为,奥数题千奇百怪的解题方法,无助于数学学习,反让学生“思维走歪了、兴趣学没了”。

奥数从而来?为何能在中国大热数十年?其危害何在?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起源于苏联

1934年,苏联在列宁格勒大学举办了一次中学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次将数学学科与奥林匹克体育竞赛联系在一起。该活动在二战期间暂停过几年,至1962年发展为全国性竞赛。在苏联,中学高年级的竞赛优胜者,可以通过推荐,获得免试读大学的机会。

受苏联影响,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于上世纪50年代开展数学奥林匹克活动。1959年,由罗马尼亚牵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nternational Ma 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IMO举办之初,主办国和参赛国主要是苏联阵营国家。至60年代中期,芬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先后加入。1974年,美国也派出选手参加。IMO渐具国际性。1976年,IMO第一次在西方阵营国家(奥地利)举办。自2008年起,每年派选手参赛的国家已达到100个左右。①

IMO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比赛规则。每个国家最多可派6名选手及2名正副领队,选手须为中学生;每次竞赛出6道题目,供选手分两天解答,每天答题时间为4.5小时;每题满分7分,总分42分。比赛设金、银、铜三个奖项,不固定得奖者数量。每届竞赛按照题目难易程度,划定不同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选手即能获奖。统计显示,获得金、银、铜奖选手的比例为1:2:3,获奖者约为参赛人数的一半。此外还设有特别奖和荣誉奖。②

苏联这种数学竞赛模式,在中国的命运相当波折

苏式“数学竞赛”自50年代被引入中国,先后经历了效仿、批判、重拾、变异四个阶段。

1、效仿

1956年,中国数学会指示下属各分会,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在华罗庚等人的倡导下,先于该年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四城市举办“高中数学竞赛”。这是中国“官办奥数”的开端。当时的教材内容,主要取自苏联历年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

图:1958年出版的《上海市1956-57年中学生数学竞赛习题汇编》,开篇即言明系学习苏联经验

2、批判

这种苏式数学竞赛,断断续续于各省市约略举办了20余次,至1965年彻底终止。其断续与终止,与中苏关系的波折起伏有关。1969年6月8日,竞赛的倡导者之一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刊,沉痛“反省”自己过往的举措:

图:华罗庚于人民日报刊文

“像过去在全国搞的‘数学竞赛,我是当作外国‘先进经验来加以宣扬的。这在全国流毒很广。只有在革命大批判中,只有在工人阶级的热情教育下,我对此才算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其实,‘数学竞赛那叫什么先进经验,完全是照搬苏修的一套,是公开号召青少年走个人奋斗、只专不红的道路。现在回想起这些问题,我是痛心疾首,惭愧至极!”

因为上述同样的缘故,此一时期苏联国家阵营所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国始终未派代表参加。

3、重拾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数学竞赛活动重。华罗庚亲自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全国八省市高中数学竞赛。该年,邓小平在与清华大学校长座谈时提到: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都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数学竞赛中考得好的可选一些出去。物理化学也可搞竞赛,把考得好的派出去学习。数学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挑选竞赛中优秀的十五、十六岁的青少年出国学五年,二十来岁回来就可起作用。”(《邓小平同志谈清华问题时关于派遣留学生的指示》)

4、变异

1979年,8省市高中数学竞赛扩展为全国数学竞赛。这也是最后一届“官办奥数”。

内中原因,据裘宗沪披露:“1979年全国数学竞赛之后,国务院两位副总理考虑到人力、物力花费太大,规定5年之内教育部门不搞全国竞赛。”

1980年,中国数学会决定将竞赛模式由“完全官办”更改为“民办公助”。该会确立了新竞赛模式的“一个性质”和“三大原则”:

“一个性质是:数学竞赛是一个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属于民间活动而不是政府的教育项目。三个原则是:一是民办公助,全国数学竞赛由数学会主办,争取行政部门的适当支持,由教育行政部门及科协资助;二是精简节约,以1979年全国数学竞赛为鉴,以精神奖励为主;三是自愿参加,学生完全凭兴趣参加比赛,不予强求。”③

1981年,由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北京数学会发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25个省市参加;次年年由上海组办,28个省市参加。“各省市轮流组办、由中国数学会普委会调节”,遂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奥数国内竞赛模式。

图:航空专业教材编审组1978年编纂的《八省市数学竞赛资料汇编》封面及华罗庚之题词

苏联解体后,中国长期称霸IMO

西方国家的参赛,大大淡化了IMO比赛的冷战色彩。1985年,中国首次派了两名中学生参加IMO。其中一名学生得17分、排76名,获得一枚铜牌。在38个参赛队中,中国和塞浦路斯并列总分第32名。

如前所述,中国自50年代以来的数学竞赛,一直是对苏联“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模式的效仿。“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亦起源于苏联,成熟于东欧国家之间。故此,中国参加该项赛事,实具有他人所不及的“先天优势”。苏联解体后,中国迅速成为了该项赛事的绝对霸主,实是情理中事。

除“先天优势”外,这种绝对霸主地位,也有赖于对苏式选拔模式的借鉴和参考。

自1986年起,中国开始组织冬令营,选拔IMO选手。先自各省、市、自治区初选出有81名学生进入冬令营,再从冬令营中选拔21名优秀学生组成国家集训队,初步建立起“冬令营国家集训队国家队”的选拔模式。这种模式与苏联相仿苏联将数学竞赛分为校级、市级、省级、加盟共和国级和全苏五级,每级参赛人数是前一级的10%。苏联还设有8个专门的数学奥林匹克学校。

当时负责选拔工作的裘宗沪等人原本的期望是:“国家队的六个选手中能有四个人得奖,并希望起码能有一个拿到银牌,希望中国队总分能进入前十名”。结果,在1986年波兰举办的IMO上,中国获得3块金牌、1块银牌和1块铜牌,总分居第四,大大超出了预期。⑤

此后,中国更加注重IMO选手的选拔工作。现在的选拔模式是:每年10月举办民办公助性质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从约20万参赛学生中,选出约120名参加冬令营(即“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简称CMO),经过竞赛,再选拔出20~30名学生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每年集训从3月开始,直至当年7月选出6名参赛国家队队员。⑥

尽管IMO只对参赛个人发奖,不设国家奖项。但计算各国选手的总得分而得出的排名,仍被很多人视为国家数学能力的证明。据统计:1988年以前,获得总分第一最多的是苏联,有12次;198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19次总分第一。美国极少获得第一,惟总分长期保持在前三名。

图: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31届IMO各国积分排名表

被神化后的奥数教育,其实是在祸害学生

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IMO,北京即出现了第一家奥数培训机构。该机构宣称“所有任课教师均通过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一级教练员考核”。⑦但当时尚无全民奥数热。如数学家王元看到,社会上流行着“数学竞赛是中小学生搞搞的智力小测验”“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搞数学竞赛,是不务正业”等舆论意见。

1990年,中国举办IMO并取得优异成绩,奥数热度骤增。许多学校开始将奥数成绩作为评判学生智力、能力的重要标准。由此催生出大批奥数培训班。此后,中国不断在IMO中斩获总分第一,奥数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亦随着媒体报道一再提升。奥数培训面的人群,也从中学生迅速扩展到小学生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摇身成为名校(初中)择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官方对奥数热的抑制,至晚始于1994年。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各学科竞赛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提出停办奥校。此后类似措施亦有不少,如2005年,北京曾叫停奥数竞赛之一的“迎春杯”、叫停中小学举办奥数班。但“奥数”已被神化,家长、学校亦俱广泛接受了这种神化,类似抑制措施并无效应。

学术界其实早已有所反思,认识到了奥数竞赛与数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如获得菲尔茨奖(该奖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明言:

“做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数学其实是做研究,而奥数却只是做题目。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是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自己找问题,而奥数训练的不是这个。只知道去做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有些地方将学生聚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获了奖又怎么样,……(我)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对考试有能力,对思想没能力,最后连毕业都困难。“⑧

曾参加奥数训练拿过IMO金牌,也曾获得菲尔茨奖的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对奥数训练和数学研究之间的区别,有着更切身的体会:

“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简而言之,“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所倚仗的,只是对既定解题技巧的积累;“在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所要求的,则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丰富的创造力。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2015年,带领中国队参加第56届IMO的瞿振华也承认:小学奥数班上所教的奥数题“确实很偏,更像是脑筋急转弯、考查智力的”,小学奥数学习“未必对高中有帮助”。⑨

目前参加IMO的国家虽有上百个,但只有在中国,奥数才成为了一门“显学”。

比如德国。其数学相关组织,每年会给全国高中寄去一份奥数题目,解答出这些题目的学生,有可能被选为德国参加IMO的队员;被选出的队员经过几天简短的培训后,即可赴主办国参赛。一位德国科技教育专家曾对翟立原(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明言:“上述竞赛只是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一个舞台。如果学生获奖了,不意味德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就高……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把参赛与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因为这只不过是他们可选择的诸多课外、校外科技活动中的一项。”即使在IMO中获奖,也不能为学生带来什么。

再比如美国。其参加IMO的选手,虽也是从20万报名者中层层选拔,但被选拔进训练营后,集训时间只有三周半。其宗旨不是夺冠,而是满足学生的兴趣。2015年带领美国队夺得IMO总分第一的罗博深说,“自己当教练的首要工作不是赢得比赛,而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研究非常愉快,希望这些学生在今后20到30年里都能取得成功。”除兴趣外,参赛队员也鲜有功利性目的。毕竟“奥数获奖不能保证他们被常春藤名校录取,这些学校以往曾拒绝在奥数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⑩

当然,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依附在奥数身上的,不但有一个民族的“数学大国”之梦,也有具体个人的“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之梦”。

图:2009年,教育学者杨东平在个人博客刊文,直指奥数教育堪比黄赌毒,引起很大反响。但奥数教育热迄今未退

注释

①罗增儒:《中学数学竞赛的内容与方法》,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②赵小云、陆竞:《数学奥林匹克的历史和现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5月增刊;④王元:《数学竞赛之我见》,《自然杂志》1990年第12期;③⑤裘宗沪:《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开明出版社2008年,第1050页;⑥熊斌等:《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0页;⑦《当代北京教育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197页;⑧万润龙,《丘成桐:数学之美》。⑨韩晓蓉等:《解密奥数国家队:“全民奥数”与“精英奥数”不应混为一谈》,澎湃新闻2015年7月21日;⑩王晓枫:《“美国奥数队只集训三周半”》,《新京报》2015年7月26日。

标签: 中国

更多文章

  • 来处不易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学生,成功,知道,不是,真正,天下,看见,读书

    朱柏庐是明末昆山人。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

  • 见怪不怪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见怪不怪,后院,起来,听到,客商,哭声,大惊小怪,母猪

    宋朝文学家洪迈写了个《姜七家猪》的故事:有个叫姜七的人,以开旅店为生。这年春天,姜七常常听到自家后院有隐隐的哭声,很悲伤。开门去看却什么也没有。一天,有五位贩运药材的商人投宿在他家。夜深人静,五个人都听到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后院猪圈旁。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泣,不由喝斥:“畜生,为什么在这

  • 暮夜无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昌邑,考虑,有人,没有,哥哥,推荐,皇上,知道

    杨震是东汉时华阴人,以教授学生为生,由于正直、博学,人称“关西孔子”。五十多岁杨震被逼不过,只得出来做官。他去东莱出任太守,路过山东昌邑时,他以前推荐的秀才王密,正好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夜晚抱着十斤的?S金来要送给杨震。杨震说:“我深知你的为人,为何你对我却一无所知?”王密说:“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没

  • 孟母断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才能,没有,织布,一样,织成,学习,母亲,知识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

  • 同心同德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老百姓,我们,一定,武王,上天,自己,但是,时间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

  • 编席抄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放养,读书,了不,没有,喜欢,西汉,家里,自己

    西汉人路温舒,幼年时候家里非常贫穷,靠放养为生。众所周知,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西汉还没有纸。书是靠人手抄写在绢、帛、皮革、竹简上的,很贵重,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有书。他从小喜欢读书,可是家里穷,借书,要还,记不清楚。他总想有自己的书。有一天放养,看到蒲草的叶子很宽,灵机一动,把蒲草编成席子,在上面写字,

  •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来到,白天鹅,小心翼翼,没有,觉得,鹅毛,一个,唐太宗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奇珍异宝前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点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

  • 孔子拜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什么,孩子,孔子,小孩,没有,赌博,什么样,这个

    项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

  • 破釜沉舟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所有,攻打,火速,项羽,赵国,解围,如果,打败

    秦二世三年,秦军数十万攻打赵国巨鹿很急,赵国向楚怀王求救。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带兵数万去解围。大军走到安阳,忽然停止不前。停了四十六天了。项羽忍不住去问宋义:“现在秦军猛攻巨鹿,我们应该火速渡漳水,和赵军一起里应外合,打败秦军啊。”宋义说:“不对!如果秦军打败赵军,我就可趁他们疲惫攻打。如果赵军打败秦军

  • 黄香扇枕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尚书,来说,这样的,睡觉,朝廷,是不,一个,父亲

    东汉时期,黄香九岁母亲就去世了。他年纪虽然小,但是很懂得孝道。为照顾父亲,在夏天炎热的时候,小黄香拿着扇子站在父亲的身边,把枕头和席子扇得凉凉的,把蚊虫轰得远远的,然后再恭恭敬敬地请父亲睡觉。冬天天冷,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把冷被窝暖好后,请父亲来睡觉。这样的饿举动对成年人来说都很难,对于一个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