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管中窥豹

管中窥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857 更新时间:2023/12/5 19:37:59

史料记载:“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段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献之,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聪明伶俐。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着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划策,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听到他们这样说自己,很是气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说完,就甩开袖子走了。

“管中窥豹”的成语便出于此。

该成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指人们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为“竹管”圆孔面积所束缚,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观对象身上具有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观测对象是一只豹子。这种逻辑思维能够以小见大,极具智慧。“微尘中见大千世界”与“管中窥豹”均可用来形容通过小事情,推测出对象的概况。

然而,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可见的“一斑”并非百分百的是豹!梅花鹿身上的斑纹完全可以与豹子相媲美。因此,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搞不好就会出现“指鹿为豹”的尴尬,让人啼笑皆非呢。

《世说新语·方正》

【求解驿站】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活学活用】有的人孤陋寡闻,~,却喜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妙语点拨】七个盲人碰到一头大象,便都上前摸摸大象是什么样子。他们摸到大象粗腿、尾巴、肚子、背部、耳朵、牙齿、鼻子,便分别形容大象像柱子、笤帚、山包、平台、蒲扇、犄角、橡皮筒,争论不休。这个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盲人们“管中窥豹”,都只是看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便固执地认定大象的总体模样皆如此。这示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全面了解情况,千万不能乱下结论,否则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近义】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标签: 一斑豹子对象事物大象看到身上管中窥豹

更多文章

  • 望门投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当时,他们,党人,逮捕,下令,官府,皇帝,朝廷

    张俭是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楚汉时代曾和刘邦并列诸侯的赵王张耳,他以操行高洁闻名当世。张俭曾做过山阳东部督邮,深受汉桓帝宠信的中常侍侯览,家乡就在山阳郡。侯览是当时权势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侯览先后夺占民宅三百余所,良田一百多顷。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几

  • 梁上君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君子,知道,努力,东西,小偷,大家,我们,一个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陈寔(shí)的人。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迫于生计,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也有的人因为无以为生,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一天

  • 楚弓楚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随从,野兽,人员,自己,丢失,寻找,一个

    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

  • 断章取义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自己,商量,哥哥,告诉,齐国,杀灭,断章取义,卫士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卢蒲敝

  • 得心应手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音乐,制作,不是,不能,一点,感受,故事,心里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这段文字说得是师文学艺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叫做师襄的乐师。他弹琴的时候,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师文学了三年,柱指钧弦,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

  • 跳梁小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逍遥,自己,庄子,无所,小丑,可以,无用,什么

    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樗(chū)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讥讽庄子所说的“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对此,庄子这样回答道:“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

  • 楚囚对泣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解决,问题,江南,国家,哭泣,大家,没有,起来

    刘聪,匈奴人,他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京城,广结名士、豪杰,被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这是刘聪政治生涯的开端,后成为十六国时汉国的国君。公元311年,刘聪派刘曜(yào)率兵攻打洛阳。破城后,将怀帝俘到平阳。刘聪在宴会中侮辱怀帝,晋朝的旧臣痛哭,刘聪为此把他杀死。怀帝死后,他的侄子司马邺即位

  • 掉以轻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青年,拜师,中立,这种,求学,什么,文章,那样

    公元805年,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着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

  • 超群绝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刘备,了解,马超,绝伦,超群,关羽,之下

    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重要将领。刘备当平原国相后,关羽和张飞分头率领他的军队。他们三人同睡一张床,情如兄弟;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总是侍立在刘备身旁。刘备跟随刘表后,关羽跟着依附。后来,刘备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另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急追刘备,到达当阳(地名,位于兮湖北省

  • 暗箭伤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我们,青年,伤人,为了,公孙,就是,一个,自己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手下有两位宠臣,一个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yǐng)考叔,另一个是英俊倜傥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孟子曾赞扬这位青年美男子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公孙子都平时恃宠骄横,又武艺高强,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无人能比。他向来对颍考叔非常不服气,总想显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