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虽然历史演进的过程无法改变,但有时候,一个关键人物,一个小事件,就能改变历史呈现给我们的细节面貌。比如今天圈主讲的这个故事。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商鞅。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基本信息。
商鞅原是保家卫国的皇族,所以被称为“魏阳”或“公孙阳”。至于“商鞅”这个名字,后来被秦国君主分封在商地上。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就像电商界的某宝。每个人都想着扩大自己的地盘,不得不时不时地打一仗。到商鞅时,已经形成了七大强国,史称“战国七雄”。
虽然名义上是“七”公,实际上秦的地位很尴尬。因为地处西部边陲,国家贫穷,中原各国当时都不愿意和秦国打。
碰巧的是,秦朝的君主秦孝公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国王。他刚刚继位,面对其他国家的轻视,各种事情都脱不了干系。他想了想,决定列入立功名单。
在颁布这一招贤法令的时候,商鞅也是魏丞相错叔的座上宾。不过,虽然丞相极力向王维推荐商鞅,但王维还是觉得商鞅太年轻不成熟,不能重用他。
丞相死后,失去靠山的商鞅心灰意冷。正在这时,他听说了秦的征讨人才的命令,于是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哦,不,坏马。就这样,一个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对于商鞅与秦的相遇,你的想象可能是贤臣与良主一见如故,如是:其实不然。在双方正式确立君臣关系之前,他们经历了一次不愉快的交流:
商鞅第一次想用王之道征服秦王,所以制定了这样的计划。然而,秦孝公对此毫无兴趣,总是打瞌睡。
商鞅知道秦王对王直道不感兴趣,就仔细修改了他的建议:但秦孝公仍然不感兴趣,继续睡觉。
通过前两次的接触,商鞅终于明白,秦王要的是让国家迅速强大起来。而他深深明白,要让国家强大起来,就要进行转型升级!这一次,他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
果然,商鞅的方案得到了秦孝公10086个赞!这一次,秦王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谈了好几天。最后,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实行政治改革,改造和提升国家!
然而,在中国古代,改革是多么困难啊!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法就是祖宗的法,变就是对祖宗的不尊重,不尊重。为了给变法创造舆论,秦孝公安排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和商鞅进行现场辩论。
面对批评,商鞅以儒辩,慷慨陈词,还留下了名句。“不共治天下,不必师从上古。”
论战以商鞅的大胜而告终,商鞅也被全面负责变法的秦孝公任命为“左书长”。而“左书长”是非秦贵族所能担任的最大官职。
商鞅即位后,立即进行了改造升级秦国的行动:
新法一经颁布,就遭到保守派的顽强抵制。为了实施新法,商鞅也采用了血腥的方法来建立尊严。商鞅虽然冷酷无情,却树敌众多。但是,改革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行十年,秦人甚喜,路未拾。山中无贼,家给人足;民勇公战,畏私斗,乡治。”
10年后,商鞅进行了第二阶段改革:商鞅的两次变法历时19年,使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型升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二流国家一跃成为俯视六国的“虎狼之国”,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和秦孝公抓住了社会变革的机遇,通过转型升级完成了秦国的经济飞跃和财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