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如云。曹操虽然仰慕张合,但对他并不十分放心。他不仅只有七千兵镇守合淝,还故意用乐进、李典等与张辽不和的人作为牵制。可见除了朝廷将领,曹操对外人都留了心眼。
然而,也有例外。在曹魏的西北战场上,除了宗室大将夏之外,还出现了一位活跃的名将。从汉中之战到诸葛亮北伐,这个人就是曹魏在西北的主要将领。他不仅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还是曹魏帝国的心腹大将。他经常在西北指挥数万精锐部队,是诸葛亮的死敌。
这个人就是张合。
张合的功绩在史料中有详细描述,此处不言而喻。刘备和诸葛亮比夏侯元更怕他。这是刘备自己承认的。诸葛亮执政期间,被街亭打败,这是张合的杰作。无论是对战前形势的判断,还是战时的表现,张合都堪称三国中后期曹魏第一将。诸葛亮每次遇到张合都很头疼。有了张合在,曹魏在西北的战局就有保障了。曹真主西北时如此,司马懿继位时也是如此。
然而最终张合还是死在了西北战场。他的死不仅对当时的曹魏帝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而且还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他是被司马懿和诸葛亮杀死的!
司马懿为什么要杀张合?这与司马懿当时在曹魏帝国的政治地位有关。此时,他刚刚接手曹魏西北地区的防务,责任重大。对手诸葛亮不仅有名,而且难胜。同时,他手下的将领多为曹真时期的将领,基本都是曹魏集团的精英。他们习惯了听命于曹魏宗室,对司马懿这个外人不服气。
司马懿第一次和诸葛亮交手,过于谨慎。部下不但不支持他们,反而指责他们,有的将领甚至当众嘲笑他们,说司马懿胆小如鼠,畏敌如虎。这让司马懿觉得很尴尬。此时曹魏西北大营中最有威望的将领是张合。对于将军们的意见,张合一言不发,显然是暗中支持。不得已,司马懿出兵迎敌,不料被诸葛亮击败。司马懿虽然得到部下的鼓励,但是打了败仗,没有面子,只好躲在军营里避战。
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退兵,司马懿突然来了精神,命令张合领兵追击。这个时候司马懿就知道诸葛亮这个时候撤军不是战败,而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的撤军。他不仅没有做研究,而且做了一个草率的决定。同时派出自己的副手、名将张合,让人怀疑此举的真实目的。
张合接到此令,立即提出异议:“军法,攻城必须开出一条血路,军队不得追击。”但司马懿坚持己见,仍然让张合领兵追击,导致张合中了埋伏。
如前所述,诸葛亮的撤退不是失败,而是刘禅的突然命令。所以诸葛亮在退兵之前,有时间做好各种准备。撤军途中,诸葛亮不忘防曹魏偷袭,在木门上设下埋伏。不想来送死的是张合。大捷之后,张合死于西北。
随着张合的去世,诸葛亮在西北战场上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作为司马懿,张合之死给他带来的利大于弊。从此军中无人与自己为敌,驾驭军队也变得容易多了。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西北战场上就没有人在资历和影响力上超越自己,一手遮天。
可惜一代名将,从此至死都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