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灭六国,最后统一天下。可是你知道吗,六国中的赵国,实力丝毫不亚于秦国。有些读者可能要问了,既然赵是个明星如云,人才济济,为什么会输给秦呢?下面小编就带你回到这段历史。
公元前228年,秦朝的将军王建率军攻打赵,打败了赵,杀死了,燕居逃了。然后秦军占领了邯郸,又占领了赵国君赵倩。秦亲赴邯郸,杀光了所有与他母亲家族(赵霁)有仇的人。然后乘势开车,经太原和尚军返回秦都咸阳。至此,战国七雄之一的赵灭亡了。为什么名将如云的赵打败秦国,最终走向灭亡?
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如秦国的实力,各诸侯国不能一致抗秦,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攻击,赵国不利的地理条件,天灾瘟疫等。,都可以算是外因。这些外在因素大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至少不以赵的意志为转移,这里就不多谈了。让我们把重点放在赵灭亡的内部因素上。
赵的政治动荡使他在战国七雄中享有盛名。赵于公元前403年成为诸侯国,于公元前228年去世。175年,总共有10个王子,这10个王子中,有5个经历了政治混乱,分别是:1。赵元年(公元前386年),赵朝造反;2.赵成侯元年(前374年),子赵胜与成侯争夺皇位;3.赵成侯二十五年(前350年),成侯死,公子马与太子苏侯争夺皇位;4.赵浩棋惠文四年(前295年),儿子张钊与赵浩棋惠文争夺皇位;5.道祥年间,废妻长子,迁赵为太子。
在赵国的五次政治混乱中,公元前295年的政治混乱危害尤为严重。赵武灵王,赵国历史上少有的英雄,在那场政治混乱中活活饿死。赵武灵王之死,对赵整体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赵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风光的时期是赵武灵王中后期。当时的赵国由武陵王胡夫骑射转型,军力达到空之前。赵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征服了北伐,打败了胡人,灭了钟山,还直接影响了燕国和秦国的王位继承——、秦称王,这都离不开赵武灵的支持。
但赵武灵对王骑射的改革是不全面的,与秦国商鞅的改革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商鞅变法,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国王守法到普通百姓家居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赵武灵王对胡夫骑射的改造主要在军事方面。所以赵国只是靠军事实力变强,并没有像秦国那样使国力真正强大起来。正因为如此,这才是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必然被秦国所灭的悲惨结局。
因为国力不强,赵的兴盛只是昙花一现。长平之战后,赵一路沦陷。长平之战是赵国由强转弱的分水岭。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因为赵国国力不强,赵国希望速战速决,所以用廉颇交换赵括,所以要向齐国借粮,于是赵括46天没有粮食...
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都要求文武并重。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大国或者盛世,哪一个不是文官武将云集?据说战国时期的七大英雄,魏时期的:有、等。,而吴有和吴起;在秦国,文臣武将更是才华横溢: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以及司马错、白起、王建、王贲等。
赵民风彪悍,能打仗的武将辈出。除了廉颇和李牧,赵手下的武将还有赵奢、韩旭、娄常、乐诚、庞宪、司马尚等。战国四大名将王建、廉颇、李牧、秦、赵各占两席,也不是没有道理。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只论武将,赵国不会输给秦国。
赵在文官方面输给了秦国。赵的公务员是谁?牛畜、太武吾、费祎、蔺相如、于青...这些人中,除了蔺相如,其他几位,有些朋友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这不是因为我们无知,而是因为这些人远远不如秦的文官们。
由于赵重武轻文,武将普遍骄横,甚至到了不听君主号令的地步。廉颇和李牧,赵的两大名将,都曾见过这样的情况。公元前245年,襄王命乐成接替廉颇。结果廉颇领兵攻打乐城,导致乐城逃跑,廉颇本人最后也逃到了魏国。公元前299年,赵命令和燕居来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结果李牧不服命令,最后被杀。
赵的十大诸侯,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前途无量,其中就有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但赵武灵王在壮年时退位,导致长子张钊和幼子赵贺内乱,自己也死了。事实上,他不是一个明智的国王。
此外,赵浩棋程潇觊觎南朝鲜加入党,并匆忙与秦国爆发了长平之战,并以赵括取代廉颇。赵道祥指定妓女为接班人,废掉赵嘉理和赵倩,是愚蠢之举。至于赵的末代君主赵,他就更加昏昏沉沉,无能而荒唐了。国王发呆,必然导致奸臣当权。郭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出现在赵末年。
大家都很熟悉“廉颇老了,还能吃吗?”上面提到的王召用赵玉安和燕居来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的故事和举动都与郭凯有关。赵的政治事务被一个像这样的内奸控制着,他吃里扒外。怎么才能不灭亡?!李牧是赵最后的支柱和遮羞布。当赵听信的谗言,共同上演了一场撤换李牧的闹剧后,赵的大厦终于倒塌,只剩下丑陋不堪。
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能够推翻将领分布广泛的赵国,最大的原因就是秦王嬴政不仅有一批随时可以冲锋陷阵的将领,还有一批极其擅长战术的文臣和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