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有着怎样的历史?

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有着怎样的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87 更新时间:2024/1/21 4:18:22

说起花鼓戏,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大多都只是听说过这个词但是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见过。就像现在新时代年轻一带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不在去关注各式各样的戏剧了。但还是有很多喜欢我国戏曲化的小伙伴们在关注着这方面的内容。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有着怎样的历史。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支。

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源出于汉族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汉族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

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

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

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他们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概括:如“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

所谓“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改尾巴”、“换骨头”是改变调式和骨干音。“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秦腔的艺术特点在哪里?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秦腔,看过前段时间张艺谋导演的《长城》这部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电影中殿帅逝世后的那段秦腔,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位观看者的心中。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关中地区,在西周的时候,关中地区就是秦国所在的位子,所以秦腔之名的由来便是这个原因。那么秦腔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呢?有着什么样的

  • 折简相召什么意思?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虽然将整个曹氏宗亲瓦解,但朝中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大臣抵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除掉。这点也和当年曹操的举动并无两样,事后魏国大臣王凌准备起兵对抗司马懿,结果消息走漏风声,被司马懿提前一步。论权术王凌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假意饶恕王凌,实则是想让他放松警惕。

  • 暗八仙是什么,暗八仙有什么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八仙过海的故事非常出名,八位神仙各显神通,而每位神仙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一些甚至在历史上的原型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逍遥自在。而古代除了“八仙”,还有一个“暗八仙”,这暗八仙又是一些什么东西呢?他们也是神仙吗?与八仙相对的暗八仙到底是一

  • 家父家母家君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家父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其实就是指的自己的父亲,但是这些叫法在中国古代叫的比较多一点,在今天用这样的叫法就非常的少了,那么我们中国只古就是礼仪之邦所以这些称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古人是有一些什么社交礼仪吧!一、口头称谓语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

  • 单刀赴会什么意思?单刀赴会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趁势占据了荆州,只留给了孙权三个郡。当时孙权刚和曹魏血拼完,所以也不好跟刘备撕破脸,荆州的事情也就搁浅了。不过刘备当年明明就是借的荆州,却迟迟不将荆州归还,看到刘备一点动作也没有,孙权也在坐不住了,派出鲁肃准备找刘备要个说法。后面的故事就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单刀赴

  • 小雪节气代表什么,小雪来临要注意哪些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有“小雪”一个节气,过了之后就进入到了下雪的时节,只不过因为这一时期的降雪量并没有很大,所以名为“小雪”。最明显的感受莫过于寒冷了,即便太阳高照,还是抵挡不住呼呼而来的冷风,如果是南方的小伙伴到了北方,这种体验必定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在小雪

  • 老蚌生珠什么意思?老蚌生珠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老蚌生珠”,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成语,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老蚌生珠的意思是指老来得子的人,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孔融和韦端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孔融大家肯定都认识,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而韦端这个人就需要向大家介绍介绍了。韦端活跃于东汉末年

  • 我见犹怜,何况老奴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小三”都被打上了一些固定的标签,惹人厌恶,不管做什么事在别人眼里都是处心积虑。一般来说,所谓的“小三”都是容貌方面比较出众的,但是不管如何这个身份总归是让正室很气愤。然而历史上却发生过一件相当奇葩的事情,当正室得知丈夫纳妾之后,原本想要过去

  • 壮族的花炮节是几月几日?什么是花炮节?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花炮节,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是一个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的节日,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育运动,深受着很多少数民族的喜爱。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壮族对于花炮节气可以说是发扬光大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便是壮族过花炮节的时候。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壮族的花炮节吧。壮族的“二月二”

  • 傣族的泼水节是怎样的?为甚么会有泼水节?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水可以说是每一个地球生物都需要的东西,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水师非常神圣的。就比如说中国的傣族,专门为了水还设立了一年一度具有民族特色的皮水解。在泼水节里,人们会将清凉的谁互相泼洒,这就代表着互相祝福,也会有着青年男女,利用泼水相互表达着爱意。而这种泼水文化,在傣族的文化里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今天我们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