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餐桌酒文化的陋习是如何形成的?酒桌陋习起源

中国餐桌酒文化的陋习是如何形成的?酒桌陋习起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479 更新时间:2024/2/4 13:46:25

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酒的品种繁多,自宋代发明蒸馏技术后,人们开始把白酒当做主要酒类。酒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酒桌上的影响更是长达千年,可以说中国餐桌上的酒文化仅此一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陋习,例如劝酒、酗酒等,而且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是很多人的烦恼。那这些陋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中国酒桌上的劝酒、酗酒等丑陋文化,称之为中国酒桌文化,是酒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畸型陋习。

自酒为先贤杜康发明以来,中国人饮酒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形成了一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从商周到今天,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中国人爱喝酒,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佳话。太史公司马迁曾在《货殖列传》中这样赞美道:

“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在汉代,饮酒成为汉代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无论是祭祀、宴会、婚嫁亦或是节日,各种饮酒活动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自古以来,中国人均以酒成礼,饮酒往往扮演着一种教化的功能,例如“乡饮”,便是教育百姓“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重大活动。

然而在汉代,统治者们却又时常限制臣民们饮酒,汉文帝时,曾颁发了一条略显奇葩的法令:禁三人无故饮酒律。《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在其后,裴荫注解文颖这条注释:“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这条律令非常简单,就是禁止百姓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群饮”,而这个“群”是指“三人以上”。汉律规定,只有节日、婚嫁以及皇帝规定的日子才能聚众喝酒。而皇帝规定的饮酒日也被称为“酺”。

在现代人看来,这条律令简直无厘头至极,朋友之间喝点小酒,难道不行?根据考古发现,确实不行。《居延汉简》中,曾发现一枚竹简,上写“甲日初禁酤酒群饮者”。考古资料与文字资料互相对应,可以证明“无故群饮律”是存在的。

朝廷为何不准百姓们群饮呢?这就要从汉代粗豪的“酒桌文化”说起了。如果说“酒文化”是个褒义词,那么“酒桌文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因为这往往代表着陋习。而这种文化与酒文化相伴生,同样源远流长。而在汉代,如今一切的“酒桌陋习”在那时都有体现。汉代人尚武粗豪,也让这种陋习无限放大。那么,汉代的“酒桌文化”又体现在哪儿呢?

一、强迫性的劝酒

如今在酒桌上,很少有人自愿喝酒,而是别人强迫在喝。而在汉代,部分酒徒就很喜欢强迫别人喝酒。当时,有个群体名为游侠,实际等同黑社会。他们黑白通吃,常常可以无视禁令,聚众群饮,同时强迫人喝酒。

汉武帝时,有一位大侠名叫郭解,此人是地方黑恶势力的首领,权力很大,而他的亲戚也因此仗势欺人。其中,他的姐夫便是个不讲理的主。《汉书·游侠传》记载:“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也就是说,郭解的姐夫仗着小舅子的势力,总是强迫人喝酒,所谓“釂”,就是一饮而尽的意思。如果对方不喝完,就拿着酒强灌。最终有人忍无可忍,将此无礼之徒刺杀。和郭解姐夫交往的,毕竟也不是善茬。

无独有偶,有位游侠名叫陈遵,此人便是一个喜欢狂饮的主。他不仅自己喜欢喝,而且喜欢逼着别人喝,他每次举行大酒宴,等到宾客满堂时,常常关上了门,把客人车子上的键头投入井中,哪怕有急事,也不能出去,不喝完不准走,急的客人直跳脚。

除了游侠外,帝王也是强迫人饮酒的急先锋,其中便以东吴大帝孙权为代表。根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孙权曾登临高台宴请宾客。大家都喝醉了,他派人用水把喝醉的人冲醒,并告诉大家说:“今天的所有人,除非喝得从台上掉下去,否则就要一直喝。”

此外,根据《三国志·虞翻传》记载,孙权当上吴王时,曾亲自下场给群臣劝酒,不喝醉不行,而大臣虞翻不喜欢饮酒,所以装醉。(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孙权见虞翻装醉,竟发了酒疯,拔剑要砍他,如果不是同事们劝谏,虞仲翔必血溅当场。实际上,孙权的行为不过是“领导劝酒”现象的一种缩影。

中国酒桌文化,说白了就是明“尊卑贵贱”的文化,上级劝酒下级,既是施展权威。游侠们因为武力劝人喝酒,就是要享受以暴力制服他人的快感;皇帝劝人喝酒,就是想试试自己的权力。下级不喝就是对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服从会让高位者觉得失去了掌控感,觉得"没面子"。因此孙权才会发酒疯,要杀人。

二、以喝多为荣

西方人喝酒(除了俄国人以外),讲究的是品酒的美味;而在中国,讲究的是喝得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将豪饮之人称为酒豪。在鸿门宴上,樊哙就表演了一番豪饮救主。

当时,范增项庄舞剑,想杀死刘邦。在这危急时刻,樊哙突然闯入。《史记》原文记载: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项羽见樊哙冲入营帐,想杀杀他的锐气,于是派人赐予樊哙一大杯酒,将让他喝完。这或许相当于让樊哙一口气喝完一斤酒,谁知樊哙知难而上,一饮而尽。同为勇士的项羽不禁赞叹道:“壮士!能复饮乎!”如果樊哙喝不完酒,相信项羽也懒得理会他的谏言,刘邦也不会脱险。由此可见,汉代人是非常尊重豪饮之人的。

《汉书·叙传》载:

“ 赵、李诸侍中,皆饮满举自。孟康云: `举自者,见验饮酒尽不也,即今日饮洒,倒杯示人,以见其尽也。’师古日: ` 一说自若罚爵之名也,饮有不尽者,则以此杯罚之。”

翻译过来就是,汉代人饮酒,一饮须饮一杯,喝完就要把酒杯倒过来给人看,不喝完就要受罚。实际这与现代很多人喝酒很像,从不讲量力而行,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够意思,人家不会考虑你的酒量,不会考虑的你的身体健康。他把你挤兑的喝了酒完成任务,你身体难不难受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

都说酒伤肝,像这样饮酒自然不可能健康,以汉代皇帝为例,汉惠帝和汉成帝都因沉溺于酒而死,而汉代的豪饮文化自然要背很大的锅。

三、酒桌上的势利眼

中国曾长期处于等级社会,等级只要高一级,往往都能压死人。在酒桌上,人们往往会谄媚上级,并轻慢下级。如果你是下属,给领导敬酒是重中之重;如果你是领导,在下属谄媚的祝福中获取一丝优越感。在汉代,这种虚伪的酒桌文化曾广泛存在。

在汉代酒宴上,不仅各人的进出次序,坐位方向,膳馔种类,摆宴方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就连谁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都有规定。无非体现尊卑、长幼、身份等级的不同。

汉代在饮酒过程中,人们一般是跪坐以臂压足,因此两膝外向。如果致敬于人,则上身置立,膝盖着席。叫做膝席。然而如果别人为我酌酒,则应该避席伏,也就是离开坐席,伏地感谢,以示恭敬。

在《史记·魏其武安列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反映世态炎凉的故事。当时,当朝宰相、炙手可热的国舅、武安侯田蚡在家摆酒宴,魏其侯窦婴以及退伍在家的军官灌夫均在场。相比于田蚡,曾经的大外戚窦婴已经失势。

文章记载:“灌夫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所谓行酒,就是起身和到场宾客轮流敬酒。因为田蚡的地位最高,遂以膝席应和灌夫。而田蚡起身给其他同事敬酒时,大家都争相趴在地上,作避席伏。然而当魏其侯窦婴行酒时,除了过去的故旧作避席伏,其他人都傲慢地做半膝席,也就是稍微欠欠身。

看到同事们傲慢的样子,窦婴的朋友灌夫大怒,“ 灌夫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日:` 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日: “将军贵人也,毕之,”武安不肯。”原来,灌夫很想给新贵田蚡一个教训,于是让他喝完满满一杯。然而田蚡却傲慢地说:“我喝不了!”于是灌夫更加愤怒,竟无视上级,逼田蚡喝完。

其后,灌夫又大发酒疯,在酒席上大骂同事,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个遍。而田蚡以此为借口,逮捕了灌夫。为了维护他,窦婴被迫与田蚡正面对决。由于窦婴势力、后代都不如田蚡,因此他和灌夫均被灭三族。

这场夺命酒宴尽显世态炎凉,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与等级观念都多有体现。实际在现代的酒宴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领导向自己敬酒时,做下属的总是毕恭毕敬,双手举杯,点头哈腰,唯恐领导不高兴;而下属给做自己敬酒时,又往往故作姿态,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对于地位低下、且不受欢迎者,酒桌上的人更是唯恐避不及,简直丑态百出。

四、借酒发疯

在所有丑陋的酒文化中,借酒发疯恐怕是最严重的,有时候还会引发犯罪。毕竟,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在文物居延汉简中,曾有这样一批竹简:

这几枚竹简简要地叙述了一个酒后伤人的故事。在居延要塞,一位“客民”到军营里找人饮酒。第四守候长原宪与军官夏侯谭应约出席酒宴。很显然,这三人已经违反了“三人不得无故群饮之律”。

而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原宪突然发了酒疯,一剑刺伤夏侯谭,造成胸部重伤,深可见骨。由于畏惧惩罚,他偷走军营里的武器和军粮,驰马逃跑。相比于史书对达官显贵的记载,这枚竹简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细节。

汉朝时,人民尚武,很多人都会带剑出行。若饮酒,很容易借酒发疯,乃至于伤人。由此可见,汉朝规定不得群饮简直是用心良苦。若因饮酒发生流血斗殴事件,那可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古人往往将路无醉人视为社会治安良好的表现。

在现代,也有不少人借酒发疯,打架斗殴。比如去年被反杀的刘海龙兄弟,不就是酒后伤人的典型。如果不是喝酒,他又如何敢当众砍人。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刘海龙被反杀了。不过夏侯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没有夺下原宪的剑,被砍成重伤,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恐怕凶多吉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酒席。喝酒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怡情,能够忘忧,能够交友。即使对于健康,稍微喝一点酒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当利益掺杂进美酒,酒场便会蜕变为一个名利场,身处其中的酒徒们就会变得丑态百出。他们以酒为媒介,妄想获取权势、金钱、美女乃至于一点点虚荣心,最终喝得东倒西歪、斯文丧尽,这值得吗?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各霸一方什么意思?各霸一方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汉中之战长达两年之久,最后刘备击败曹操取得了这场战事的胜利。此时刘备手中握有荆州、益州和汉中,实力一度升至顶峰。之后刘备晋升汉中王,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三国鼎立的局势也越发明朗,刘备终于是在西南称霸。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各霸一方”,就和刘备拿下汉中有关,毕竟当时这也是刘备

  • 无名小卒什么意思?无名小卒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刘表去世后,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怂恿下选择主动投降,将荆州交给曹操。刘备得知后,准备率军离开樊城。期间诸葛亮还建议刘备拿下刘琮,这样就能占据荆州,但刘备不忍,还是决定先行离开。当时城中百姓都想让刘备带他们一起走,因为担心曹操会屠城,此后刘备决定携民渡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无名小卒

  • 王姓为什么这么多?揭秘王姓是如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目前全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姓氏就是王姓,那王姓究竟是如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的呢?王是由三横一竖构成,代表了天、地、人三者,而夏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就是“王”,所以也表示天地人都归王管的意思。王姓主要来源于姬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一般被认为是王姓的始祖。目前全国东部地区王姓的总人数占

  • 上海方言小赤佬是什么意思?小赤佬来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小赤佬是上海方言,大家可能在一些影视剧当中有过耳闻。因为小赤佬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很多朋友也是再问,这三个字在方言中究竟是什么意思?提前说明,小赤佬并不是什么好话,而是一个贬义词,多数情况下类似于小兔崽子的意思。其实小赤佬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据说发生在明朝时期,不过关于小赤佬的来历大致有四种说法,下面

  • 红山文化玉猪龙值多少钱?玉猪龙最新拍卖价格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玉猪龙又称玉兽玦,是对发现在红山等地一种玉器的称呼。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这种玉器会叫“玉猪龙”这个名字,主要还是因为这种玉器的外形比较特殊,既像龙也像猪,甚至还有人觉得像熊,所以就给起来这样一个名字。玉猪龙历史悠久,一般被认为是宗教礼器,表达了各种动物最早期的样子。就在本月,红

  • 矜能负才什么意思?矜能负才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军事家,此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最后能够顺利灭蜀邓艾功不可没。邓艾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手中,未尝过一次败绩,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成为了史上入川作战最杰出的一次案例。可惜最后邓艾遭到钟会等人的污蔑,司马昭疑心重,曹魏内部原本就因为司马氏搞得人心惶惶,司马昭便信以为真下令将邓艾缉拿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意思?三秋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诗词,这句诗出自《王风·采葛》。时长拿来形容人们之间的思慕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三秋”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三秋是指时间很长,也有人理解为九个月的意思。其实这句诗所蕴含的

  • 胡家清白什么意思?胡家清白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胡威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胡威和他父亲都已廉洁出名。有一次胡威看望父亲胡质,再回去的路上胡质的一名手下一直资助胡威盘缠,胡威则把自己的绢布送给了这名手下。后来胡威把这件事告诉了胡质,胡质不仅下令重罚100仗还开除了他军职,这件事也让当地百姓对于这对父子十分佩服。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

  • 光绪元宝值多少钱?光绪元宝鉴定方法技巧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光绪元宝是在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最早是由张之洞引进的英国铸币器所打造。因为是首次利用国外技术印发的货币,所以光绪元宝蕴藏了一定的历史意义,还有收藏价值。最近几年光绪元宝在收藏界的走势一路高升,一枚银元甚至能高达百万价格,如果谁家有光绪元宝可要好好收藏了。不过市面上也存在很多仿造的光绪元宝,下

  • 里应外合什么意思?里应外合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曹豹是东汉末年陶谦的部下,他的女儿是吕布的次妻。当时袁术大举入侵,刘备率兵准备迎战,张飞留守徐州。不过张飞却在一次宴席中出手重伤曹豹,导致曹豹心生恨意。此后曹豹私下联系吕布,让他入住徐州,结果吕布突袭张飞只能仓促迎战,导致最后战败。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里应外合”就和曹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