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分损益法是谁提出的?古代乐律发展史介绍

三分损益法是谁提出的?古代乐律发展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247 更新时间:2024/1/26 22:48:01

根据《昌氏春秋》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乐律的制定可以追溯至黄帝时期,虽然这个说法不能保证准确,但乐律肯定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早在秦以前就发明了乐器和乐曲,曾侯乙编钟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分损益法是古人在制定音律时使用的生律法,它为管长或弦长的长度比例提供了准则。汉唐盛行歌舞音乐,到了宋元则是以戏曲为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乐律的发展史,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分损益法”的诞生

唐朝杜佑的《通典》说:“自殷以前,但有五声。”可见在殷商以前,早就有五声的称谓了。是哪五声呢?相传周朝吕望的《太公六韬》说:“律管十二,其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这五声的由来,源远流长,已经不太清楚了。但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篇》讲得很生动有趣。它说:“凡听徴,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它还介绍了取宫、商、角、徵、羽中的任一音为主音,把它对应的长度接连乘以4/3及2/3,依次得到五个音,就可构成一个五声音阶;而且作为主音的那个音,就是这个五声音阶音调的标志。例如令黄钟宫音的弦长为9×9=81,则徵音弦长为81×4/3=108;商音弦长为108×2/3=72;羽音弦长为72×4/3=96;角音弦长为96×2/3=64。将上述五个音依其弦长大小排列如下:徵、羽、官、商、角,即成五声徴调的音阶。

这个定律法就是蜚声中外的“三分损益法”。因为弦长与顺率成反比,所以它们之间的频率比均为三比二(即相差五度)或其倍数。因此,由三分损益法得出的五声音阶实际上是由许多相差五度的音组成的。所以三分损益法又名“五度相生法”。五度相生律既简单易算,又和谐悦耳,在我国律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音乐大体上就是根据这种乐制,演奏出来是十分动人的。难怪孔子听了《诗经》名篇《关睢》的演奏,兴奋地说:“洋洋乎,盈耳哉!”其精彩程度可知。数千年间不知出现过多少种律制,而五度相生律的余风遗韵,一直留存不衰,足见它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二、“十二律”登上我国律学史的舞台

由于乐器的发展和音乐实践的要求,加之国内南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音愈增加,生律愈繁,律制当然要随之发展。先是在原来五个音之外,再加上变徵和变宫两个半音,组成七声音阶。更为了变调的需要,又加上了一些半音,使在一均(一个八度)之间,包含十二个音,成为所谓十二律。

到公元前第三世纪时,十二律已从三分损益法脱颖而出,登上我国律学史的舞台。十二律的名称,依次为“黄钟、大昌、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

上述十二律,又称为六律六吕。顾名思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当指钟声无疑;至于大昌、中吕、南吕的吕字,根据《周礼》与《国语》的提法,吕即同,同即筒,就是竹管的意思。可以推测大吕、中吕、南吕来源于某些竹管乐器。剩下几个隐晦难解、古义不明的律名:如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依照专家的意见,可能是音译当时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带的“南蛮鴃舌之音”而成。

律学的进步,无疑也反过来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乐师,如师涓、师挚、师旷、师襄等等。一代名手俞伯牙竞能弹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格调。律学的勃发展,必然把制订乐律标准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孟子说过:“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由此可见一斑。

三、我国古代“以管定律”说

究竟我国古代是以管定律,还是以弦定律,一直存有疑问。人们多么盼望地下遗物的出土,让事实作出判断。

1972年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第一次发掘出公元前150年以前的一组律管。这是能发出高低不同的标准声音的十二支竹管,其中最短的10.2厘米,最长的17.65厘米,孔径约0.65厘米,管的下端皆书有“黄钟、大吕、应钟”等音律名称。为我国古代以管定律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同一时期的欧洲,则根据弦长不同发声频率就不同的道理,一直是以弦定律的。他们的成就,以公元前第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前582-493)为代表。其研究的五度相生律,称作“毕氏律制”,长时期称霸欧洲乐坛,余波及于后世。

说也怪,两种不同的古代文明,虽然各自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最后却不约而同地都得到了五度相生律。中国以管定律和西方以弦定律正好东西辉映,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管上定律比起弦上定律来,不止困难多少倍。弦上算音,只需要考虑弦的实际长度,而管上算音,因为是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还要顾及空气柱在管口边上的逸出部分,进行校正。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所以我国古代以管定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精确的逐步改进过程。在晋朝荀勖发现管口校正数以后,用管作定律器就比较标准了。

四、三分损益十二律的不足之处

三分损益十二律比起以前来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是细看一下,仍嫌美中不足。古代大半音的音程为114音分,小半音的音程为90音分,两者之差为24音分,俗称古代音差。当以三分损益法生律到第12次(即第13律)时,第13律理应还原为清黄钟(音程值为1200音分)。但是从中吕再上升ー个五度的实际结果,却是522(中吕)+702(五度)=1224,比清黄钟要高出一个古代音差。由此可见,这样的十三个音不能真正组成一个完整的八度。

为了适应旋官(又称旋相为宫,即以任一律为宫,依次选择七律来组成一个七声音阶)和转调的需要,满足对于音乐艺术的更高要求,需要尽可能方便、合理地消除这个古代音差。

后世的音乐家和乐工、琴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经过近两千年的努力,才大功告成。在这历史的长河里,律制改革的尝试名目繁多,举不胜举,这里不一一介绍。

五、“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旋宫转调问题

此后,音乐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在唐宋时期,文化鼎盛,乐府、唐诗、宋词,都要配上音乐,文人墨客大都要懂一点律学,再加上各民族之间的同化,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发展到十六世纪,我国历代众说纷纭的旋宫转调问题,已初步具备了彻底解决的客观基础。

十二平均律犹如骚动于母腹中的婴儿,即将呱呱坠地。另一方面,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推动下,音乐界群起研究古代希腊音乐。自十六世纪中叶起,器乐已渐抬头,转调日趋繁复,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等)虽用全音平均律,也渐感不便,十二平均律遂成了音乐理论家们追求的目标。东西两种文明分别沿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路线前进,究竟谁能首先到达胜利的目的地,历史在拭目以待。

十六世纪我国明万历时期,大乐律家朱载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律吕精义》一书,在世界上第一次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这是律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早从汉代起,我国的琵琶一类乐器,一直在实践上使用某种平均律。朱载堉既博又精,数理兼通。他考虑到律学理论既要满足旋宫转调的需要,又不能律数过多,便于乐器制造和演奏(唱),只有彻底摆脱因循守旧的路子,走平均律的道路才能成功。

他的“左旋右旋相生”理论,使“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成功地解决了音阶在音律上的转调问题,甚至连现代键盘乐器的创制,也都有赖于他所提供的声学理论基础。

朱载堉发现十二平均律后,过了52年,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生也搞出了十二平均律,跟中国的十二平均律遥相呼应。西方究竟是独立创造,还是受了我国的发和影响,至今尚无确切证据。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载堉将他的毕生努力所得,毕恭毕敬地呈献给皇上后,这些无价之宝却被当作一团废纸,打入冷宫,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清代乾隆皇帝还把它骂得狗血喷头。一直到它传入欧洲以后,才轰动了整个世界,获得了洋伯乐们的高度评价,使欧洲科学界不得不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时至今日,十二平均律已经风行于世界。欧洲音乐基本上采用十二平均律,然而大、小提琴演奏时往往容易倾向于五度相生律,还保存着古代大音阶的遗风。我国现代音乐,由于移调和转调的需要,加上向多声部发展,因此采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只是时间问题。

十二平均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用十二平均律作为标准,在实践上并不拒绝五度相生律及其推演的一种“纯律”的“加味”。采用十二平均律后,不仅无损于我国的民族风格,而且有利于国际的音乐交流。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薄胎紫砂为什么做得那么薄?是为了省泥料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紫砂壶有很多种不同的品种,而这些不同会分很多种方面,有的是因为做工,有的是因为产地,有的是因为原材料等各种因素。任何一方面的不一样,那么所制造出来的紫砂壶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在紫砂壶当中有一种叫做薄胎紫砂,与一般的紫砂壶有所不同,它非常的轻,感觉不到什么重量,所以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在做

  • 《大风歌》是一首什么水平的诗?为什么刘邦只写三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大风歌》是由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但这首诗只有三句,和我们熟悉的诗词格式不太一样。不过当时对于诗歌应该也没什么要求,《大风歌》是刘邦在击败英布后还军途中即兴创下的。表达了刘邦当下踌躇满志,但又对未来感到不安所产生的焦虑感,虽然简单但感情饱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其实刘邦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如果要评价

  • 农历鬼月是几月?有什么讲究有哪些禁忌一定要注意?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一说到鬼,自然而然就会有人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一年十二个月当中还有一个鬼月,就更让人害怕了。不过,且不说世上并没有鬼,就算是有,也不会是那种很恐怖的。在农历的十二个月当中,有一个月就是被称为鬼月的时间,你知道是几月吗?鬼月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古代鬼月中有什么禁忌吗?每年的农历七月份就是我国民俗传

  • 汉宫春晓图真迹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汉宫春晓图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是真的很给力的,不管是作品的本身还是说作品的给力程度真的厉害,反正这个作品从画作的本身还有画作的工艺程度都太厉害了,说它的名头也多了去了,反正挺给力的,最近很多人问了,假如想要去一睹汉宫春晓图的风采要去哪看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这个汉宫

  • 汉宫春晓图是谁的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汉宫春晓图是真的好出名的,各种头衔都有,其实这副画作也是实至名归的,的的确确是厉害,不管是工艺水平还是作品的立意都非常非常给力,所以对得起这么多头衔了,话说最近很多的老哥也说了,这么厉害的作品的作者会是谁呢?其实作者还是不算出名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把!汉宫春晓图作者其实就是&ld

  • 汉宫春晓图的人物形象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汉宫春晓图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幅作品是真的超级给力的,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还被誉为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这两个名头就已经把人看醉了,厉害厉害,这副作品厉害我们知道了,那么关于这幅画的其他方面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就好比这个汉宫春晓图的人物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着

  • “女子无才便是德”原意是什么?古人的话被歪曲太久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在我国有句老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经常会让当今社会的女权主义恨得牙痒痒,她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大男子主义用来贬低女性的一句话,然而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完全是相反的。那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古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该如何去理解呢?一次在上课,有一个女同学双手交叉在胸前问我:「老师您

  • 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及哲学观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黄老之术指数中所谓的“黄”指的就是道教的祖师爷黄帝了,而“老”指的是另外一位道教祖师爷老子。后世们将这两位奉为鼻祖。所谓的“黄老”也就是黄老学说或是黄老教派,这是我国古老的本土宗教流派。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

  • 黄老之术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黄老道家是崇拜轩辕黄帝与老子的,这也就说明黄老道家的起源实在黄帝时期或是商周时期。但说黄帝、吕尚、伊尹、辛甲、鬻子等人的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这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另外,有些学者还注意到,商周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如果说周文化直接肇启了儒家思想,那么殷商文化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源头之一。春

  • 隶书的创始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程邈,相信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定会很熟悉了,他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据说是他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的。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