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世袭的。老皇帝死了,往往是长子继位。作为大秦帝国的开创者,秦始皇也不例外,但在历史上,最小的儿子胡亥继承了大一统。那么长子傅肃后来怎么样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傅苏不是一般人。他的母亲,是郑人。她喜欢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上有伏宿》。始皇帝给他们的儿子取名“伏肃”,始皇帝给长子取名“伏肃”。希望它能像大鹏、傅苏树一样,翱翔到第九万里。“扶苏”是古代对树木枝叶繁茂的描述。为了诗经,香草的意思是好的。
秦始皇以此命名,显然是对这个儿子寄予了无限的期望。而嬴政也确实把傅肃培养成了儿子的继承人。年轻时的傅肃聪明善良,所以在政治观点上经常与专制的秦始皇背道而驰。
秦王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太心软,于是决定让傅肃帮助蒙恬将军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培养出一个刚毅勇敢的傅肃。
而伏肃也没有让秦王失望。在蒙恬的指导下,傅肃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出来。他经常身先士卒,大有作为。有了军队的支持,傅自然站了起来。
傅肃爱民如子,待人谦和,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爱戴和敬仰。司马迁在《陈涉家世》中提到“听说二世幼子未立妥,立其为子傅肃”。“今天,我真诚地称自己为燕的儿子傅,为世人歌唱,我应该更有所作为。”
陈胜当时只是个徭役。他说在伏肃的幌子下,他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说明伏肃是真的受人民爱戴的。
的确,傅肃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说这样会失去民心。秦始皇当时大怒,就把傅肃赶到蒙恬那里去做监工。历史上,一个残暴的君主之后,往往会有一个睿智的王子。朱元璋喜欢太子朱标,孙权喜欢太子孙鹤。
因为傅肃的仁义,所以六国士人遗民的意见是安抚和化解与秦国的直接仇恨,以此来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真的臣服于秦,也不能掀起什么风浪。这说明傅肃在政治上也是很有远见的。
但是,这样的人又蠢又可怜,因为他收到了死亡信,自杀了!“使者送书,傅告苏哭,入内室,欲自刎。
蒙恬拦住傅肃说:“陛下住在外地,却没有立太子。他的使臣将带着三十万人守卫边境,他的儿子将是监军。这个世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天特使来了就自杀,知道不算出轨?请再问,请再问然后死。”
信使很有趣。傅肃心地善良,对蒙恬说:“父给子死,不如再问一次!”自杀。蒙恬不肯死,于是使者附扬州。"
如果傅肃不死,他会去咸阳城问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他是秦朝的大公子,应该肩负起帮助大秦的重任。似乎结局不会那么悲惨,因为秦始皇已经死于沙丘事件。如果他去咸阳,秦斗,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嬴政游历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身亡。秦始皇临死前,把傅肃叫到咸阳,为苏夕主持葬礼,继承了皇位。可见嬴政心中的太子一直是傅肃,虽然他从未立过太子或皇后。
尽管秦王很喜欢他的小儿子胡亥,但他知道该把王位让给谁。毕竟皇帝想的是找什么样的人来继承他的位置。
关于傅肃的死,有一个人是必须要提的,那就是李斯。李斯和傅肃一直有矛盾。二十六年,丞相万拟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傅肃同意。当时是廷尉的李斯,反驳了周朝的衰落。当时秦王认为李斯是对的。
从此,傅肃对李斯没什么好印象,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傅肃对李斯的形象更加恶劣,这也是赵高能够说服李斯立下假诏的原因。
赵高是对的。如果傅肃高人一等,他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胡亥若超群,则从龙成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眼,他知道如何选择。于是傅肃自杀,蒙恬被杀。
傅肃虽然不是皇太子,但当时如果举起双臂大喊,秦二世还真拿不稳这个统帅。如果那样的话,陈胜、光武、刘邦、项羽都很难问鼎中原了。毕竟傅肃是文武全才,可惜死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