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儒家将人分为几个等级,最后怎么摆脱三六九等的

儒家将人分为几个等级,最后怎么摆脱三六九等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72 更新时间:2024/1/14 23:12:35

说起儒家学派,他们将人分为了四个阶段,四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并且以这四个等级来建立国家制度社会秩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将人分为了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这两种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目的就是为了固化阶级,维护统治。不过2000多年以来,儒家虽划分的阶层早就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印度的种姓制度确实愈演愈烈,要知道这个是英国人亲手树立起来的民主国家。

这里便存在一个问题,同为一种十分类似的制度,为我们能够在封建朝溟灭之后迅速将其打破,而反观印度这种制度却不断在固化?

种姓制度形成没有可考的历史,史学界普遍认可的是在公元1500年前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阶级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确保血统的纯洁性以及保证自身的统治地位,将印度已经形成的种族制度重新定义并划分。

起初划分手段只是用白、红、黄、黑四种颜色来进行阶级的具体划分,之后逐渐演变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阶级,贱命是不被划分在四个阶级中的,他们普遍被当作是不可接触之人。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行为方式。婆罗门掌控祭祀和教育,排斥暴力和吃素;刹帝利则统治武士和政治,喝酒吃肉;吠舍则是商贩,精明干练;首陀罗者主要从事于服务业;贱民被当作是不可接触之人。

各个种姓阶层不得越界,不得通婚,甚至相互面对席地而坐都被禁止。新生儿还未出生就被定义,其生长圈子也只能在同种姓的圈子中,其结果便是低种姓永无抬头之日,而高种姓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这个金钥匙和家族是否努力无关,只和种姓有关。

其实“种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astus”,其表达的愿意是纯洁,西班牙语则称之为“castas”,翻译过来则是“种族”。

其实从这个词中就能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将种族整体划分为一个阶层,更为奇葩的是竟然没有印度人认为这种方式不合理的。

士农工商并不是儒家提出的观点,最早出自于先秦各学派汇编《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四个阶级是组成国家的基石。

儒家并不是提出这个概念的学派,但儒家强化了这个等级概念。

士代表的是读书人,是士大夫,是国家统治集团;农排在第二是民以食为天,生产粮食便可以纳税,养活国家。工的定义是小手工业者;商就是商人,靠着买卖赚取收益的人群。

儒家将其强化之后形成所谓的三教九流,将职位进一步的细分,每个行当都对应一个等级。

四个阶层的形成主要是以职业为标准进行划分,而不是以人为标准进行划分。职位对应的是所在的阶层,阶层决定其社会地位。

划分等级的同时,也为不同的人提供了机会,进入上层阶级,例如农民可以变成商人,商人读书可以成为士,从而改变自身的阶级地位。这是与印度种姓制度的根本性区别。

中印两国阶级制度根本性差异在于是否拥有晋升渠道。前提到过印度种姓制度的问题根源在于世代都为同一阶层,永远没有晋升渠道。除非能够修改自身的种姓。

在这一点上士农工商的阶级制度就是个小儿科。自古有句英雄不问出处,也就是说在士农工商制度下封建社会,人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自己的阶层的。

职位划分阶层本身就意味着只要换一种工作方式就可以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比如农民去卖菜,由农转变为商,屠夫发愤图强去读书,由工转变为士,这个转变几乎没有难度,有难度的是转变过后如何去融入这个阶层。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起义活动,多少都与阶层转变有些关系。当这个晋升通道闭塞上升无望之时,就有人会化身屠龙勇士,宰了这条巨龙。

虽然之后自己又变成了巨龙,但依旧会打开上升通道,直到下一次这个通道再一次被关闭,出现下一位屠龙勇士。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会告诉你,你就是你,你生来就是你,不可改变。不要尝试,否则下场就是沦为贱民,任何试图改变自身种姓的行为,都是非法的,会遭到周围乃至来自权力的打压。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元稹《行宫》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眼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由盛转衰,诗人元稹不禁创作了这首五言绝句《行宫》。这首诗的字数很少,描述的场景也不多,读后却倍感凄凉,画面感十足,不得不佩服元稹的功力。该诗通过以小见大,将唐朝走向衰败的主因点明,抒发出了一种无奈之感。《行宫》还是非常经典的,值得好好品读一番。1、《行宫》全文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

  •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这首五言古诗,是由唐朝诗人崔颢所作。该诗比较的特别,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游侠的故事。前半部分讲述游侠如何从军,后半部分写游侠立功后归家游猎,全诗给人的感觉无比豪迈,读完后酣畅淋漓。那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和大家好好欣赏下这首词,各位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啦。1、《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

  • 赋得暮雨送李胄翻译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传统文化

    《赋得暮雨送李胄》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应物。暮雨意思是傍晚的雨,那从题目就能得知,这是韦应物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不过该诗的内容重点在于描述景,全文一脉贯通,前后呼应,读起来非常顺畅过瘾。那下面就和大家对这首诗做一个简单的翻译和赏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了解一番。1、《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这首词是叶梦得晚年的作品。当时叶梦得隐居吴兴卞山,因登上卞山绝顶亭后有感而发。该词的字数不算很多,但每个字都是精华。叶梦得为官时是坚定的主战派,可是他却眼睁睁看着大片疆土流失,对朝廷的态度既生气又无奈。读这首作品的时候,就能很好的感知叶梦得当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1、《点

  • 唐三彩的釉色主要由哪三种颜色组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闻名世界的唐三彩,釉色主要由哪三种颜色组成,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你说真要具体说是那三种釉色还真的说不清楚,不知道不要紧我们就一起来好好学习下就好了,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这个唐三彩的釉色的问题的答案,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学习吧。1、唐三彩的釉色主要由哪三种颜色组成唐三彩

  • 陇西行四首其二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陈陶是唐朝后期诗人,他年轻时满怀壮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陈陶的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几次进士考试都没能入榜。此后陈陶给自己找了一个慰藉的方式,就此归隐,不过这个归隐只是暂时的。在陈陶的作品中,《陇西行》最为出名,今天就准备同大家一起欣赏下《陇西行四首·其二》,感兴趣就别错过啦。1、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

  • 水仙子·咏雪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水仙子·咏雪》这首散曲是元朝作家乔吉的作品。作者描写了很多大雪纷飞的场景,手法生动形象,理解起来也不是很难,因为这是一首比较纯粹的咏物散曲。那《水仙子·咏雪》的原文以及赏析都在下方替大家整理好了,唐诗和宋词看多了,不妨来看看元朝作家的风格,或许能给你带来惊喜。1、《水仙子·咏雪》原文冷无香柳絮扑将

  • 生查子·独游雨岩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辛弃疾的官场之路可以说十分的坎坷,这首《生查子·独游雨岩》是在他罢官后所创,但具体年份不详。辛弃疾在职期间,希望朝廷可以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但此举却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辛弃疾终是有心无力。那这首词正是作者借游览雨岩,来抒发苦闷的心情,该词非常好理解,下面就来看看吧。1、《生查子·独游雨岩》全文溪边照影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构造非常巧妙。辛弃疾是利用古时候的神话传说,构建出了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从而抒发自己的理想以及情怀。该词还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那各位小伙伴对这首词有一定兴趣的话,就最好不要错过啦。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全文一轮秋影转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诗词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陈子昂作为唐朝诗人,他对于唐朝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开创了唐诗的风气。那么关于他最经典的这首《登幽州台歌》,相比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吧?那么这首诗到底是蕴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登幽州台歌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