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如厕发展史

中国如厕发展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9 更新时间:2024/4/23 7:53:49

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个处处都非常方便的现代,早就已经忘却了祖先们生活当中的哪些不便。就不如说该如何优雅而卫生的解决掉自己的排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考验群体智慧的巨大难题。而相对应的,作为文明底线的守护者,厕所也成为了这一文化历程的见证者。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如厕文化。

1、上古时代的文明曙光

作为文明的曙光,解决排泄物就是各原生文明的核心议题。比如公元前17-15世纪的希腊克里特岛,就有安装过冲水洗漱室的米诺斯王宫。而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也用上了类似于现代款的蹲坑和盥洗池。

至于处在偏远东方的中原,也有自己的特色清洁设施--溷。不过,其主要功能却是用墙围起的猪圈,以便将排泄物直接投放给牲畜接纳消化。当时的厕也往往所位于高台之上,并在底部设计有粪坑结构。如果某个溷废弃不用,就会被人用土进行填埋。

当然,原始的如厕方式终究存在巨大风险。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就因为饭后感到肚胀而去方便,结果却因自由落体运动而当场驾崩。这一事件似搞笑,却向后人暗示了许多细思极恐的内容。例如厕所可能就巨大土坑或收集污秽的大缸,以至于和上厕所的人之间存在很大距离。在汉语中保留至今的“上厕所”说法,其实就源于这个古朴阶段。

此外,由于排泄人处于极度放松状态,所以经常有刺客会埋伏在厕所周围。例如晋国的大刺客豫让,就为报复赵氏家族诛杀自己的主公智氏,以自残的形式化前往宫殿厕所当涂墙工。结果,赵襄子在方便时发现掏粪男孩形迹可疑,就下令将其拿下,果然搜出了凶器。可见除了意外,先秦的厕所也是很多人祸的高发场所。

到了大争之世的战国,厕所的重要性也随着冲突加速而日益上升。如何让军民都尿得舒心、拉得卫生,便成为吃饱饭后的第二要务。各诸侯国纷纷在城墙和城下都建造厕所,达到每50步就有1间的高密度。每当战争来临,士兵就需要到指定地点排泄。不仅有利于维持城市整洁和减轻环卫压力,还可以有效控制瘟疫发生。

2、汉朝的厕所革命

两汉时期,如厕文化也出现了屎无前例进步。除收集排泄物外,继续发挥着废物利用功能,用喂养出来的猪进行献祭。汉景帝的贾妃就在如厕时,被突然闯入的大猪吓得半死,以至于要皇帝亲自带人营救。甚至还有猪群冲出厕所,撞坏过汉宫房屋。

当然,汉朝也发展出更加进步的简朴粪坑和带有冲水系统的坐便器。后人在梁孝王刘武的墓葬中,就发现了可以冲洗的水槽、石质扶手,还有方形的石质坐便器。相比于蹲坑,这种结构无疑有利于排泄者精准投弹。发现自徐州狮子山的楚王墓与河北的中山王墓,也都出现了为厕所配套的浴室。等到更加文雅的东汉,厕所还进化出通气孔、天窗、扶手和脚踏等人性化设施。至于南方的吴楚故地,由于气候潮湿炎热,排泄物容易变质或滋生污染。所以当地人发展出上居所+下粪坑+猪圈的住宅结构,类似的住宅结构也在今日南方依稀可见。

在另一头的西北前线,守边将士们同样需要保持营地卫生。除了用排泄物饲养牲畜,他们会将一些写废的简牍、过期的公文用来当厕纸。这些散发着气味的“屎记”,经常能躲过汉匈争霸的烽火。最后在20世纪被人重新发现,成为窥探将士生活和边关烽燧制度的珍贵材料。

稍后的三国时期,厕所也见证了某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比如前冀州牧韩馥,因担心袁绍算计自己,吓得在厕所里以刀笔自尽。许多地方的厕所也在战争焦灼环节,充当伤兵救治站或临时停尸房。比如东吴老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不慎中箭落水,结果被当做普通伤兵,扔到厕所的坐床上休息。要不是黄盖的大声呼喊求救被韩当认出,怕是要遭遇和排泄物类似的可怕待遇。

3、中世纪的畸形发展

在短暂而奢靡的西晋,为了有逼格地解决肛性需求,厕所就被玩出了大批新花样。权臣石崇就把家里的厕所布置得富丽堂皇,预备了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香料,还经常有十来个华服丽妆的美女服侍。每次方便完出来,都有人给他换上新衣服,做到不带走一丝臭气。曾有客人在他家里误入一间小屋,看到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帷幕和手持锦香囊的小姐姐。结果吓面如土色,以为冒犯了石崇的卧室。哪知对方微微一笑:naive,这只是我家的厕所!

当时的皇室厕所也同样讲究。当王敦被招为驸马,就有侍女们手捧金澡盘盛水,用琉璃碗盛澡豆来伺侯他。结果,王敦以为用豆粉和香料制成的澡豆是食物,将用来洗手的东西一饮而尽。说明当时已有人注意到,用水无法彻底洗净秽物,必须碱性灰状物来帮助清洁。

到了唐朝,普通人还是在用干叶子、石头和土来清理排泄物。宫廷、富贵人家或大寺院的厕所,也大致位于高台或者坑的顶部。需要用梯子或者台阶爬上去,并在蹲坑周围有设置石圈作为蹬脚。有实时会更换厕桶,里面放着草灰与木屑来吸收异味,并用香炉和香料净化空气。当然,也会有专门的掏粪男孩实时替换,保证方便环境的大体清洁。

从出土的厕所唐三彩来看,为了避免一泻千里被打断,厕所都会开个小窗,以便在有人使用时提醒里面在忙。清洁用品除了厕筹和香棒,还有用来洗手的干灰、泥或澡豆。先用手搓粉状物,再用水进行冲洗。至于厕纸,只有前往印度的求法僧人才知道这种擦屁股方式。出于对文字的敬畏和纸的宝贵,这一做法在当时的中原几乎不被采纳。就连后来南唐君主李煜,也为表示对个别僧人的厚爱,亲自用脸为和尚刮平厕筹,以便优化对方的肛性体验。

当然,在非汉族地区,古人也有各种处理排泄物做法。位于西域的疏勒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和日照强烈,厕所一般都在二楼的平顶。人们用土灰掩埋尿迹,用铲子产走粪饼,就能不留臭气并避免污染地下水。

在有石质建筑传统的吐蕃地区,一些定居者发展出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外挑结构厕所。也就是每层楼都有外置厕所,彼此位置前后错开,确保排泄物能落入底部的护城壕。在战争中,这些外置小楼也是非常不错的射击窗口。

4、排污难题

不过,厕所的发展并不代表排污系统也能同步升级。经常作为都城的长安,就因过量人口云集而惨遭厕所群危害。仅到北周和隋朝初期,地下水的质量就极不乐观。以至于帝王们纷纷选择出走,跑去洛阳或扬州等地暂居。

宋朝建立后,相对合理的排污系统才开始在某些地方出现。比如赣州的福寿沟,就是古代的良心工程。通过规划过的石质排污渠系统,成为清理城市秽物的典范案例。这套系统还可以在洪水时帮助泄洪,并干旱时用于蓄水。虽然在地面无法看到,但是居住至的百姓,还会如享受新鲜空气般运用排水系统。只是大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对秽物缺乏清理。清官们的重要政绩,就是组织一次城市大扫除。可见市容卫生在当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等到明清两朝建立,皇宫开始有了较高卫生水平。皇族们的溺器可以加灰和熏香除臭,并派太监定期清理,做到皇宫中基本没有异味。他们还可以用比较精致的厕纸,主要野蚕的丝帛为材料。但整个紫禁城的污染物程度之高,还是达到了让访客都瞠目结舌的地步。加上付费的公共厕所寥寥无几,普通就只能继续在大街上随意方便。不仅男人们如此随便,女性也习惯于将便器倒在街上,导致了京师无厕的特别说法。

最后,恶劣的城市公共卫生,引来严厉的外来惩戒。1900年,当八国联军破城而入,就突然遭遇各种随地大小便情况。联军指挥部便严厉下令:各街巷一律不许随地方便,违反者严惩不贷!

对于少数继续我行我素的违反者,德军巡逻兵会施以辱骂和皮鞭。当事人还会被要求当场处理排泄物,比如用泥土填埋或者亲手捧走。即便在晚上,联军也要提防出来随地大小便的居民。于是要求所有人在夜里点灯,防止违反者利用夜幕掩护出来犯事。

通过这种并不愉快的倒逼,北京终于有了更多公厕、掏粪公司和职业的掏粪男孩。更多城市也随着警察局出现或租界影响,逐步杜绝了当街方便陋习。此后的城市规划和卫生布局,才以较快速度完成了新一轮进化。今天在阅读此文的看客,就是这轮迅猛发展的受益者。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的是哪座名楼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一句诗到底是出自于哪一首诗呢?很多人说是黄鹤楼,那么真的是黄鹤楼吗?下面我们就仔细的来分析分析看看这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体描写的是哪座名楼吧,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1、欲

  • 哭李商隐其二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崔珏在写《哭李商隐》时,一共写了两首,第一首主要表达了对李商隐的悼念,替他抱不平。第二首是肯定了李商隐的才能,概括出他的一生,表达对世情的不平。那这次我们将重点对第二首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赏析,对于喜欢品读诗词的朋友,这首《哭李商隐》一定不可错过,相信能给你带来很多收获。1、《哭李商隐·其二》虚负凌云

  • 《祝英台近·晚春》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这首词作透露出的情感比较忧愁凄凉,实际上这也跟当时辛弃疾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从北宋到南宋,辛弃疾从此不得重用,他十分惋惜如今宋朝深陷被割裂的局面,自己却无能为力,自己的雄心无法施展,实在是非常郁闷。所以便创作出《祝英台近·晚春》,以表达心中的不悦和惋惜。1、《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 怎么理解增广贤文中说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对这个《增广贤文》比较感兴趣,毕竟这个《增广贤文》在古代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而且还是儿童的这个启蒙书籍了,但是在这个《增广贤文》中有一句是“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的有失偏颇,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到底要怎么理解吧。《增

  • 揭秘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一些农村的习俗风俗的问题,估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这个“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桌不离九”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要怎么去理解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农村俗语"凳不离三,门不离五

  •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是自己悟出来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释迦摩尼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释迦摩尼的智慧是真的非常的高,所以他后来也到处说法了,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释迦摩尼的智慧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什么人传授给他的呢?又或者说是他自己悟出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

  • 去重庆旅游时可以品尝当地的什么面条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重庆的面条的时候,很多人也都说了,假如要去重庆旅游,然后又非常的想吃这个重庆的面条,那么我们能吃到的重庆面条有哪些?又或者说可以品尝到重庆的什么面条?其实问题很简单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1、去重庆旅游时可以品尝当地的什么面条到重庆可以品尝的面条是“小面&rdq

  • 韩偓《惜花》原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唐朝灭亡后,韩偓依旧会时常感到悲伤,于是写下这首七言律诗《惜花》。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独特,全文都和“惜”这个字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逐层展开,越读越能体会到作者当下的感受,和他想表达的感情。喜欢品读诗词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应该能给你带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1、《惜花》皱白离情高

  • 杜耒《寒夜》全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寒夜》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杜耒,大部分朋友可能对他比较陌生。《寒夜》的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究,但从诗中内容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当时作者家中来了一位客人,然后他们相谈甚欢,于是便写下《寒夜》,以作记录。这首诗非常的优美,非常适合大家进行阅读。1、《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

  • 问疾尝粪是什么意思,比卧薪尝胆更恶心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道越王勾践,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出生于公元前520年至前465年去世,姒姓,本名鸠浅,又名菼执,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了吴王夫差痛下心来日夜练兵,准备征伐越国。于是勾践决定先发制人,不理会范蠡的劝阻,带兵先行攻打吴国。结局就是夫差派了所有精锐兵力大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