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元旦在古代是什么

元旦在古代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15 更新时间:2024/1/29 6:29:28

一年一度的元旦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很多人对这个假期也是期待已久的了,不过元旦是公历每一年的第一天,而中国最重要的春节则是农历每年的第一天,因此日期上并不是同一天,而且虽然都是新年第一天,但春节的重要性自然要比元旦更重要。那在古代,有没有元旦节呢?古人的元旦节又是怎么过的,他们的元旦又是哪一天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传统元旦

中国传统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2、新式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3、中国古代元旦是什么

“元旦”这一词语出现的就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南朝梁国人萧子云写的《介雅》这首诗中:“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从“新元旦”、“初今朝”这两个词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天代表的“新”意。

虽然“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不过“元旦”作为一个节日的历史还可以继续上溯。

元旦在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尚书·舜典》中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还叫“元日”;到汉代,又换了个名字,像崔瑗在《三子钗铭》中叫做“元正”;在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一文中又被称作“元辰”;到了唐代又换了个名字,德宗李适曾经写了一首诗叫做《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这首诗中把元旦叫作“元朔”。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一直都要过“元旦”的。但是那时候的“元旦”和现在公历的“元旦”并不一样,古代人过的“元旦”是那一天呢?

在中国古代,“元旦”一般指的是中国历法(夏历、农历、阴历不管哪种叫法)中指的一般也都是新年的第一天,不过是中国历法的正月初一。这里说“一般”,当然也有“二般”的情况,历朝历代规定的“元旦”的日子确实不太一样。

比如在夏代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商代就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代又作修改,变成了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之后干脆再往前提一个月,就成了十月初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横空出世,创立了一套历法,因为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的,所以又被称作是“太初历”。在这部历法中,“元旦”又变回了正月初一。就从汉武帝太初年间开始,中国历法中正月初一的“元旦”一直延续下来,到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共和国时期。孙中山和列位革命先行者们创民国,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使用西方历法。“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所以讲中国历法中的正月初一(仍然是“元旦”)叫做“春节”,把西历(公历)1月1日叫做“新年”。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9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法”的决议,并且将中国历法中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从这时候起,“元旦”才成了我们现在理解的“元旦”。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洛阳纸贵的典故原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也还是有很多故事的,洛阳纸贵其实意思并不是指的洛阳的纸比较贵,而是说明有的人文章写得比较好,所以这个洛阳纸贵成语是有典故和塬型的,那幺这个典故塬型到底指什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1、洛阳纸贵典故塬型成语“洛阳纸贵”用来形容文章广受欢迎,这个典故的塬

  • 春分为什么要竖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春分,是春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对于地球的南北半球来说,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季节完全相反的两天,太阳直射地赤道,之后就会向北半球偏移,天气越来越热,而南半球就会越来越冷。那么春分这一天又是一天当中的哪一天?春分时节有“春分竖蛋”的习俗,这个习俗是怎样的,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在春分

  •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又是一个清明节即将到来,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清明节已经与“扫墓”“祭祖”这类的词眼组合在了一起,似乎清明节除了扫墓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习俗。实际上,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与节日合一的时间,从来都不仅仅是扫墓这么简单。那么,清明节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习俗,古代人的清

  •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清明节即将到来,很多人已经抑制不住即将放假的心情了,不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自古以来都是非常灵验的,出了门可别忘记带伞。有的人可能知道,清明节与寒食节两个节日,相隔的其实很近,但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过的基本上都是清明节,所以对于寒食节的了解并不多,甚至还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节日。那么

  • 谷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都有六个,而谷雨就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谷雨之后就是立夏了,也意味着春季进入尾声,即将迎来炎炎夏日。那谷雨对于人们来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吗,谷雨又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谷雨节气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各地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谷雨在每年阳历

  • 牝鸡司晨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在古代男权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其实是非常低的,现在那些古装剧中,将自己家的女孩子与男孩子放在同一地位,甚至宠爱女儿比儿子更甚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少见的,不过历史上还是有不少女性掌握大权,地位超越男性的情况,只是要注意的是,这依然是少数,因为这是能数的过来的情况。而成语“牝鸡司晨&rdquo

  • 立夏斗蛋怎么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春分时节有“春分竖蛋”,而即将来临的立夏也有“立夏斗蛋”。立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从天文学上来讲,春天已经结束,人们即将迎来炎炎夏日。而每过一个节气,人们都会有一些不同的习俗来迎接新的光阴,立夏时节就有“斗蛋”,还有&ldqu

  • 2021辛丑牛年无春是什么意思,为何称之为无春的寡妇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都说2021辛丑牛年无春,说这一年是一个没有春季的寡妇年,听着就有些玄幻,然而却是事实。因为2021年的农历辛丑年是从2月12日这天开始的,一直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总共只有354天。在这个时间里,不仅赶不上公历2021年2月3日的立春,同时也碰不到2022年2月4日的立春,所以说未来的农历辛

  • 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有没有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是2021年的2月3日,24节气中的大寒已经走完了,迎来的是新一轮24节气中的立春,也将再大寒同我们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完成交接,登场亮相。具体的时间节点是2月3日的22时58分39秒。关于立春有着很多的知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讲一讲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的区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2021

  • 四巡已过半生薄凉全文完整版(含意思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小编有听到很多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四巡已过半生薄凉,这句话很好听也非常有意思的,内涵满满,那么这句话全文的完整版是什么样的呢?还有这个四巡已过半生薄凉的全文的意思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1、四巡已过半生薄凉全文完整版四旬已过,半生薄凉。也曾克已奋发,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