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带兵攻打-趣历史网

李亨抢走李隆基皇位后 李隆基为何没有带兵攻打-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238 更新时间:2023/12/14 13:40:28

对李隆基和李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叛乱的李亨?

李隆基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留恋皇位的皇帝之一。

李隆基究竟有多么留恋皇位,我们来说几个事实。

其一,李隆基和他父亲李旦抢皇位。本来李旦皇帝当得好好的,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了起来,争得不可开交。看到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气势,李旦干脆把皇位让了出来,给了李隆基。也就是说,李隆基给李旦造成一种感觉,这个皇位,是李隆基发动政变,帮李旦抢回来的。因此,李旦必须尽快把皇位给李隆基。

(李隆基画像)

其二,李隆基和他的哥哥李成器抢皇位。李旦的嫡长子是李成器。本来,李旦如果想传位,就应该传给李成器。虽说李隆基在李旦夺位的过程中有功。但是有功也不应该成为继承皇位的理由啊。否则的话,嫡长子制在古代就失效了。但是李成器及时表示,自己不当皇帝,让李隆基来当皇帝。因此李隆基上台后,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他看出李隆基的咄咄逼人,看出他对皇位的渴望。还有,李隆基封李成器为“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就给李成器定性了。意思是说,皇位是你让出来的,你别惦记啊。

其三,李隆基和他的太子李瑛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谗陷,李隆基把李瑛的太子之位给废了。废了就废了,毕竟是自己儿子啊,犯不着让他死啊。当年李承乾确确实实造反了,李世民尚且没杀他呢?而且为了保护他,还坚决不把皇位给李承乾的竞争对手李泰。李隆基为什么后来竟然把李瑛杀掉了呢?可见,他多害怕有人夺他的皇位!

其四,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瑁抢皇位。武惠妃陷害李瑛,无非就是为了李瑁。当时李林甫也在极力推荐李瑁,还有其他大臣也在推荐。但是李隆基就是不把皇位给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见李瑁有人推荐,害怕推荐人与李瑁合伙,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把李瑁的老婆杨玉环抢过来,作为自己老婆,给予李瑁巨大的打击。

(杨玉环画像)

其五,李隆基和他的儿子李亨抢皇位。李隆基最后终于落实他的儿子李亨当太子。但是李亨当太子,李隆基没有少蹂躏他。本来他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镇守着边关,很早就提出安禄山会造反。但是,由于王忠嗣和李亨关系亲近,李隆基不但不听王忠嗣的,还把他贬谪了。怕的就是害怕李亨联合边将,对他的皇位不利。此后还不断打击李亨,把李亨搞得做事犹豫不决,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决断能力。

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李隆基,对皇位真的是太留恋了!

然而,这样留恋皇位的人,当李亨跑到灵武,登基称帝,并且遥尊他为太上皇的时候,为什么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同意了,并且还派人把皇帝的玺印,立刻就给李亨送去,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呢?难道他不再留恋皇位了吗?

其实,李隆基当时还是很留恋皇位的,这个心,他一直没变。就算他年迈了,但如果让他主动交出皇位,他是绝对不干的。当他逃出长安的时候,曾有过要传位给李亨的想法。但是他最终没有落实。到马嵬坡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表示,依然没有落实。为什么不落实?就是因为他很留恋皇位。

所以,李隆基承认李亨夺位,并且把玺印主动交给他,显然是不符合他的内心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承认李亨,而不是和李亨对着干呢?

其一,没人支持。

李隆基明白,李亨登基,不仅仅是李亨的想法,而是满朝文武,是天下百姓的想法。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支持他,李亨才能登基成功。

李亨这个人的性格,李隆基再了解不过了。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造反的事情。但如果他被大家拥戴着,逼迫他上位,他也没有办法。

如果李隆基不答应,要和李亨对着干。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全国人民对着干。没有人再支持他,他能够干什么呢?

(安禄山

其二,害怕负责。

李隆基当时对形势是比较悲观的。安禄山造反,最后把他逼得往四川逃跑,这一段他是经历过的。他认为唐朝是不太可能打败安禄山的。

如果唐朝最终失败了,安禄山统一了全国。那么,这个责任就得由李亨来负,而不是由他来负。安禄山要处罚,就只会处罚李亨,他的责任就小了。也就是说,李隆基这样做,其实是甩锅。

其三,不愿吃苦。

要带领唐军打败叛军,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别的不说,就是鼓动各地节度使,协调各大臣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让他大伤脑筋了。

李隆基前期把朝廷事务搞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件事没有协调好。再让他来做这个工作,他确实觉得有些无能为力,也有些灰心丧气。所以,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 唐玄宗为何独宠杨贵妃一人-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何独宠杨贵妃一个人?关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这段爱情故事,那么多年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羡慕者有之,厌恶者亦有之。羡慕的人羡慕他们的爱情,厌恶的人认为他们的结合有悖人伦。今天我们不再探讨这个问题,就说说杨玉环

  • 马嵬驿兵变时李隆基作为皇帝 李隆基为何没有保住杨贵妃-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百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马嵬驿兵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马嵬驿兵变时,李隆基为何不保住杨贵妃?古代帝王的妃子大多成为了王朝灭亡的“替罪羊”,她们是帝王荒淫无度的根本祸源,是帝王荒废朝政的源头。历史上的妹喜、褒姒、妲己、唐朝的杨玉环都是王朝灭亡的导火线。所有人都将罪过怪罪到

  • 李隆基那么宠爱杨贵妃 李隆基为何没有立她作为皇后-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杨贵妃为何不是皇后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隆基强占儿媳妇做贵妃,宠了她一辈子,为什么不封她为皇后?唐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让当时的唐朝在世界上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并且因为李世民的仁爱之风,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来到大唐经商并定居下来。继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后

  • 随着乐器的改革,小阮有什么演奏技巧与原理?-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小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演奏阮的演奏技巧,原理比较简单。随着乐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丰富。阮多用拨

  • 小阮简介,关于这种传统乐器有什么发展历史?-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小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乐器介绍小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

  • 擂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有哪些?-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擂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主要流派有哪些?其实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清远、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

  • 客家擂茶答礼的习俗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要求?-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擂茶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国最早的饮茶方式,那么客家擂茶答礼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客人较少,但每逢有客人到来,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走进哪一家,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

  • 若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蒋干为何坐头把交椅?-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至少有四人,他们都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四、郭图郭图是袁绍手下非常著名的谋士,但是他在官渡之战

  • 擂茶又名三生汤,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众所周知擂茶具有消暑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名三生汤,那么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擂茶开水的水温很有些讲究,温度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温太高易造成混合物的蛋白质过快凝固,冲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状;水温太低则冲不熟擂茶,喝的时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

  • 彭羕是什么人?他为何要造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彭羕,三国时蜀官吏,字永年,广汉人。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来被奉为忠义的代表。不过诸葛亮也会打别人的小报告,结果这个人因为被贬而心生怨恨,居然勾结马超造反……这个人就是彭羕,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