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大同兵变

大同兵变

大同兵变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八月,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实行残酷的统治,引起了军队的反抗。兵变的主要首领有郭鉴、柳忠、陈浩、胡雄、郭疤子等人。他们在夜间举火为号,杀死贪官张文锦,打开仓库,发放粮食,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了大同城。农历九月,明朝政府派遣蔡天佑、桂勇等人,以“谕抚”为名,设计宴请郭鉴等人,结果,郭鉴等三十多人受骗被捕,惨遭杀害。又过了九年,曾当过山阴总兵的朱振,又组织王福胜等士兵首领在大同发动兵变,火烧总兵府,总兵李道自杀。明朝派总督刘源清与总兵郜永带兵前去镇压。明军驻在聚乐,以计诱捕朱振,朱振自杀。接着,明军又逮捕、杀害了王福胜等三十多人,才平息了这次兵变。

有关“大同兵变”的历史故事

  • 历史上大同兵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大同兵变)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说起明朝的边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少数民族。事实上,边肖认为明朝的作用更像是连接元朝和清朝的纽带。明朝的皇帝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明朝的历史也是多种多样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大家对朱元璋一定不陌生

  • 历史上大同兵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结果怎样?

    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明朝,说到明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其实,小编觉得明朝的作用更像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上接元朝,下启清朝。明朝的皇帝各个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与此同时,明朝的历史也便是千姿百态了,明朝的开国

  • 嘉靖年间的大同兵变,大明的边防是朝廷自己从内部捣毁的

    注:明朝的军镇类似现今的军区。九边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宣德之后,随着明朝军卫制度的崩坏,各军镇都面临兵员、军费不足的问题。于是放弃外围防线向内收缩至重镇险关防御,就成了各军镇的共同选择。这样虽然能保证战略

  • 大同兵变一共发生了几次?经过是怎么样的

    军事明朝建立后,北元政权一直存在。明初诸帝虽然多次北伐,但因蒙古实行行国体制,出征成效不大。而后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微,在对待蒙古的策略上,不得不由明初的征伐变为消极守御。并不断在北部修筑边墙、墩堡,设置镇所。大同便是其中之一。大同北面,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明史・张文锦传》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

  • 大同兵变是怎么发生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然而终大明一朝,让大明走向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粮食。赶上饥荒时期,百姓吃不上饭造反可以归结为天灾没办法的事,那个时候没有联合国也没有人道主义援助,一个国家出现饥荒,尤其是四周都是附属国的一个大国只能自己的朝廷想办法。但是大明的军队吃不上饭就不是天灾的

  •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

    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王的兴王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迎立为皇帝,并定年号为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年仅十五岁的嘉靖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很是匮乏,但在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君臣齐心,针对正德朝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例如废弃正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