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于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五次打击。苏联红军使用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兵使用两层徐进弹幕射击,均为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航空兵出动飞机15.3万架次,在苏联红军战史上是最多的一次。

有关“白俄罗斯战役”的历史故事

  • 为何说白俄罗斯战役是炮兵之间的对战?(俄乌战场为何没有集群式炮兵作战)

    从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很多人都会赞美火炮的作用,上帝称火炮为战神。炮兵是以使用火炮、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实施远程打击为基础,主要执行火力突击任务。当初拿破仑就可以凭借这种火炮的火力在欧洲横着走。后来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误以为被一个炮兵师的炮火覆盖。这一切都向我们说明,炮兵是战争中火力的绝对力量。

  • 为何说白俄罗斯战役是炮兵之间的对战?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去称赞炮兵的作用,神将炮兵称之为战争之神。炮兵是以使用火炮与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础装备,进行远程打击,主要是执行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当初的拿破仑曾凭借这炮兵的火力,使得自己能够在欧洲横着走。到了后来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也曾让德国人误以为自己遭受到了一个炮兵师的火

  • 白俄罗斯战役简介

    白俄罗斯战役发生于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参见十次斯大林突击词条)的第五次打击。苏联红军使用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

  • 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

    白俄罗斯战役中各方面军、各军兵种妥善组织协同动作,对保障军队在战役过程中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红军实施了以在宽大正面同时突破德军防御为目的的数个协调突击,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并向大纵深追击德军退却部队。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游击队之间广泛进行了协同。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赋予游击队的任务是:扰乱德军

  • 白俄罗斯战役的目的

    白俄罗斯战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总参谋部根据军事政治形势和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拟制了战役计划(代号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营召开会议对这一计划进行全面讨论之后,定下了在白俄罗斯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最后决心。战役企图规定在6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防御,在维捷布斯

  • 白俄罗斯战役简介 白俄罗斯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白俄罗斯的全称是白俄罗斯共和国,是欧洲的一个国家。二战期间,在白俄罗斯的领土上也爆发了一次著名的战役,这就是白俄罗斯战役,虽然说当时的白俄罗斯还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一员。白俄罗斯战役是一次怎样的战争,发生在哪一年。白俄罗斯战役真实图片白俄罗斯战役简介白俄罗斯战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

  • 白俄罗斯战役全过程 双方伤亡数据对比

    白俄罗斯战役于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五次打击。苏联红军使用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兵使用两层徐进弹幕射击,均为苏德

  • 白俄罗斯战役双方分别动用了什么武器?白俄罗斯战役双方装备比较

    苏德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中段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代号为“巴格拉季昂”(Багратион)。1944年上半年,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南北两翼连续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解放大片国土,但在中段进展不大,形成白俄罗斯突出部。德军企图固守该突出部,以掩护华沙和东普鲁士两大战略方向。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心

  • 白俄罗斯战役:苏德之间的生死战役

    话说,在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曾经发生过许多的经典战役,都堪称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诸如,苏德之间的莫斯科战役,美日之间的中途岛战役,等等。然而,对于苏、德而言,真正的生死战役到底是哪一场呢?答案应该是白俄罗斯战役。首先,我们先共同回首一下当时之所以会发生白俄罗斯战役的时代背景。第一,进入1944年的上半年

  • 白俄罗斯战役分为几个阶段?具体的战斗经过是怎样

    白俄罗斯战役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4年6月23日一7月4日,进行了维捷布斯克—奥尔沙战役、莫吉廖夫战役、博布鲁伊斯克战役、波洛茨克战役,完成了对明斯克集团的合围。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协同,于6月23日转入进攻,到6月25日前在维捷布斯克以西合围了德军5个师,并于6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