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宋史

宋史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有关“宋史”的历史故事

  • 南北朝范晔简介-南北朝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范晔简介: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小编今天讲一位南北朝历史人物:南北朝范晔,历史上评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南北朝历史范晔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本名:范晔,字号:字蔚宗,所处时代:南朝·宋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

  • 北宋名臣张齐贤怎么死的(宋史·张齐贤传原文及翻译)

    张齐贤在北宋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物。他是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人。他不仅可以率军抗敌,还可以协助皇帝处理国事。在军事、外交和政治领域,张齐贤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才华。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张齐贤的故事。希望你能认识这样一个人。其实宋朝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是对外的成绩确实让人

  • 符彦卿在宋朝初年地位如何?赵匡胤开国后如何对待符彦卿?(宋史符彦卿传)

    傅延庆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傅延庆带兵勇猛,足智多谋。他多次与契丹作战,大败契丹,因此在敌军中赫赫有名。据说傅延庆13岁就能骑马射箭,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军事天赋。傅延庆一生经历了五代,身居要职。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设宴杯酒释兵权,但并没有剥夺傅延庆的兵权。为什么?先介绍一下傅艳青这个人物,感兴趣

  • 金史是如何评价岳飞的?(金史和宋史中对岳飞的记录存在很多差异为什么)

    当我们谈论岳飞的时候,焦点基本上都是在岳飞是如何被冤死的,或者说岳飞留下了什么历史功绩,但是我们其实可以有另外一个视角。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既然反金,那么他的敌人金国人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南宋最终被晋国推翻,取而代之。这个被取代的王朝说了岳飞什么?众所周知,南宋自修史因为被篡改,相关史料被销毁

  • 宋史里的宋仁宗真实吗(宋仁宗正史)

    历史上,寺庙的名字总是叫"仁宗"一般来说,皇帝受到高度评价,其中宋仁宗是最有名的。宋仁宗开始了"仁宗圣吉"北宋各方面都有显著改善,人民安居乐业。宋朝历史上的宋仁宗真的买得起"任"这个词,因为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很难真正做到仁慈。然而,宋仁宗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获得了帝王般的技能,他有自己

  • 虞允文一生有哪些成就?虞允文人物介绍(宋史·虞允文传)

    于是南宋著名的宰相。他在采石大战中率军大败金军,并多次要求朝廷加强边防,使宋朝转危为安。于既年轻又聪明。据说他七岁就能开始写字,后来还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因为秦桧,一批人在当时得不到重用。然而,于却以其杰出的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南宋不可多得的人才。后人甚至称他为"战切之奇,谋略之巧妙,忠义之士,南宋

  • 《宋史论稿》二、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

    提要“以文驭武”及“重文轻武”是宋朝历史上突出的政治现象,即使是在最高军事决策组织的枢密院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统计、分析北宋时期枢密院长贰出身情况入手,全面考察了其长贰由武将向文臣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以文驭武”方针在当时枢密院机构中的具体表现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北

  • 《宋史论稿》五、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着名将门。北宋时期

  • 《宋史论稿》三、论宋初三朝的禁军三衙将帅

    摘要:宋初三衙为禁军最高统帅机构,其将帅不仅统领拱卫内廷和京畿之军,而且出外带兵,承担征伐、镇守重任,可谓军中重要首脑和代表。通过对宋初三朝三衙将帅的出身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大都与皇帝有特殊关系。宋太宗以后,藩邸背景成为入选三衙将帅的重要条件,而对能力和素质却往往忽略,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 《宋史论稿》四、试论宋初武将精神面貌的转变

    摘要:北宋在国防上长期被动挨打,以“积弱”闻名于史,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萎靡、怯懦的精神状态有关。而北宋将领消极精神状态的产生,则要追溯到宋朝开国时期的有关政策。正是在宋初统治者,特别是宋太宗的刻意打击、压制之下,原本强悍的武将群体在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变,并由此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北宋

  • 《宋史论稿》七、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

    摘要:北宋时期,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完全在于宋初以来不断压制、歧视武将和过度抬高文官地位的结果。由此,遂加剧了当时社会中

  • 《宋史论稿》十八、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沿革与变迁

    唐宋时期是中国漕运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上承秦汉而下启元明清,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漕运在唐宋两代的发展却不尽相同,既存在后者对前代的沿革,更有两者之间的差异,这些无疑都是漕运史乃至经济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唐宋两代漕运中主要方面的沿革变迁问题予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

  • 《宋史论稿》十五、吕夷简与北宋中叶的政风

    吕夷简是宋仁宗朝着名的宰相,曾三冠辅相,主政达二十余年之久。对于这样一位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宋人毁誉不一,赞扬者称其“有绝人之材”;不满者指其“坏了天下”。纵观吕夷简一生,其从政早期曾颇敢言直行,兴利除弊,但其后却转为玩弄权术,排挤异己,以取宠固位,并以此而闻名于史。那么,吕夷简的这一从

  • 《宋史论稿》一、北宋“将门”现象探析――对中国古代将门的断代史剖析

    提要: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将门”的现象,这种将门在军队及国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北宋时期,将门现象依旧突出,出现了或几代为将,或数世统军的情况,甚至还有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的武人家族。本文即以北宋为断面,对中国古代将门现象进行断代史的剖析。内容包括北宋将门的具体情况,其形成的原因与时代特征,以及产生

  • 《宋史论稿》十二、简论北宋定都开封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历史上,开封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仅见于北宋一朝,由此也标志着国都东移趋势的完成。那么,开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都城的,北宋开国者又是如何选择其为京师的?这些问题古人有过议论,今人也曾谈及,但或失之于偏颇,或不够全面。本文拟对此重新加以探讨。中国古代的都城是专制集权王朝的统治中心,所谓“天下之

  • 《宋史论稿》二十三、北宋漕运押纲人员考述

    北宋漕运之盛着称于史,无论是其运输规模,还是其征调范围,都远过于以前诸代,其中仅东南地区漕粮一项,每年就达六百万石以上。在北宋如此大规模的常年漕运业中,存在着一批专门的押运人员,他们直接对漕船运输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维持漕运的正常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批人员的构成情况、待遇地位以及实际发挥的作用等问

  • 《宋史论稿》二十五、明代的运军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漕运高度发展的时期之一,所谓“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在大规模的明官方漕运业中,存在着人数达十数万人的专业运输军队,明人称其为“运军”。这支庞大的运军对维持大部分时期里明王朝漕运的正常进行,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支运军的情况,如构成来源、内部组织、工作状况、地

  • 《宋史论稿》北宋"将门"现象探析—对中国古代将门的断代史剖析页

    摘要:北宋时期,在统治集团的刻意压制下,出现了武将群体素质明显下降的趋势。作为群体的北宋武将队伍,不仅缺乏以往历史上军事将领的用兵谋略,而且普遍弱化了果敢顽强的基本品质,呈现出怯懦萎靡的精神状态。这种趋势在宋太宗以后愈演愈烈,在宋仁宗时代达到了顶峰,从而直接影响到国防能力,是造成宋王朝“积弱”的直接

  • 《宋史论稿》十四、试论吕夷简的政治“操术”

    吕夷简是北宋中期最有影响的宰相之一,在仁宗朝曾三入中书,前后主政达二十余年,这在北宋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抛开吕夷简生前死后褒贬不一的政绩不谈,其所谓的“操术”,也就是政治权谋却是极为突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宋史》本传称:“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北宋史家王称也说:

  • 《宋史论稿》自序

    说起来,我对历史兴趣的种子,大致栽种于中学时代。当时“文革”的高潮有所消退,学校里开始教一些课本上的东西。我所在的学校,是西安一所着名工科大学的附属中学,这所学校有着重视理科的传统,学生及家长大都将注意力放在数理化上,而我的班主任又是一位极为严厉的数学老师。但种种因素却使我进入中学不久,便厌烦、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