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进士科

进士科

隋代以后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大业中,兴盛于唐贞观、永徽之际。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一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之后,转归礼部。考试内容,唐初试时务策、帖经。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始加试杂文。

有关“进士科”的历史故事

  • 进士科的发展历程

    进士科是科举测验科目之一。初设于隋代,取明经、明法诸科并列,为常科。试时务策五讲,帖一年夜经。经策齐通为头等,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下宗时减试纯文,后益重诗赋。宋朝熙宁年间兴明经诸科,存进士科,以经义论策与士。元祐四年(1089)分设诗赋进士以及经义进士两科。宋之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仅有科目。明

  • 唐代的进士科有多难?仅有才华没用关键得靠“行卷”

    然而,唐代的进士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公平公正,考生的水平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人推荐。这就形成了科举制度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行卷。何谓行卷呢?就是考生通过投献文章、馈送礼物等方式拜谒主考官的相知亲友、熟知的达官贵人,这被称为“求知己”,“求知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行卷”。“行卷”是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