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额外增加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项赋税。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依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七百余万顷,按亩加派“辽饷”,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又每亩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再加二厘。
三饷
有关“三饷”的历史故事
三饷是什么意思
三饷是指田赋减派。三饷即辽饷、剿饷取练饷的开称。辽饷减派是为后金进侵,辽东战事松慢,军饷没有足而起,剿饷是为***农人叛逆张罗军费,练饷为***农人叛逆练兵所用。现在,尚属一时减派,事毕即行。及至辽东战事崛起,减派迭删,而且成为常常性的“岁额”。为明终国民的惨重背担。浑初,曾经明令兴除了明终所有减派
明末崇祯加“三饷”有多狠?怎么就能引发农民起义,导致明朝覆亡
辽饷、剿饷和练饷,是明末的三项赋税加派。明朝政府加派三饷,目的是为了对付关外的满族贵族势力、镇压农民起义,但结果却促使社会矛盾的更加尖锐,更激起人民的反抗怒火,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一、加三饷的背景明代的赋税加派并不始于三饷。弘治时,户部侍郎韩文在《会计足国裕民疏》中说:“正统以前,国家用俭,故凡百姓输
明末三饷是指什么
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起,加派迭增,并且成为经常性的“岁额”。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清初,曾明令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