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三饷是指什么

明末三饷是指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128 更新时间:2023/12/12 19:53:47

三饷是指田赋加派。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当初,尚属临时加派,事毕即止。及至辽东战事兴起,加派迭增,并且成为经常性的“岁额”。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清初,曾明令废除明末一切加派,但对明末加派的九厘地亩银(即辽饷加派),仍然并入田赋正项征收。

来历

到四十八年止,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时,并征及榷关﹑行盐及其它杂项银两。崇祯四年(1631),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总数两百八十万两,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练饷是崇祯十二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派的,名义是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实际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此饷共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其中田赋每亩加一分,约占总数一半以上。

三饷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统治的腐败,使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人心,曾下诏蠲免三饷,但没有认真实行,特别是辽饷中的九厘银,不久即被编入《赋役全书》,成为田赋的正式份额,终清一代,再未蠲除。

介绍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摄政多尔衮在总结明亡原因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明末所谓的“三饷”就是导致明朝败亡的最大弊政:“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尽管多尔衮身为清朝摄政王,可能他的言论有时不尽公平合理,但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无疑是准确无误和一针见血的。明朝灭亡,确实有政治军事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所致,但经济失策失败却是釜底抽薪式的关键问题。

一般说来,暴政乱政也会使民众苦不堪言,文化腐朽也会让百姓失去精神支柱,但都抵不过经济破产让群众民不聊生来得猛烈和痛苦。明末实行的“三饷”政策,就是雪上加霜的罪恶一击。于是,庞大的政体大厦很快就轰然倒塌,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等待的只有死路一条。

明末时期的苛捐杂税泛滥,应当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他出身贫寒,深受苛捐杂税盘剥、贪官污吏欺压之苦。所以他当皇帝之后,试图建立一个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的社会。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视贪如仇,动辄就对贪官污吏大开杀戒。再比如,带头当廉政表率,规范从政原则,号召民众参与监督等,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很明显效果的。

或许人亡政息,他死后,明王朝尽管国号还叫明、皇帝还姓朱,却一步步地回到前朝的老路上了,皇帝不务正业、腐化堕落,奸臣当道、乌烟瘴气,宦官乱政、肆意妄为,党争不断、内讧不止等,都与朱元璋时代不同了。

其中最显著的不同,是朝廷老百姓征收的赋税成倍地增加。明末内忧外患频频,朝廷便以此为由,在原先额定的正常赋税之外,加派赋税。名目有三:辽饷、剿饷和练饷。当时明朝在东北与后金作战,故征辽饷以充军费。后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为筹集军费平定起义,又加派赋税,是为剿饷。继而为应付清军南侵,明政府又训练边兵,于是又加派练饷。“三饷”本来都是正税之外临时性的赋税,开征剿饷时,崇祯皇帝曾满怀深情地表示,“暂累吾民一年”。但开征之后,几乎就成了定制,终明朝而未革除。

标签: 三饷

更多文章

  • 庞统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计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益州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

  • 西晋将领张方开创泯灭人性的暴行:吃人肉做军粮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晋

    对于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十六国”,网上有不少令人惊恐的说法,比如“两脚羊”。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来看,那段时期的首个大规模吃人事件,发生于公元304年春。这个时候,匈奴人刘渊还在邺城给司马颖当小弟;羯人石勒刚刚被免掉奴隶身份,边打工边打劫;氐人李特兄弟,

  • 中国古代坊市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坊市制度

    世人皆钦慕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商业化街市的盛景,又被影视剧中坊市所误导,总认为历史上的坊市,就该充满着叫卖声,甚至觉得盛极一时的唐朝,也定然毫不逊色,可事实绝非如此。坊市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其实在西周时,便已开始处于萌芽状态。“凡居民,量地以制邑

  • 宋朝对田地采取“不抑兼并”政策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

    土地问题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各个封建朝代为了维护自身专制权力统治及保证国祚,大多朝代在其前期都实行坚持抑制土地兼并的土地政策,一般都是对土地买卖进行禁止或者多加限制,从法律上抑制土地兼并,而宋朝却可能是个例外,而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

  • 天平天国封了多少个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天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规模非常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太平天国一度打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虽然最后被清朝灭掉,但也极大的撼动了清王朝,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天平天国一共封了多少个王。太平天国一共封了多少个王太平天国的封王是一大特色,对于一个全新的王朝来说,封王的人数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直至太平

  • 会子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会子

    南宋时期,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主要交换手段。南宋的纸币分为“交子”和“会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使用,会子则分为“东南会子”、“两淮会子”和“湖北会子”三种。不过,南宋后

  • 南宋经济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宋

    南宋经济是在战火下发展的,用“战时经济”四字足以概括。战争对南宋社会经济影响巨大,包括捐税重、大发纸币、经济片面发展等等。逼向海洋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ldq

  • 南宋御营司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御营司

    御营司即御营使司,南宋军事机构,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置。高宗即位时,三衙禁军事实上已不存在,乃设御营司,统辖诸将。《宋史·职官志二》:“建炎元年,置御营司,以宰相为之使,仍以执政官兼副使……初以总齐行在军中之政…&hellip

  • 皇朝与王朝的区别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皇朝

    皇朝和王朝的区分:先秦时期,属于周王朝时代,只有周天子,下面存在几十个诸侯称王、没有皇帝,严格上讲不能称呼皇朝。皇朝是封建时代帝国级别(有皇帝和附属国)的朝代,皇帝为皇朝最高统治者,同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或有藩属国,皇帝高于王,比如汉皇朝下面,淮南地区就有淮南王等。但是其封国是不能叫王国的,更不能叫王

  • 象雄古国的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象雄古国

    象雄古国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于645年亡于吐蕃王朝。象雄,(威利:zhangzhung,藏语拼音:xangxung),西藏早期历史上的古国,疆域中心地区位于今阿里地区。中国学者在历史的后期称之为“羊同”,也有写成“象雄”的,